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论文-王林,石文安

庚子事变论文-王林,石文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庚子事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庚子事变,两宫回京,辛丑议和,张之洞

庚子事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石文安[1](2019)在《论庚子事变中张之洞对两宫回京的因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导致中外议和受阻。面对列强的回京要挟,东南督抚内部政见出现分歧。张之洞始终以两宫安稳为第一要义,不请回京,力主赴陕,主张惩办"祸首"以抵制回京要挟,建行都以延缓回京。张之洞之所以阻挠回京,一方面慑于列强的归政要挟;另一方面,他为维护自身政治形象而过于阿附慈禧太后,这也为时人所诟病。(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姚瑞[2](2018)在《庚子事变中的严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庚子事变期间严复主要着力于翻译《穆勒名学》《天演论》《原富》等着作,以及积极投身挽救时局的社会活动,而少参加政治活动,其政治思想也开始走向保守。严复的译着与社会活动,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柏霖[3](2018)在《庚子事变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庚子事变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场伴随着20世纪来临的重要事变在近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反映。史学界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庚子事变的研究。然而孕育自庚子事变的诗词、小说、戏曲、说唱等各类文学作品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但相比于历史研究,关于庚子事变的文学研究要冷清许多,不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还存在许多空白。事实上,对作为特定时代产物的庚子事变文学加以整体的、系统的、细致的研究不仅能够集中且深刻地展现近代文士对庚子事变这一家国劫难的认知与判断,而且可以为后人观察庚子事变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社会状况打开另外一扇窗户。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文史互证的方式,兼顾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并结合知人论世、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对有关庚子事变的诗词、小说、戏曲、说唱作一全面、具体且深入的解析。虽然作为历史事件的庚子事变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飘逝远去。但于此事件的文学书写却并没有因庚子事变的结束而停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中,不断有关于庚子事变的文学文本出现。为了避免误解,必须说明本文论述的“庚子事变文学”是对近代文人创作的反映庚子事变的大量诗词、小说、说唱、戏曲等文学作品的统称。综合以上,文章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庚子事变文学产生的各方面背景予以揭示。第一、二节着重从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重要原因,梳理庚子事变的历史进程来呈现庚子事变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叁节从探讨嘉道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勃兴对文学观念变革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文学观念变革的具体内容出发来考察庚子事变文学产生的思想、文学背景。第二章对庚子事变的诗歌抒写进行概述。晚清庚子事变激发诗人们长歌当哭,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诗歌文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160多位诗人创作了 3300余首庚子事变诗歌。为略窥以庚子事变为重大题材的诗歌创作概貌,第一节分类介绍了代表诗人及其诗作,具体以身居庙堂,主张“剿拳和洋”的诗人;困处北京的诗人;在两宫西逃期间随侍其左右的诗人;偏安东南的诗人;筹谋勤王的诗人作为分类说明的依据。第二节分庚子事变进程的记录;社会血泪史的呈现;时代风貌的反映叁个层面论述了庚子事变诗歌的“诗史”价值。为了展现“庚子”诗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特色,第叁节从叙事方法入手,概括、分析了诗人是如何以诗题、诗序、诗注叙事;片段呈现式叙事;组诗叙事;长篇铺敷来进行诗意化的叙事。第叁章主要结合时局走向、诗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来勾勒庚子事变时期的诗人的心路历程。第一节重在推导庚子事变时期诗人对外心态由求战转向求和。第二节选择蒋楷、李希圣、易顺鼎叁位代表诗人对庚子事变时期诗人济世无门的失落心态作一微观考察。第叁节分析袁昶、康有为、周馥、敦崇等诗人在庚子事变期间产成孤独心态的原因以及他们各自的孤独心态在诗歌中的反映。第四节着重探讨乌目山僧(黄宗仰)、赵必振、潘飞声等诗人创作的《<庚子纪念图>题词》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羞耻心态。第四章试图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以庚子事变诗歌为线索,研讨慈禧太后与珍妃这两位与庚子事变有着密切关联的女性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的形象特征,进而揭示诗人在这两位历史人物身上所贯注的思想情感。第一节主要对关于慈禧太后的庚子事变诗歌加以梳理、分析,力图还原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时期的真实面目并揭露诗人对慈禧太后的情感态度,并由此认定在国家面临重重危机时,慈禧太后与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素养和精神面貌还有很大距离。第二节主要围绕诗人对珍妃死宫井事的题咏议论展开解析。通过细读文本,可以了解到对珍妃与光绪帝爱情悲剧的同情;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与家国兴亡的感伤是关于珍妃之死的诗歌中所包含的重要意蕴。第五章探讨《庚子秋词》的作者生平、“情性”含蕴与整体风格。第一节就创作《庚子秋词》的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四位词人的生平、政治生涯及词学几方面作概述。第二节对《庚子秋词》所包孕的种种愁情加以梳理、分析,进而得出词人的愁情是由乱而生,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愁;对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对生活流离、人生短暂的哀愁是《庚子秋词》愁情的主要内涵。第叁节在探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提出的“沉郁”说的基础上,分析《庚子秋词》在比兴寄托、用典、章法布局的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进而证明“沉郁”实可代表《庚子秋词》的整体词风。第六章以典型个案分析的方式论述关于庚子事变题材的小说、说唱、戏曲作品。第一节分析连梦青《邻女语》所展现的封建末世的全景图画。第二节论述吴趼人《恨海》如何通过叙写两对男女在庚子事变时期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来展现挣扎在乱世中的普通个体的悲剧命运,进而论证吴趼人主张以“恢复旧道德”作为拯救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第叁节分析林纾《剑腥录》“兼贻史料”与“自写风怀”的创作特色,从中可发现林纾主张以改良维新的方式来挽救国家。第四节探讨陆士愕《孽海花续编》所表现出来的鼓吹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特点。第五节探讨李伯元《庚子国变弹词》在艺术化再现庚子事变全貌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创作特色。第六节分别探析林纾《蜀鹃啼传奇》、陈季衡《武陵春传奇》、赵祥瑗、吴梅《枯井泪杂剧》、包天笑《燕支井》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的重要特点。综合以上已大致描叙出近代文人笔下的庚子事变文学的整体图景。最后,在.搜集关于庚子事变诗人的生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还编制了“庚子事变诗人群体考论简表”附于文后,表由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生平概况、庚子活动、庚子诗作、资料来源等栏目组成,能够为庚子事变诗歌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与线索。但由于本人学识、精力有限,还有很多创作有庚子事变诗歌的诗人生平未及考论,特此说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7)

