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推理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条件推理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条件推理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现有条件推理机制解释模型的逻辑和数学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国外有关条件推理的几种主要理论均混淆了基于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与基于非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的区别,将逻辑真视为客观真、事实真。由于未能从理论上界定两种不同推理机制,以往有关条件推理机制的模型既不能对基于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行为做出解释,也不能对基于非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行为给予合理说明。本研究对条件推理概率解释模型的数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相对于不同概率空间取得的前、后件概率不满足条件概率计算式所述之计算关系。因此,基于条件概率的条件推理解释模型均包含着共属类假设,即认为推理者能在同一概率空间对条件命题的前、后件发生率做出评估,但却未给出任何实验证据。为了检验基于条件概率的条件推理解释模型,本研究分别进行了有关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参数相关性实验、概率一致性实验、和共属类假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推理行为不满足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蕴含的参数相关性要求、概率一致性要求、及共属类假设。通过对条件推理心理加工过程信息流程的考察,本研究提出了条件推理的双重机制假设,认为推理者面临推理问题时可以启动多种解决机制,这些机制又可归结为两种类型,即基于逻辑机制的推理、和基于非逻辑机制的推理。本研究对这两种主要条件推理机制类型分别给出了定义,并给出了相应的条件推理机制信息加工流程图。通过对非逻辑机制条件推理心理过程的考察,本研究提出了条件推理机制的P—Q映射关系模型。对于与LH及HL型命题相关的条件推理,该模型给出的被试推理行为预测与基于概率计算模型的预测完全相同。但对于与LL及HH命题相关的条件推理行为,该模型的预测与概率计算模型的预测正好相反。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可以判决两者优劣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推理行为与基于P—Q映射关系模型的预测完全一致。本研究对基于逻辑机制的推理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了基于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模式,并依据该模式对条件推理非概率结论的形成过程给出了解释。实验显示,命题态度在确定被试使用何种推理机制解决所面临的条件推理问题时起着关键作用,未学过逻辑的推理者也能展现出基于逻辑机制的推理行为。本研究认为,蕴涵悖论及其它逻辑悖论的发现,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提出,表明纯形式的逻辑学研究方法遇到了难于逾越的障碍,逻辑学研究需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而基于信息加工过程分析的心理学研究范式,正是逻辑发展所需要的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条件推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 1.1 条件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及其缺陷
  • 1.1.1 条件句的核心意义原理
  • 1.1.2 条件句的虚拟意义原理
  • 1.1.3 心理模型理论的真值原理
  • 1.1.4 条件句的隐性模式原理
  • 1.1.5 条件句的语义及语用调节原理
  • 1.1.6 条件句的10种不同诠释方法及其对应心理模型
  • 1.1.7 基于心理模型理论的条件推理诠释
  • 1.1.8 语用和语义调节在条件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 1.1.9 否定在条件推理中的作用
  • 1.1.10 基于心理模型理论的四卡问题诠释
  • 1.1.11 条件推理中虚假推论的心理模型理论诠释
  • 1.1.12 基于心理模型理论的条件推理本质诠释
  • 1.1.13 条件推理心理模型理论的缺陷
  • 1.2 条件推理的心理逻辑理论及其缺陷
  • 1.2.1 逻辑连接词的心理逻辑理论
  • 1.2.2 “如果”的意义理论
  • 1.2.3 条件论证过程中的约束原理
  • 1.2.4 条件论证过程中的推理图式及其选择
  • 1.2.5 影响条件论证的实在因素
  • 1.2.6 基于心理逻辑理论的实用推理图式分析
  • 1.2.7 基于心理逻辑理论的心理模型理论分析
  • 1.2.8 蕴涵悖论的心理逻辑诠释
  • 1.2.9 基于心理逻辑理论的“可能世界”条件句理论分析
  • 1.2.10 基于心理逻辑理论的推理错误分析
  • 1.2.11 条件推理心理逻辑模型的缺陷
  • 1.3 条件推理的安德森和Evans解释方法及其启示
  • 1.3.1 条件推理的安德森解释方法
  • 1.3.1.1 四卡问题的内容效率
  • 1.3.1.2 条件推理的概率解释
  • 1.3.1.3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条件推理解释方法
  • 1.3.1.4 被试的隐性贝叶斯定理知识及其实验证据
  • 1.3.2 Evans对条件句及其概率推理的研究
  • 1.3.2.1 Evans对条件句真值表的研究
  • 1.3.2.2 Evans对条件推理三种概率解释方法的实证研究
  • 1.3.2.3 Evans条件推理概率解释模型
  • 1.3.3 安德森及Evans条件推理概率解释方法述评
  • 1.3.3.1 安德森解释方法的缺陷
  • 1.3.3.2 Evans解释方法的启示
  • 1.4 条件推理的概率计算模型理论及其缺陷
  • 1.4.1 日常推理的概率性质
  • 1.4.2 四卡问题的概率解释模型
  • 1.4.3 条件推理的概率计算模型
  • 1.4.4 基于概率计算模型理论的预言与实验检验
  • 1.4.5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理论分析
  • 1.4.5.1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思想渊源
  • 1.4.5.2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数学分析
  • 1.4.6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缺陷
  • 1.5 我国条件推理机制的心理学研究现状
  • 1.5.1 张庆林等对条件推理的研究
  • 1.5.2 方富喜等对儿童条件推理能力的研究
  • 1.5.3 邱江等对条件推理中概率效应的研究
  • 1.5.4 王桂琴对四卡问题的研究
  • 1.5.5 我国条件推理机制心理学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条件推理机制的理论研究
  • 2.1 条件推理的双重机制假设
  • 2.1.1 基于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
  • 2.1.2 基于非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
  • 2.1.3 基于亚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
  • 2.1.4 两种条件推理机制的区别
  • 2.2 基于条件推理双重机制假设的信息加工流程
  • 2.3 基于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解释模型
