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统计分析

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统计分析

一、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的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波[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群发展受到多要素影响,传统意义下的要素边界属虚拟边界,较难界定大数据背景下,要素的界定和可视化成为可能,并为复杂的城市群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重点将大数据核心技术应用于城市群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采用多源数据、多视角展开的形式,对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生态、公共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界定城市群多核心要素下的边界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各类信息,数据来源主要包含全国统计年鉴数据、百度POI数据、企查查以及客套网企业信息、空气质量历史数据、百度迁徙数据等,分别反应了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优势和企业聚类、绿色发展水平、人口宏观流动的现状。通过多源数据标准化结果,结合熵权法、主成分分析、间断点分析等分析方法,以BI、GI等软件将多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呈现。整合多要素标准化和边界可视化结果,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已经在处在较为成熟的网络形态阶段。虽然城市群内部存在明显的地域间差异,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会向几大都市圈聚集,但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城市、地区均处于提升的态势,部分落后的边界城市在政策推动下得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红利。综合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内部177个区县的发展状态,针对其状态提出未来发展建议通过大数据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研究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范式。

赵超[2](2020)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自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关于教育体系的探讨方兴未艾。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最重要的群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并吸收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也急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所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教育改革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首先,阐述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其次,基于65份访谈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再次,开发设计了研究量表,并通过对1622名在校大学生、243位大学教师和26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群体间差异化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仿真模型模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最后,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人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是指企业负责人到大学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大学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是指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或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2)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要素和资金要素。市场要素是指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解市场需求的水平或企业创新发展中对市场的把握程度;资金要素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所需的来自大学或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3)技术与信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要素与资源共享要素。科学技术要素是指大学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资源共享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前沿技术等资源作为支持。4)知识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要素和实践技能要素。专业知识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实践技能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到企业实践学习或进行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5)政策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制度设计;机制完善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好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搭建校企合作对接机制。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二,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首先,探讨了各变量间关系结构,结果发现这五类因素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了各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创业指导教师、市场、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等6个要素均能帮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作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资金、资源共享、实践技能等4个要素未能起到通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作用。最后,考虑因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还验证了部分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创业指导教师要素的调节作用下,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产生影响;资金虽然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中介因素,但是其能对科学技术要素产生促进作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要素作用于科学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部分研究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基于博弈理论揭示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协同演化机理。本部分通过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式,动态分析了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知识和政策等5类因素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这两个系统演化策略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路径,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协同演化成功概率、知识共享创造的收益、独立演化新增成本、政府对选择协同演化策略的大学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的增加,系统快速发展到协同演化的稳定策略;随着额外收益系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自独立演化成功概率、政府对选择独立演化策略的高校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补贴的增加,系统缓慢发展到协同演化稳定策略。本部分从动态的视角验证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就改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企业负责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该论文有图29幅,表94个,参考文献183篇。

