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群体育性变化规律研究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群体育性变化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Y58S核心种子繁殖1至3代的种子和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多代繁殖的种子,分别种植群体,记载叶龄,剥检幼穗,在育性敏感期分别在群体中取样进行23.0℃C恒温冷水处理6d和21.5℃恒温冷水处理12d,留在田间的单株育性敏感期日均温为25.7℃C-32.0℃,均在开花期镜检花粉,并考查自交结实率。主要结果如下:1.Y58S由核心种子繁殖的第一、二、三代种子种植的群体与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多代繁殖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主茎叶片数的差异不显著。两用核不育系Y58S群体的主茎叶片数基本保持在14片叶左右,不会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但是,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Y58S各世代群体中单株的主茎叶片数的变化幅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2.Y58S育性敏感期在日均温为25.7℃-32.0℃条件下,由核心种子繁殖的第一、二代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正常花粉株率均为零,第三代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正常花粉株率为1.00%,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多代繁殖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正常花粉株率为2.67%,且出现同形可育株。3.Y58S由核心种子繁殖第一代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杂株率为0;由核心种子繁殖第二代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杂株率达0.12%;而由核心种子繁殖第三代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杂株率达0.25%;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多代繁殖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中杂株率达0.78%,种子的纯度仅有99.22%。4.Y58S育性敏感期以23.0℃恒温冷水处理6d,由第一、二代种子种植的群体中产生正常花粉的株率分别为0、0.67%,第三代及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的种子种植的群体中产生正常染色花粉的株率分别为1.33%、3.00%。一方面证明Y58S育性敏感期以23.0℃C冷水处理6d,育性波动较小。可以认为用Y58S制种,在育性敏感期即使出现连续6d温度23.0℃天气状况,由核心种子繁殖一、二代种子也不会因不育性波动而导致制种的失败。另一方面说明随着核心种子繁殖世代增加,群体育性波动程度将逐渐提高。5.Y58S育性敏感期以21.5℃恒温冷水处理12d,不同世代种子种植的群体,正常花粉率从低至高的株率分布均为正态分布,说明不育本质为主效基因,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变则是微效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核心种子繁殖的第一、二代种子种植的群体,自交结实率(40%~70%)接近的单株数量较大;第三代和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多代繁殖的种子种植的群体,群体内单株间自交结实率的差异较大,自交结实率高的单株数量增多,显示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有所提高。群体平均结实率(55.43%、59.01%、62.07%、64.01%)也随着种子繁殖代数的增加表现逐步提高。6.Y58S由核心种子繁殖的第一、二代种子用于制种其不育的安全性高,第三代种子用于制种有风险,未经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多代繁殖的种子不能用于制种。且在温敏核不育系繁殖时去除群体中染色花粉率(自交结实率)高和低的两类极端单株,保留染色花粉率(自交结实率)相对一致的单株,有利于保持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一致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 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类型
  • 2.2 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
  • 2.3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不稳定现象
  • 2.3.1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性不稳定的含义
  • 2.3.2 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不稳定表现
  • 2.4 两用核不育系群体不育性不稳定的遗传机制
  • 2.5 解决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变的技术对策
  • 2.5.1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选择与鉴定
  • 2.5.2 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与方法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1 供试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播种育秧与移栽
  • 2.2 苗情观察记载
  • 2.3 处理方法
  • 2.3.1 育性波动温度处理
  • 2.3.2 繁殖温度处理
  • 2.3.3 田间单株的处理
  • 2.3.4 花粉镜检方法与镜检单株的分类标准
  • 3 不育系的应用标准
  • 结果与分析
  • 1 各世代群体主茎叶片数的表现
  • 2 各世代群体不育期花粉镜检表现
  • 3 各世代群体育性波动期育性表现
  • 4 各世代群体繁殖期育性表现
  • 结论与讨论
  • 1 关于利用Y58S核心种子繁殖代数和制种所用种子问题
  • 2 关于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遗传漂变"的研究
  • 3 环境条件影响不育基因的表达
  • 4 两用核不育系纯化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个新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特征特性研究[J]. 作物研究 2018(05)
    • [2].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安全高产繁殖技术[J]. 中国种业 2016(02)
    • [3].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4].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中早穗的为害及防治[J]. 中国稻米 2019(03)
    • [5].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同品种播种期初探[J]. 云南农业 2018(06)
    • [6].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帮191S的特征特性及米质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3)
    • [7].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新突破[J]. 科技传播 2011(12)
    • [8].水稻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杂交水稻 2011(05)
    • [9].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1(06)
    • [10].一个反向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04)
    • [11].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08(S1)
    • [12].几个新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对光周期与温度的反应[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02)
    • [13].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盐220S选育与应用[J]. 北方水稻 2017(01)
    • [14].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盐161S选育与利用[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1)
    • [15].水稻超低温敏优质两用核不育系仁S的选育[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02)
    • [16].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冷灌繁殖技术[J]. 中国种业 2009(01)
    • [17].水稻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繁殖规避育性转换风险的策略与实践[J]. 农业与技术 2015(06)
    • [18].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研制与应用[J]. 作物学报 2011(05)
    • [19].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的配合力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0].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的应用及高产制种技术[J]. 农家参谋 2020(16)
    • [21].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盐221S及其新组合盐两优2218的选育[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1)
    • [22].香稻两用核不育系琼香-1S空间诱变效应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01)
    • [23].水稻两系杂交新组合盐两优2208选育与应用[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4(04)
    • [24].海南气候条件对北方粳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种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01)
    • [25].籼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盐582S及其新组合盐两优888的选育[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3)
    • [26].携带斑马叶标记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衡标807S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8)
    • [27].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的配合力研究[J]. 杂交水稻 2010(S1)
    • [28].湖南农业大学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9].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抗稻瘟病主效基因的定位[J]. 作物学报 2012(03)
    • [30].两用核不育系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Y58S群体育性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