  • 2.4 基于非逻辑机制的条件推理模式-P-Q映射模型
  • 2.5 概率计算模型与P-Q 映射关系模型的比较研究
  • 2.5.1 前提为LH 和HL 型命题时对被试推理行为的预测
  • 2.5.2 前提为LL和HH型命题时对被试推理行为的预测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3.1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实验研究
  • 3.1.1 Oaksford 实验设计中的缺陷
  • 3.1.2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参数相关性检验
  • 3.1.2.1 实验方法
  • 3.1.2.2 实验材料
  • 3.1.2.3 实验设计
  • 3.1.2.4 被试选择
  • 3.1.2.5 实验程序
  • 3.1.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2.7 讨论与结论
  • 3.1.3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的概率一致性检验
  • 3.1.3.1 实验材料
  • 3.1.3.2 实验设计
  • 3.1.3.3 被试选择
  • 3.1.3.4 实验程序
  • 3.1.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3.6 讨论与结论
  • 3.1.4 条件推理概率计算模型中的共属类隐性假设检验
  • 3.1.4.1 实验设计
  • 3.1.4.2 实验材料
  • 3.1.4.3 被试选择
  • 3.1.4.4 实验程序
  • 3.1.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4.6 讨论与结论
  • 3.2 条件推理 P? Q映射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
  • 3.2.1 引言
  • 3.2.2 与LL型命题相关的条件推理行为的实验研究
  • 3.2.2.1 实验目的
  • 3.2.2.2 实验材料
  • 3.2.2.3 实验设计
  • 3.2.2.4 被试的选择
  • 3.2.2.5 实验程序
  • 3.2.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3 与HH型前提命题相关的条件推理行为的实验研究
  • 3.2.3.1 实验目的
  • 3.2.3.2 实验材料
  • 3.2.3.3 实验设计
  • 3.2.3.4 被试选择
  • 3.2.3.5 实验程序
  • 3.2.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与结论
  • 3.3 条件推理逻辑机制模型的实验研究
  • 3.3.1 引言
  • 3.3.2 实验目的
  • 3.3.3 实验设计
  • 3.3.4 实验材料
  • 3.3.5 被试选择
  • 3.3.6 实验预期
  • 3.3.7 实验程序
  • 3.3.8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9 讨论与结论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今天,你科普了吗?[J]. 家庭生活指南 2017(01)
    • [2].中学生耐挫力现状调查与思考[J]. 天津教育 2016(11)
    • [3].男生哭泣也正常[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17(06)
    • [4].西方模特更受欢迎吗?——模特类型和模特表情与消费者对模特的态度关系研究[J]. 营销科学学报 2016(04)
    • [5].三亚市外来人口城市认同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 报刊荟萃 2017(07)
    • [6].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预测的证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3(01)
    • [7].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3(01)
    • [8].掩蔽视觉分析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特殊教育 2020(18)
    • [9].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6(06)
    • [10].宽宏大量与睚眦必报:宽恕和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J]. 心理学报 2017(02)
    • [11].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J]. 心理科学 2008(04)
    • [12].得失框架下时间和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6(06)
    • [13].单一被试研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4)
    • [14].开放监控冥想的特定影响效果[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8)
    • [15].可修改答案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17(03)
    • [16].可修改答案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 [17].个案研究与单一被试实验研究的应用比较[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01)
    • [18].从被试的主体看新闻的人文关怀[J]. 新闻传播 2013(11)
    • [19].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和思想行为间的关系?——共享内隐论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08(01)
    • [20].“善待宽恕者”还是“报复非宽恕者”:基于博弈范式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动机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 [21].误差的来源之一:被试误差[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12)
    • [22].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2)
    • [23].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实现条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3)
    • [24].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对心理旋转加工的影响:眼动研究[J]. 心理学报 2009(01)
    • [25].传言对人际信任影响的泛化效应[J]. 心理科学 2020(01)
    • [26].心真的会“软”吗?软硬感受与语义改变道德判断[J]. 心理学探新 2019(06)
    • [27].我会在谁面前舍弃利益?——博弈对象的能力与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倾向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09)
    • [28].网络交换论研究中的本科生被试效应[J]. 学术交流 2014(11)
    • [29].被试功能差异分析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3)
    • [30].走神对中文阅读绩效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标签:;  ;  ;  ;  

    条件推理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