梁子婧[3](2020)在《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物流是我国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所依赖的中观层次和客观基础。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在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和变迁历程中得到了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且东、中、西部物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阻碍着产业资源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江苏是我国为数不多横跨南方和北方的省份,其苏南、苏中和苏北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特征明显,其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以江苏为例对其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缩小区域物流发展差距的重要课题,也是践行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内物流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现实状态,其内涵是综合多样性的,不只是表面呈现出的简单差异,而是经历一个更加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遵循“理论基础—现状趋势—演变机理—对策建议”的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对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物流地理学等理论系统梳理基础上,探究本文研究基础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从区域(江苏三大区域)和市域两个层面,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之态和之势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面解析,进一步厘清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真实状态和发展脉络,具体如下:(1)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和13市物流发展总量规模和物流业务量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并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可分解性,探究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快速增长带来了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在数量上日渐突出,整体呈现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梯度差异分布;同时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不平衡现象;这种空间差异的长期存在,伴随区域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会引起物流资源要素的流动并追逐其合理配置。(2)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基于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和应用梳理,从物流业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集聚表现形式出发,利用GeoDa空间计量软件对不同层面江苏区域物流要素空间分布进行描述,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对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的整体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并通过莫兰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不同区域中物流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在空间上由原来的散状斑块集聚逐渐链接,过度到苏北区域,形成片状集聚,具有投入的单向性、不易流动性;而劳动力要素集聚在空间上更多表现出单极点状集聚,由苏南区域集聚渐渐转变到苏北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跨越区域现象,体现出劳动力要素易流动性和利益追逐利益性,这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非均衡集聚将导致资源要素配置有效区间和空间发生变化。(3)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基于空间布局基础理论,结合江苏省“十一五”到“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立足《江苏省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政策的基本思路,从城市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输距离两方面构建城市物流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物流空间相互作用能力,并引入物流隶属度对城市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归属进行划分,揭示出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特征及变迁。结果得出:江苏13市区域物流“质量”差异明显,城市间物流引力强度存在着空间不均衡态势,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三大格局渐渐模糊,从单极化格局逐渐转向双向开放立体的空间新格局。(4)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借鉴并拓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确定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根本出发点—“物流生产力”,同时通过三阶段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江苏区域物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探索区域物流生产力结构变化特征和规律,给出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并对其σ和β收敛性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物流生产力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物流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及状态变迁是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动力,其演变趋势明显存在一定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最后,依据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拓展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结合江苏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构想框架,给出江苏区域物流非均衡协调发展制度设计检验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江苏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借鉴。该论文有图38幅,表格59个,参考文献211篇。

岳悦[4](2020)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的21世纪,城市成为不同层级的信息和功能节点,主体地位愈发凸显。随着资源要素流动的不断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空间关系也不断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表现出城市体系内的交互网络化特征。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区域内经济联系的基本形态和经济网络的结构属性进行描述,并对影响经济网络演化的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是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市综合实力的评价和最短旅行时间的测算,探究2009-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整体经济情况及可达性变化。以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为依据,分析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展现经济网络演变特征。并结合相应现状分析经济网络形成及演化的影响因素,运用回归分析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计量检验。最后提出优化网络建议,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长足发展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物质建设水平和居民服务水平等方面构建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体系,并基于各市间主要存在的交通方式和人们可能选择的出行方式,选择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测算可达性水平。在经济质量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综合实力在十年间逐年上升,经济带内综合实力存在各类层级差异,区域间经济差异也较为明显。在交通可达性方面,区域内整体可达性水平提高,交通路网密度逐渐加大,且变化幅度逐年递增,其中经济带各市的路网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象,中西部地区的可达性系数依然存在提升空间。其次,通过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和交通可达性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测算出四个时间断面上的各市间经济联系数值,结合ArcGIS软件绘制经济联系强度分布格局图,比较其变化情况和联系强度的关联趋势,并运用SNA分析法和Ucinet软件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特征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展现经济网络演变特征。结果显示,近十年间经济联系变化较为明显,联系数目增多,网络结构趋向复杂化,联系途径不断增加,空间联系不断增强且有更紧密的趋势,区域内网络中介城市,功能型枢纽城市逐渐形成。但总体来说网络密度仍然较低,网络结构较松散,经济活动相对稀松,尤其是缺乏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的边缘区,在接受其他城市的辐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再次,理论分析与现状均表明城市间距离,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潜力差异,要素的扩散与流通力,政府的干预能力等共同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的形成及演化,并通过QAP分析和稳健性检验验证上述因素对经济带经济网络演化的具体影响。最后,基于经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在归纳总结全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强化经济带内联系路径,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加强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建立协同机制强化目标约束等经济网络的整合优化建议,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

