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饲料、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芬兰、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已经推出了多种植酸酶制剂;国内的一些学者在植酸酶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选育新的产植酸酶菌株,最终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菌株。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从6份土壤样品和1份酒糟样品中筛选出61株产植酸酶的菌株,挑选一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散囊菌目(Eurotiales),发菌科(Trichocomaceae),蓝状菌属(Tarlaromyces)的黄蓝状菌(Tarlaromyces flavus),其18S rRNA基因与标准菌株相似性为100%。2.对所选取的菌株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6%;胰蛋白胨0.2%;(NH4)2SO4 0.5%;KCl 0.05%;MgSO4·7H2O 0.05%;FeSO4·7H2O 0.004%;MnSO4·H2O 0.004%。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32℃;发酵培养基最适pH5.5;装液量50ml(500ml锥形瓶):接种量2%;摇床转速80r/min;培养时间8d。对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为:最适反应温度55℃;最适反应pH5.5;最适反应时间10min。最终酶活达到294U/ml。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1 植酸酶的来源和分类1.1 植酸酶的分类1.2 来源1.2.1 植物来源植酸酶1.2.2 动物来源植酸酶1.2.3 微生物来源植酸酶2 植酸酶的研究意义2.1 植酸酶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的作用2.1.1 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2.1.2 提高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2.1.3 提高对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率2.2 植酸酶在生化制药方面的作用2.3 植酸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作用3 国内外微生物植酸酶选育的研究进展和展望3.1 细菌植酸酶研究进展3.2 真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3.3 前景展望4 植酸酶酶活性的测定方法4.1 丙酮-磷钼酸铵法4.2 硫酸亚铁-钼蓝法4.3 维生素C-钼蓝法4.4 钒-钼酸铵法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 一株产植酸酶菌株的分离鉴定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样品1.1.2 主要化学试剂1.1.3 培养基1.1.4 主要仪器设备1.2 方法1.2.1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1.2.2 形态学鉴定1.2.3 菌株的DNA提取1.2.4 PCR扩增18S rDNA序列1.2.5 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2 结果及分析2.1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2.2 形态学鉴定2.2.1 察氏培养基2.2.2 麦芽汁培养基2.2.3 分生孢子2.3 18S 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3 讨论4 小结第三章 产酶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1.1.2 主要化学试剂1.1.3 培养基1.1.4 缓冲液的配制1.1.5 主要仪器设备1.2 方法1.2.1 菌株液体发酵培养方法1.2.2 粗酶液的获得1.2.3 酶活性的测定1.2.4 产酶条件优化1.2.5 酶学性质研究2 实验结果2.1 磷标准曲线2.2 发酵产酶条件优化2.2.1 初始发酵产酶曲线2.2.2 碳源的选择2.2.3 氮源的选择4·7H2O和KCl浓度的选择'>2.2.4 MgSO4·7H2O和KCl浓度的选择4·7H2O和MnSO4·H2O浓度的选择'>2.2.5 FeSO4·7H2O和MnSO4·H2O浓度的选择2.2.6 正交试验2.2.7 接种量的选择2.2.8 装液量的选择2.2.9 初始pH值的选择2.2.10 培养温度的选择2.2.11 最终发酵曲线2.3 酶学性质2.3.1 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3.2 不同反应时间对酶活性的影响2.2.3 不同缓冲液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2.3.4 酶的稳定性2.3.5 酶对pH的稳定性2.3.6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3 结论4 小结参考文献致谢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植酸酶论文; 黄蓝状菌论文; 分离鉴定论文; 产酶条件论文; 酶学性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