王淼[4](2018)在《再现庚子事变细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读历史就像看戏剧,有时只能看到台前的表演,却看不到幕后的化妆;有时只注意主角的活动,却忽略了配角的表现。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以着名汉学家的身份蜚声学界,然而中国人认识伯希和,却大都是因为他曾经在敦煌盗宝,是敦煌藏经洞的掠夺者,将敦煌最为珍贵的写本等历史文献带出了中国,并因此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伯希和的藏经洞日记固然因其特殊的价值而广为人(本文来源于《新民周刊》期刊2018年17期)

娄华[5](2018)在《“火”:庚子事变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庚子事变”时之北京,火灾数量多、规模大、社会影响广、破坏性强。火灾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活动的产物,显现出世纪之交北京社会转型中错综复杂的纠葛。庚子年间,义和团进入北京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在历史积怨的效应下,民众认为旷日持久的灾害是洋人在华活动触怒神灵的后果,义和团对此加以利用,制造排外活动,北京地区排外之“火”熊熊燃起;列强在“戊戌维新”、“己亥建储”中的态度,让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人深为不满,慈禧等人决定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义和团在北京地区如火般迅速蔓延开来。义和团在北京地区的打教排外活动,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蓄意纵火,焚烧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事物,给列强以口实。联军侵占北京后,大肆烧杀抢掠,加剧了区域内动荡不安的社会态势。随着联军、清政府逐渐加强管制力度,北京社会秩序总体上逐步稳定下来,由“火光烛天”转变为“暗火丛生”的状态。义和团和联军在北京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进程。火灾原为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但在“庚子事变”的背景下,北京的“火”,实为清政府、列强、义和团和普通民众四股力量角力的表现、结果。民众尝试解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故“庚子事变”时北京之“火”,是清末民众对西方列强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冲击的回应。(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1)

戴海斌[6](2018)在《庚子事变期间的“南”与“北”——从南北函电往来看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庚子事变时期,清廷内部的南北畛域的分野显着,"东南互保"看似与北方大势格格不入,刘坤一、张之洞等南方大员却自认为是"留东南以救社稷",他们将奕劻、荣禄视作向慈禧太后进言、以图挽回时局的最主要管道,尤其盛宣怀更有相当激进的主张。在京外人士的表述中,常以"庆、荣"并称。不过稍显区别的是,较之奕劻强烈的自我禁抑,荣禄似更为敢言,对载漪一派的制衡作用也更明显。通过梳理南北函电往来的相关文献,特别是"虎城密电"等关键文本的考证分析,可从东南视角观察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对当时复杂的南北关系有所理解,同时也证明孔祥吉先生关于"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的论说存在误读。(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8年01期)