车宇彤[5](2020)在《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区域经济的子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一直重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总结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综合评价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发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经历了由无序向集聚转型的起步阶段,处在升级调整的成长阶段,总结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探究影响因素研究发展对策,对指导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首先分析总结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其次,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依照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原则,确定研究范围及研究时间,尝试构建评价吉林省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以此为依据,通过ArcGIS等软件,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对吉林省县域经济进行全局及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深入分析吉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同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正向演变提供对策建议,全文内容如下:第一,了解该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第二,总结该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总结吉林省县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现状,总结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研究的现实基础;第四,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为分析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提供经验借鉴;第五,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ESDA)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析研究。首先构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分析,奠定实证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总结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特征;第六,分析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第七,提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正向演变的对策建议;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

王明[6](2020)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近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百姓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均等化目标下进行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研究是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张家港市作为我国发达地区,为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将有机会在2030年率先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探讨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建设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在梳理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深入解析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内涵;以基础教育设施中数量众多、影响面广的小学为例,归纳设施现状特征,结合理论内涵,构建均等化评价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进行均等化评价;分析影响均等发展因素和存在问题,对比均等化目标要求,从发展战略、设施需求、机会均等、结果均等方面入手,探寻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建设的优化策略。依据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内涵和目标要求,立足张家港市小学设施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结合影响因素和现状问题提出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导向和配置原则;围绕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需求,从保障居民使用机会均等和获得结果均等展开优化策略研究:在社会发展上,解析经济发展与基础教育设施需求之间的关系,预测设施规模与需求;在使用机会均等上,设定符合地区基本情况的通学距离,实现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优化布局;在使用结果均等上,从学区划分模式、通学空间和建设标准化校园着手,保障居民使用到相等的教育设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使用结果一致性,从而实现均等化目标下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的均等化目标。

施佳露[7](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能够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长三角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创新活力强、人才储备充裕,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劲优势。以长三角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基于此,本文以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融入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探讨其中的核心作者、核心机构、重要期刊,揭示研究热点及前沿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对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本研究所需文献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获取1989-2019年间CNKI收录的4338篇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期刊和硕博士论文,以此为样本数据绘制文献产出量年度分布图并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划分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文献数量变化特点及背景。使用SATI和Cite Space对作者和机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并基于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等,分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学术群体及其合作关系,同时统计期刊文献的来源以此确定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刊物。(二)对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分析。使用Vosviewer、Pajek、Cite Space统计高频关键词并采用共词分析法,绘制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内容发现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有五大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热点的演变状况,依据前文的阶段划分,绘制每个阶段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做到整体性研究和阶段性研究相结合。(三)结合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现状及文化产业实践发展状况,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并分析在这些样本文献当中,与设计相关的文献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次研究运用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研究热度变化、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内容演变等情况进行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丰富了文化产业研究的方式,同时,将研究视角放在长三角这一特定区域,相比于以往同类研究以全国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将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并发现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明显,具有封闭性,地区之间有一定发展差距。