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医医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为2013年3月-2018年3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8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软件分组,具体遵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膝关节综合情况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1周,观察组K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4周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较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18%,明显较对照组77.27%高,P<0.05。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早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效果理想,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推荐推广。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常规护理;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是膝关节毁损等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但是单纯手术治疗很难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临床主张配合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以提高患者预后质量[1]。目前临床护理模式较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护理模式尤为关键,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可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效果,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为2013年3月-2018年3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8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软件分组,具体遵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28例,女16例,年龄34-59岁,平均(46.83±2.5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强直性脊柱炎8例;观察组29例,女15例,年龄33-59岁,平均(46.09±2.78)岁,其中骨性关节炎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强直性脊柱炎7例。我院伦理委员会详细研究本研究资料,予以批准通过,入选患者对研究细则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进行分析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注重配合和术后指导等,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早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手术结束后到麻醉恢复前这段时间,护理人员对患者腿部进行加压包扎,具体由大腿中段到踝关节,并在小腿下部垫软枕,保证膝部悬空,同时对膝部进行加压,在上方放置4-6袋盐,每隔2h加压一次;配合踝关节被动活动练习,旋转患者踝关节,10-20次/h;第二,麻醉恢复后到术后24h,此段时间内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踝关节练习,以踝关节屈曲为主,并配合健侧支撑抬臀、足趾活动等,同时开展膝关节被动屈曲练习,5-10次/h;第三,术后2-3d,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主动活动,患者取卧位,双足跟滑动练习,随后改坐位,抱大腿屈曲练习,10-20次/h,同时给予患者膝关节周围冰敷,每次持续30min,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练习,具体包括如厕、穿衣、行走等。
1.3观察指标
KSS评分比较,参考1989年美国膝关节写会提出的评分标准,具体包括临床评分(疼痛、灵活性、稳定性)和功能评分(行走能力、上下楼能力)两部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功能状态越理想[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参考Barthel量表,包括大小便、穿衣等全部日常行为,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护理满意度评估,使用我院自制量表,0-100分评分,分为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参考具体观察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前者表示为均数(Mean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后者表示为例(n)、百分率(%),将有效数据录入到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t值和X2检验,若P值<0.05,提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1周,观察组K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4周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K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n=44,分)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18%,明显较对照组77.27%高,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
3.讨论
目前临床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较为广泛,可有效改善病患膝关节功能障碍情况,但单纯依靠手术技术无法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临床主张配合开展科学合理护理干预方案,以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效果更为理想[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K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优势明显,一方面临床护理路径表为护理人员提供了系统化、程序化的工作指导,准确展示了各个阶段护理干预目标和具体护理内容,利于护理人员规划自身工作,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并强化自身服务意识,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临床护理路径向患者及其家属清楚地展示了康复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和程序,患者清楚不同时段训练要领,并知晓注意事项,同时说明了预期康复效果,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其中,切实提高了患者的积极性,为术后功能恢复提供了良好基础,且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综上,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早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效果理想,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1]卢玉彬,尹晓莉.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入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2):1074-1077.
[2]吴菁,王小娜,李建国,等.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效果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a01):214-214.
[3]郑丽娇,林凤英,李佩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29):3613-3615.
[4]危娟,林凤英,郑丽娇,等.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34):4301-4303.
[5]任小华.临床护理路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