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论文摘要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也是我国目前生物圈保护区中一个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中部,是我国北方典型草原的一个缩影。该保护区是一个典型以草原自然资源管理为主,同时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项功能的资源管理型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突出矛盾,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退化面积逐年增加、人地冲突加剧的局面。本文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因子、人为活动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研究了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及其与上述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土地覆盖变化过程的自然限制力和人为驱动力。1.研究区区域尺度土地覆盖时空变化规律。1987-2004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变化率达到了45%。其中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减少,极度退化草原和流动沙地增加最为引人注意。其中,草甸草原减少了74.39 km2、高盖度草原减少了78.52 km2、中盖度草原减少了65.09 km2、低盖度草原减少了210.56 km2、固定沙地减少了123.90 km2、半固定沙地减少了87.75 km2;极度退化草地增加了303.53 km2、流动沙地增加了343.76 km2、城镇用地增加了48.49 km2。在空间分布上,该研究区海拔高度和水系分布强烈影响土地覆盖变化格局。土地覆盖变化格局在上述2个自然地理因子影响下,表现出很显著的规律性。其中水系分布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最为强烈,越靠近河流的缓冲区域,土地覆盖变化强度越大,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78x+0.6716(R=-0.8508);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高度增加土地覆盖变化强度递减,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05x+1.0486(R=-0.6620)。而坡度因子对土地覆盖格局影响很微弱,在坡度较大地区,仍存在很活跃的土地覆盖变化,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后果,威胁区域生态安全。2.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居民点和交通路网的分布状况这个角度反映人为活动强度,揭示该研究区居民点和交通路网密度等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分析两个时期研究区域海拔、水系、坡度等自然因子对人为活动的影响方式,最后得出:居民点和道路分布特征是在1987年强烈受海拔、坡度和水系因子的控制,到2004年发展为打破上述自然地理因子约束。3.研究区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机制研究。首先,对研究区1987~2004年间土地覆盖结构变化与人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居民点分布对土地覆盖有显著作用,随居民点密度增加,土地覆盖变化增强;道路分布对土地覆盖影响不显著。然后,通过构造保护区范围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区域尺度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得出研究区NDVI有显著下降,下降幅度最高达到243。分析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居民点和交通道路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居民点和交通道路分布对植被指数均有显著负面影响,随居民点和交通道路增加,NDVI降低。反映出人为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有明显驱动作用。4.保护区核心区各缓冲带内土地覆盖变化状况及人为活动变化状况研究。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内有5个核心区,分别保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山地草原和沙地云杉、山杨白桦林。通过对保护区周边各缓冲带土地覆盖变化和人为活动强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建立的近20年中,各核心区周边土地覆盖发生了明显变化,缓冲带内人为活动强度也有显著增加。土地覆盖变化率0~5 km带内为43%、5~10 km带内为51%、10~15 km带内为54%,核心区周边土地覆盖变化是由远及近向保护区核心区推进的。在缓冲区总体水平上,NDVI平均下降了22.5个单位。各缓冲带相比较而言,NDVI在0~5 km带内变化最大,平均降低了23个单位。在各缓冲带内居民点密度和道路密度的增长率都很大,尤其是0~5 km缓冲带内变化最显著,居民点密度增加了40%,道路密度增加了118%。保护区周边的土地覆盖变化和人为活动强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它的保护功能,可导致核心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依据
  • 2 LUCC研究背景、进展和展望
  • 2.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涵义及关系
  • 2.2 研究背景
  • 2.3 LUCC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定居点与道路的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 3 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研究概况
  • 4.研究意义与目的
  • 4.1 研究意义
  • 4.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概况
  • 1 地理位置
  • 2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 2.1 地形地貌
  • 2.2 气候特点
  • 2.3 水文水系特征
  • 2.4 土壤特点
  • 2.5 植被
  • 2.6 动物种类
  • 3 研究区社会经济特征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 1 1987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土地覆盖研究
  • 1.1 两个时期土地覆盖类型图绘制
  • 1.2 两个时期土地覆盖状况分析及空间分布格局
  • 2 保护区人为活动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1 人为活动研究方法
  • 2.2 人为活动空间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因子关系的研究方法
  • 3 保护区土地覆盖及植被指数变化与人为活动关系研究
  • 3.1 人为活动与土地覆盖变化关系的研究方法
  • 3.2 人为活动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的研究方法
  • 4 核心区各缓冲带土地覆盖与人为活动变化的研究
  • 5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四章 保护区土地覆盖空间结构及变化特征
  • 1 两个时期土地覆盖状态
  • 1.1 土地覆盖类型图的生成
  • 1.1.1 土地覆盖类型的确立
  • 1.1.2 土地覆盖类型图绘制
  • 1.2 土地覆盖空间结构分析
  • 2 土地覆盖变化检测
  • 2.1 稳定型土地覆盖类型
  • 2.2 易变性土地覆盖类型
  • 3 土地覆盖类型空间转换分析
  • 4 土地覆盖动态度与自然地理因子的关系
  • 4.1 海拔与土地覆盖动态度
  • 4.2 坡度与土地覆盖动态度
  • 4.3 水网与土地覆盖动态度
  • 5 小结
  • 第五章 保护区人为活动空问格局及限制因素识别
  • 1 人为活动的研究
  • 2 人为活动空间分布状况
  • 3 人为活动空间格局与自然地理因子的关系
  • 3.1 海拔与人为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
  • 3.1.1 海拔与居民点分布的关系
  • 3.1.2 海拔与交通道路分布的关系
  • 3.2 坡度与人为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
  • 3.2.1 坡度与居民点分布的关系
  • 3.2.2 坡度与交通道路分布的关系
  • 3.3 水系与人为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
  • 3.3.1 水系与居民点分布的关系
  • 3.3.2 水系与交通道路分布的关系
  • 4 小结
  • 第六章 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土地覆盖与NDVI的影响
  • 1 人为活动与土地覆盖变化
  • 1.1 土地覆盖变化与居民点密度变化关系
  • 1.2 土地覆盖变化与交通道路密度变化关系
  • 2 人为活动对NDVI的影响方式研究
  • 2.1 保护区NDVI变化分析
  • 2.2 NDVI变化与居民点密度相关分析
  • 2.3 NDVI变化与交通道路密度相关分析
  • 3 小结
  • 第七章 核心区缓冲带土地覆盖变化及人为活动强度变化
  • 1 保护区内5个核心区
  • 2 缓冲带内土地覆盖变化
  • 3 缓冲带内NDVI变化
  • 4 缓冲带内人为活动强度变化
  • 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