目前已经具备“政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力量,形成五大研究热点。文创产品设计、文化产业集聚区设计以及设计人才培养是该研究领域内与设计相关的三个主要方面。此次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长三角文化产业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胡美娟[8](2020)在《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文中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减轻生态压力与环境污染,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一直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面临的热门话题。由于长期依靠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系统已经从“空的世界”进入到“满的世界”,自然资本开始变得绝对稀缺,阻碍了人类福利的有效提升。当前,经济发展不能依靠更多的资源环境消耗来提升福利水平,只能依靠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维持或优化人类发展现状,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长三角41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借鉴福利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效率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福利评价体系的改进,从综合福利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网络NSBM-DEA模型、空间自相关、结构分解模型、LMDI模型、面板灰色关联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脱钩效应、空间变差函数、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门槛面板回归模型等多种地学统计和数理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格局、过程、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突破了以往基于生态效率的二维发展模式,向自然消耗、经济增长、人类福利组成的三维模式过渡,同时也实现了从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向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转变,弥补了生态效率在社会维度上关注的不足,彰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城市建设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诉求。论文以资源环境压力、综合福利的测度与分析为基础,以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时空关系与效应为前提,遵循“要素测度与评估——要素时空关系——格局特征——演化过程——模式总结——机制提炼——路径优化”为主线,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过程、驱动机制、模式及路径优化。全文研究内容共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主要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框架构建、区域概况等。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四、五、六章,综合评判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要素时空特征及其演变机理、要素时空关系、演化格局及过程、发展模式、投入产出要素冗余分析及改进方向。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分析生态福利绩效驱动机制、综合效应及优化路径。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可划分为快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三大阶段,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异格局;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压力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追赶效应”,经济增长是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的直接效应。(2)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福利水平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受到环境质量影响环境福利出现了显着下降,制约了综合福利的优化提升。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地区持续降低格局,空间差异逐渐缩小,趋于均衡化发展。(3)经济增长充当了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的中间变量和工具,架构起资源环境压力和综合福利水平关系的桥梁,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反馈。(4)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值总体不高,受福利水平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强度的相互影响出现时升时降现象,波动频繁;大多数城市实现从中低绩效水平向较高级绩效水平转化,高速经济增长伴随着低生态福利绩效爬升,总体呈现由“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演化,空间极化效应减弱。少数城市进入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然而大部分城市仍然陷入资源投入过度、绿色福利产出不足的漩涡。(5)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规模、消费、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环境治理成效、区域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与抑制、促进与抵消、调节与响应等多维效应的综合影响与相互作用,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溢出效应和时间上的门槛效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共同驱动着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变。最后根据一系列实证分析,针对如何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郭书剑[9](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居梦月[10](2019)在《江苏省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早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各区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不可避免地受这股浪潮波及。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江苏的流动人口规模也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究江苏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布差异性可能的影响因素,这是关系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发展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各区域的稳定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全省各方面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重大研究课题。这一研究至少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流入江苏省的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地区的差异如何影响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选择。基于此,本文尝试综合这两方面对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基于全国第五、六次普查数据和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描述2000—2016年江苏省流动人口在三大区域、各地级市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研究范畴包括流入人口、流出人口以及净流入人口,其中流入人口又细化成三部分,即跨省流入、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流入;其次结合了地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在校小学生数,进一步探讨江苏省不同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再次从省内和省际两方面比较不同来源地的流入人口分布差异和个体特征,从而推测流动人口选择流入地的可能因素;然后通过测算空间统计指标在地理空间层面上探究主要年份江苏省流入和流出人口的时空关联;最后测算多个因素指标,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以测算影响因素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有:第一,流入江苏的人口有向苏南集聚的趋势,其中苏州市是流入趋势最为明显的地级市;而近年来流出人口中一半以上都是从苏北流出;第二,综合户籍和流动人口以及在校小学生数,表明苏北城市虽相较于苏南人口吸引力小,却同样具备一定的吸引力;第三,省内和省外流入人口存在个体特征差异,在流入地的选择上,省内流入人口虽也集聚苏南,但趋势上不如省外流入人口对苏南城市的高度青睐;第四,2000—2016年的十七年来,江苏流动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关联性,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地区人口地理饱和度、城市等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是影响流入江苏的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因素。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江苏省区域发展现状,为促进流动人口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三条对策建议:充分认识区域差异,平衡区域发展;引导流动人口有序转移,构建自由有序的流动机制;规范流动人口的用工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综合素质。

