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县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区域单元。2002年底,全国2053个县(县级市),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80%。所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振兴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已经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县域经济在我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起着担纲性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更是刻不容缓。本文立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自然、人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和谐,界定了县域经济的概念,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经济三大主题概念进行了辨析。通过比较相关概念,本研究界定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构思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这就是: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在此基础上,本文高度概括了县域生态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将其划分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沿性理论、支撑性理论和指导性理论。针对效率与公平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本文认为,伴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得到优化的。但需把握好以下原则: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公平原则;自然资源利用中的效率原则。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概念、特征、组成结构和调节功能,县域经济系统也是生态系统,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融合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功能与特征,是县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通过技术中介以及人类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增殖和信息传递的结构单元和复合系统。在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内各子域、各要素、各部门、各方面会演化出相互之间的依存及有机联系。本文认为,生态经济平衡是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状态,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平衡问题。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是县域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有机平衡体。县域生态经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的、循环的过程。政府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管理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主体,其对县域生态经济的管理应采用如下手段的集成: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其管理对象针对的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其管理的着力点应落实在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和企业经济上。最后,本研究针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了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及系统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框架模型,并以邓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