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文昌小学264100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家长不论说什么,孩子要么不爱听,要么用自己的理论与家长对抗。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样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母怎样教育。那么怎样说,孩子才会听?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想了解的话题,也是诸多亲子关系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说的前提——积极倾听,理解孩子
要想与孩子有效沟通,家长首先要做积极倾听者,要做到积极倾听,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停下手中的事情,反馈孩子的信息。有时候家长很忙,在听孩子说话时也忙着手中的事,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而你也会分散注意力不能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同时因为还想着手中的事而容易烦躁不安。如果孩子回家跟你谈学校的事,你却说:“走开、走开,没看我正忙着吗?一个小孩子,哪有这么多的话?”然后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孩子,那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不尊重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跟你交流,当然你说的话孩子也不爱听。所以跟孩子沟通时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点头,或语言提示,如:“后来呢?”“哦,是这样啊。”这样,家长不仅能听明白孩子说的内容,了解孩子的内心,更是对孩子的尊重,更能让孩子感到倾听的重要性,从而也学会倾听。
2.停下主观的判断,表明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长在跟孩子说话前就已经有了思维定势:孩子不会做功课,就认为肯定是孩子没有用心;孩子抱怨教师一定是孩子在学校犯了什么事儿;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为一定是孩子不努力……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父母说的话,孩子一定是不爱听的,因为错的总是孩子。因此,当孩子跟我们抱怨老师冤枉他的时候,家长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表明孩子当时的感受,“我明白了,这时候,你其实心里特别伤心,因为老师不相信你,对吗?”那么,孩子一定觉得妈妈是理解他的,当然也愿意听妈妈说话。
当然要做到积极倾听,家长还必须做到:(1)真诚:诚实、诚恳,发自内心的关怀,而不是出于父母的某种需要。不要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2)接纳: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思考方式,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讲话、走路以及行动的样子等,而不要带各种附加条件。(3)同理心: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正感受,愿意聆听孩子的讲话,要听懂孩子在说些什么,而不是说父母想说的话。
二、说的方法——化解冲突,维持和谐
1.看清问题的归属。当亲子之间出现困扰,有人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有不愉快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说,谁有问题。这里讲的“问题”不是说谁犯了错误或者做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是说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情绪、有困扰、有不舒服的感受。如果我们对谁有问题进行划分的话,首先是孩子有问题,也就是说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说,孩子有情绪、有困扰、有不舒服的感受,这时候,他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可是我们父母会怎么样回应呢?父母要么是命令,要么是威胁,要么是教训、建议或者辱骂等。我们发现99%的父母都会以这些方式去回应,那么,这样的回应,往往是让孩子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因此,这样的回应也不是孩子喜欢的。
其次是父母有问题,也就是说,孩子做出了让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使父母处于困扰之中,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入了问题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采取“权威”的方式,以父母的需求至上,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思,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制止,结果造成与孩子对立,无法沟通。
2.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在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采用“你信息”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效果可能更会让孩子接受。“你信息”就是反馈信息+标明感受。例如,下班回家,孩子跟你哭诉:“明明把我的铅笔盒摔坏了。”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运用“你信息”的模式与孩子交流:“别人把你的铅笔盒摔坏了,你很难受,你不喜欢别人动你的东西,是吗?”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心和理解,自然也愿意听家长说话了。
在家长被孩子的行为困扰时,家长可采用“我信息”的方式。即不可接受的行为+父母的感受+具体影响。例如,孩子把电视开得声音很大,导致家长没办法静心写文章。这时候,家长可以说:“孩子,你的电视开的声音那么大,我觉得很心烦,因为我没办法完成我的文章了。”这样的表达,不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更容易让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行为,尊重家长的需求,从而达到沟通的畅通。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家长们在表达的时候还要注意尽量用尊重的语气。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确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例如:“去,把杯子给我拿来!”和“孩子,帮爸爸把杯子拿来!”同样的一件事,孩子们不喜欢命令式的口吻,他们更多地喜欢受人委托,用不同的语气来说话,让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家长。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父母跟孩子沟通需要冷静、需要尊重、需要深入思考,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了解孩子成长中心理发育的特点,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份自在感,让孩子觉得父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聊天的人,是个接纳他的人,是个肯定他有存在价值的人,那么孩子才会将各种感受告诉家长,而家长所说的话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