二、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的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2.1.2 城市群
        2.1.3 城市群发展阶段
        2.1.4 长三角城市群
        2.1.5 城市群综合评价
        2.1.6 城市群多要素边界
        2.1.7 城市群空间
    2.2 研究综述
        2.2.1 城市群概念相关研究
        2.2.2 城市群边界界定方法相关研究
        2.2.3 城市群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数据获取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3.1 多源大数据获取
    3.2 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3 多源数据定量分析方法
        3.3.1 标准化评价方法
        3.3.2 协调度评价方法
        3.3.3 边界界定方法
    3.4 BI、GI数据可视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1 基于统计年鉴综的综合实力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1.1 数据准备
        4.1.2 综合实力标准化评价
        4.1.3 综合实力边界可视化
    4.2 基于POI数据的长三角基础设施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2.1 数据准备
        4.2.2 基础设施多维评价
        4.2.3 基础设施边界可视化
    4.3 基于企业数据的长三角产业实力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3.1 数据准备
        4.3.2 企业实力多维评价
        4.3.3 企业实力边界可视化
    4.4 基于环境数据的长三角环境质量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4.1 数据准备
        4.4.2 环境质量标准化评价
        4.4.3 环境质量边界可视化
    4.5 基于百度迁徙的长三角城市中心度评价及边界可视化
        4.5.1 数据准备
        4.5.2 中心度多维评价
        4.5.3 城市群人口吸引力边界可视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综合分析
        5.1.1 基于标准化评价的长三角城市群分析
        5.1.2 基于边界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类型分析
    5.2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及建议
        5.2.1 边界现状与规划预期对比分析
        5.2.2 基于均衡性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3.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4.2 研究过程
    4.3 访谈结果
    4.4 模型构建
    4.5 研究假设
    4.6 本章小结
5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与分析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调研过程和样本概况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中介效应分析
    6.4 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6.5 本章小结
7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研究
    7.1 模型假设及主要变量
    7.2 博弈模型的建立
    7.3 博弈模型分析
    7.4 数值仿真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
    3.1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比较分析
    3.2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动态分析
    3.3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
    4.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4.3 江苏区域物流劳动力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4.4 江苏区域物流要素集聚扩散形态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政策规划
    5.2 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设计
    5.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结构与空间格局形成
    5.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格局特性及新格局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机制:基于“物流生产力”分析
    6.1 理论基础与“物流生产力”的提出
    6.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理论解释
    6.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实证研究
    6.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收敛效应与变动趋势
    6.5 本章小结
7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7.1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构想
    7.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及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区域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区域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空间演化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发展现状
        一、空间引力模型
        二、修正指标的选取与测度
        三、经济带内经济质量特征
        四、经济带内交通可达性特征
    第二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格局构成与演化
        一、经济网络的形成
        二、经济网络演化趋势
    第三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空间特征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二、经济网络空间特征描述
第四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选择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QAP回归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经济质量与可达性特征
        二、经济网络格局与演变特征
        三、经济网络格局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1.1 背景
        1.1.2 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1 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研究
        1.3.1.2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实证研究
        1.3.1.3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3.2.2 县域经济发展特征研究
        1.3.2.3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实证研究
        1.3.2.4 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2.2 基础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第3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吉林省县域经济布局
        3.1.1 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
        3.1.2 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
        3.1.3 西部生态经济区
    3.2 吉林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
        3.2.1 县域经济实力提升速度放缓
        3.2.2 县域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
        3.2.3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第4章 国内外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4.1 国外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借鉴
        4.1.1 日本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借鉴
        4.1.2 美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借鉴
    4.2 国内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借鉴
        4.2.1 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借鉴
        4.2.2 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借鉴
    4.3 国内外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