李柏霖[7](2017)在《晚清庚子事变的诗歌抒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庚子事变是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屈辱,其时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亦受到强烈冲击。国变、遭际、心境的变化激发诗人们承担起"以诗传史"的历史使命,围绕庚子事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这批诗歌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经受的血与火交织的苦难,而且对种种社会弊病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堪称庚子诗史。与史传相比,诗歌具有"言志"和"缘情"的特点,所以诗人并不专意于纪事、纪人,而是将末世之忧、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融于写实的笔触中,使庚子诗歌具有了传达时代心声的独特价值与认知意义,是晚清诗史的重要篇章。(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邵帅[8](2017)在《庚子事变对晚清国民心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庚子事变对处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范围之广,内容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才真正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的变革意识,在清廷上层逐渐成为共识。庚子事变之后,知识分子群体得到扩充,一部分士大夫吸取新思想,改变旧主张,向资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靠拢。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庚子事变之后关于救亡图存的道路考虑的更为深远。这时期,商贾阶层有了明显变化,其经商观念逐步现代化,那种“贵义贱利”的经商思路开始瓦解,更多的是追逐利润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逐渐成为商界的主流心态。中国人的国民心态在这时期的变化如此突出,值得深入地研究。国民心态的变化是一个层累的过程,庚子事变以前的六十多年里,中外矛盾与冲突不断,破坏性与建设性显隐相伴,而庚子事变的爆发加速了国民心态的变化,促成了国民心态的转变,从传统到现代,从愚昧无知到成熟自信。国民心态的研究在当下的史学界是一个后起的研究范畴,本文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庚子事变期间社会各个阶层的心态变化分析,力图解决以下问题:庚子事变后不同社会阶层心态有何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历史动因有哪些。分析了这两个问题,希冀从中找到庚子事变前后国民心态的演变特点。这几个问题是本文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让我们深刻了解庚子事变之后,对晚清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心态嬗变,以心态史学研究庚子事变国民心态这一领域的变化也是力求揭示心态史学在历史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的问题,本文大体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研究庚子事变前国民心态的总体状况,通过对庚子事变前晚清时局的具体分析,综合了解庚子事变之前的国民心态。第二部分通过对各个阶层在庚子事变后心态的变化研究,对各阶层心态变化的历史结果细致分析,探讨产生国民心态变化的历史动因。第叁部分分析总结在庚子事变后国民心态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阐述晚清国民心态变化的具体走向。(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马忠文[9](2017)在《戊戌政变后至庚子事变前袁世凯的政治境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戊戌政变到庚子期间袁世凯的活动,多注重于"告密"疑案、练兵及其在山东的"剿拳保教"政策;对这个时期朝局中袁氏政治境遇的关注还不够。在应对山东危局问题上,袁世凯与毓贤的分歧与纠葛,除政见差异外,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机大臣荣禄与刚毅之间的权力斗争。新出版的《徐世昌日记》及未刊荣禄信札,为揭示这段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邓雨[10](2016)在《庚子事变后中外关于“惩凶”问题的争论与交涉》一文中研究指出庚子事变后,各国提出将"惩凶"作为与清廷议和的前提条件。这对中外议和至关重要,却又极富争议性。李鸿章等人在探知各国所指罪魁的基础上,与袁世凯等地方督抚商定祸首名单,期望先发制人,争取主动性。然而各国政府及公使对于名单人员及其惩处方式,意见甚不一致。其中,是否"严速惩办"祸首,懿亲是否处死,如何惩办毓贤、董福祥等问题,尤为争论之焦点。为此,李鸿章、奕劻、张之洞、袁世凯、刘坤一等人不仅内部频繁互动,而且与各国公使展开了艰难的交涉。最终在英使等西方强硬意见的主导下,中国全盘接受西方惩处的要求,唯一的修改只是允许英年和赵舒翘自尽以代替绞刑。此事提示出,庚辛之际,在西方主导下的中外交涉格局正逐步形成。(本文来源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庚子事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庚子事变期间严复主要着力于翻译《穆勒名学》《天演论》《原富》等着作,以及积极投身挽救时局的社会活动,而少参加政治活动,其政治思想也开始走向保守。严复的译着与社会活动,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庚子事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石文安.论庚子事变中张之洞对两宫回京的因应[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姚瑞.庚子事变中的严复[J].海峡教育研究.2018

[3].李柏霖.庚子事变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8

[4].王淼.再现庚子事变细节[J].新民周刊.2018

[5].娄华.“火”:庚子事变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6].戴海斌.庚子事变期间的“南”与“北”——从南北函电往来看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8

[7].李柏霖.晚清庚子事变的诗歌抒写[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邵帅.庚子事变对晚清国民心态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9].马忠文.戊戌政变后至庚子事变前袁世凯的政治境遇[J].广东社会科学.2017

[10].邓雨.庚子事变后中外关于“惩凶”问题的争论与交涉[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6

标签:;  ;  ;  ;  

庚子事变论文-王林,石文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