        4.3.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
        4.3.2 加强县域交流合作、统筹城乡发展
        4.3.3 坚持创新推动
第5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5.1 研究区域、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指标体系选取与数据来源
        5.1.3 研究方法
        5.1.3.1 熵权TOPSIS法
        5.1.3.2 全局空间自相关
        5.1.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5.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5.3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5.3.1 吉林省县域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吉林省县域经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3.3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
        5.3.3.1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5.3.3.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集聚程度变化趋势
        5.3.4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特征
        5.3.4.1 县域经济整体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
        5.3.4.2 经济发达县域带动作用增强,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5.3.4.3 局部地区存在异常集聚,东西部缺少增长极
第6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基于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因素
    6.2 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6.2.1 县域经济实力水平
        6.2.2 县域产业结构
        6.2.3 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6.2.4 人民生活水平
第7章 推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正向演变采取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7.2 促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7.3 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7.4 抓住战略机遇、加强扶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1.1.2 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是广大百姓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
        1.1.3 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与框架
        1.5.1 研究路径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基本公共服务
        2.1.2 基础教育服务
        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福利经济学
        2.2.2 公平正义论
        2.2.3 新公共服务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现状
    3.1 概述
        3.1.1 地理区位
        3.1.2 行政区划
        3.1.3 社会经济
        3.1.4 区域人口
    3.2 基础教育设施基本情况
        3.2.1 基本概况
        3.2.2 基于使用者的调查
        3.2.3 教育设施服务质量
        3.2.4 教育设施空间分布
    3.3 基础教育设施特征
        3.3.1 数量分布:西南多,东北少
        3.3.2 学位需求:城市高,乡镇低
        3.3.3 通学距离:西南短,东北长
        3.3.4 规模配置:大规模,集中化
        3.3.5 服务水平:质量需,高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水平评价
    4.1 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内涵
        4.1.1 均等化与城市动态发展相适应
        4.1.2 使用基础教育设施的机会均等
        4.1.3 享受基础教育设施的结果均等
    4.2 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评价体系构建
        4.2.1 一级指标选取
        4.2.2 二级指标选取
        4.2.3 体系构建结果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数据来源和分析过程
        4.3.3 均等化水平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张家港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程度和影响因素解析
    5.1 均等化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5.1.1 评价结果分析
        5.1.2 均等化水平特征
    5.2 影响均等化水平因素分析
        5.2.1 地区经济因素
        5.2.2 服务能力因素
        5.2.3 服务质量因素
    5.3 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5.3.1 居民需求与供给配置不匹配
        5.3.2 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差异明显
        5.3.3 设施服务质量影响使用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优化策略
    6.1 基础教育设施均等化战略:宗旨目标与发展原则
        6.1.1 指导思想
        6.1.2 目标导向
        6.1.3 配置原则
    6.2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设施规模与学校数量
        6.2.1 基础教育设施需求特征
        6.2.2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6.2.3 基础教育设施规模预测
        6.2.4 基础教育设施需求预测
    6.3 使用机会均等化:通学距离与学校布局
        6.3.1 设定设施通学距离
        6.3.2 设施数量及其配置
        6.3.3 优化教育设施布局
    6.4 享受结果均等化:通学环境与质量提升
        6.4.1 重置学区模式
        6.4.2 优化通学空间
        6.4.3 建设标准校园
        6.4.4 营造优美校园
    6.5 本章小结
        6.5.1 优化方案有效性模拟检核
        6.5.2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 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使用者调查问卷
    附表二 张家港市完全小学情况汇总表
    附表三 张家港市九年一贯制小学基本情况
    附表四 张家港市民办学校基本情况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知识图谱的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理论
        1.2.1 文化产业
        1.2.2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2.3 知识图谱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1.3.2 国外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1.3.3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1.3.4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1.3.5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知识图谱平台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样本数据分析工具
        2.1.1 分析流程
        2.1.2 工具介绍
        2.1.3 本文使用各工具的用途及联系
    2.2 样本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三章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外部特征分析
    3.1 年度文献产出量分析
    3.2 研究作者分析
        3.2.1 高产作者分析
        3.2.2 作者合作分析
    3.3 研究机构分析
        3.3.1 高产机构分析
        3.3.2 高产机构地域分布分析
        3.3.3 机构合作分析
    3.4 文献来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热点分析
    4.1 词频统计分析
    4.2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热点整体分析
        4.2.1 文化资源开发及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4.2.2 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4.2.3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4.2.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4.2.5 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研究
    4.3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热点阶段分析
        4.3.1 各阶段研究热点
        4.3.2 演变情况分析
    4.4 文献被引用情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建议和思考
    5.1 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的建议
    5.2 文化产业与设计学
        5.2.1 文创产品设计
        5.2.2 文化产业集聚区设计
        5.2.3 设计人才培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样本选择针对性有待加强
        (2) 缺乏引文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社会已进入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
        1.1.2 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1.1.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方位加速阶段
        1.1.4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是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福利与福祉概念辨析
        2.1.2 生态福利
        2.1.3 生态福利绩效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福利研究进展
        2.2.2 生态福利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研究框架与区域概况
    3.1 理论基础
        3.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生态效率理论
        3.1.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3.2 理论研究框架
        3.2.1 研究范式:从弱可持续到强可持续范式
        3.2.2 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要素关系理论
        3.2.3 研究框架构建
    3.3 区域概况
        3.3.1 区域范围界定
        3.3.2 区域自然概况
        3.3.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4 区域资源环境概况
第4章 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综合福利的综合评价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4.1.2 城市综合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4.1.4 结构分解模型
        4.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长三角地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4.2.1 资源压力评价
        4.2.2 环境压力评价
        4.2.3 资源环境压力综合评价
        4.2.4 资源环境压力驱动效应分析
    4.3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福利评价
        4.3.1 经济福利评价
        4.3.2 社会福利评价
        4.3.3 绿色福利评价
        4.3.4 综合福利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时空关系
    5.1 研究方法
        5.1.1 面板灰色关联分析
        5.1.2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5.1.3 脱钩效应
        5.1.4 LMDI因素分解
    5.2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时空关联
        5.2.1 总体关联特征
        5.2.2 空间关联特征
    5.3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动态交互影响
        5.3.1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关系检验
        5.3.2 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脉冲响应分析
    5.4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4.1 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
        5.4.2 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4.3 经济增长与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5 “福利门槛”假说验证及增长模式
        5.5.1 “福利门槛”假说及验证
        5.5.2 综合福利增长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过程
    6.1 研究方法
        6.1.1 两阶段Super-NSBM-DEA模型
        6.1.2 区域差异测度法
        6.1.3 空间变差函数
    6.2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过程
        6.2.1 动态变化:生态福利绩效纵向分析
        6.2.2 空间分析: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横向对比
    6.3 长三角生态福利绩效转化过程分解
        6.3.1 生产效率分析
        6.3.2 服务效率分析
        6.3.3 投入产出冗余度分析
    6.4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机制及路径优化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7.1.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7.1.2 门槛面板回归模型
        7.1.3 变量选取依据
    7.2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机制
        7.2.1 空间溢出效应
        7.2.2 门槛效应分析
        7.2.3 机制提炼
    7.3 生态福利绩效路径优化
        7.3.1 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
        7.3.2 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
        7.3.3 促进政府服务向福利主义转变,以提高福利为目标
        7.3.4 补齐生态短板,增进绿色福利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研究视角创新
        8.2.2 研究内容创新
    8.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致谢

(9)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10)江苏省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1.2.1 研究对象
        1.2.2 数据来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人口分布的国内外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人口流动成因的国内外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苏流动人口空间格局基本特征
    3.1 江苏地区差异
    3.2 江苏地区流动人口集聚特征
        3.2.1 江苏2000、2010、2015年流入和流出人口分布情况
        3.2.2 江苏2010—2016年流动人口分布情况
    3.3 江苏省内和省际流入人口空间模式和个体特征
        3.3.1 江苏省内省际流入人口空间模式
        3.3.2 省内省际流入人口个体特征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
    4.1 江苏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空间关联
        4.1.1 江苏流入人口全局自相关分析
        4.1.2 江苏流入人口局部自相关分析
    4.2 江苏流动人口重心变迁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
    5.1 研究设计
    5.2 江苏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2.1 区域分析对比
        5.2.2 代表性城市对比
    5.3 实证检验
        5.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4 实证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创新与展望
        6.3.1 可能的创新点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的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要素边界可视化及评价[D]. 金波. 浙江大学, 2021(01)
  • [2]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D]. 赵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D]. 梁子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岳悦.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5]吉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 车宇彤.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张家港市基础教育设施优化策略研究[D]. 王明.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7]基于知识图谱的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D]. 施佳露.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D]. 胡美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江苏省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居梦月.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江苏省城市综合实力统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