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白粉病菌论文-朱焕焕

瓜类白粉病菌论文-朱焕焕

导读:本文包含了瓜类白粉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瓜类蔬菜,白粉病,诱导抗病性

瓜类白粉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朱焕焕[1](2018)在《瓜类蔬菜白粉病抗性诱导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绿色高效的白粉病防控措施,主要从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及生物因子诱导等方面综述了瓜类蔬菜白粉病抗性诱导的研究进展,其中对化学因子诱导途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碳酸氢盐及磷酸盐诱导途径、硅诱导途径、维生素诱导途径及水杨酸诱导途径等;最后,结合3种诱导途径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3期)

吾建祥,周小军,凌士鹏,杨德毅,万梨芳[2](2018)在《多种植物活性物质混配剂对瓜类白粉病病菌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利用植物资源中所具有的杀虫、杀菌、抗病毒和除草等特性的天然活性物质,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延缓靶标生物抗药性的目的,从黄柏皮、大黄、松脂、芦荟、皂角、苦楝根等多种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并混配加工成水剂,对黄瓜白粉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并研究了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多种植物活性物质混配剂对黄瓜白粉病的侵染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活性EC_(50)值为5.981 7;对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的防效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稀释400倍对黄瓜、南瓜和西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75.8%、76.7%和78.1%,施用后对以上瓜类生长安全。(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2期)

刘艺,彭勇政,王新华,代光辉[3](2017)在《姜黄制剂外观稳定性测试及其对瓜类白粉病的田间药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过对50%姜黄油乳油制剂分别进行14d高温54℃和低温4℃贮存试验,测试了该制剂及其水溶液的外观稳定性和对室内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制剂及其水溶液外观稳定性良好,未产生沉淀,其水溶液析水率分别为4%和2%,远低于10%的要求。此外,与常温条件下的50%姜黄油乳油制剂相比其药效并未降低。同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50%姜黄油制剂对黄瓜、哈密瓜、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制剂对这3种作物上的瓜类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其浓度为5 mg/mL时,第1次用药后防效分别可达80.69%、76.81%、74.78%,第3次用药后防效分别可达64.33%、68.67%、64.94%,明显高于1mg/mL的对照药剂阿米西达。(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陈桂成[4](2017)在《瓜类蔬菜白粉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类蔬菜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危害南瓜、甜瓜、黄瓜、西瓜等,是严重影响瓜类产量、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表现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和枝茎。使瓜叶变黄变脆,形成不规则白粉斑。发病条件:白粉病菌在气温16℃~24℃、空气湿度75%(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7-08-19)

[5](2017)在《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17年07期)

[6](2017)在《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17年06期)

苏植[7](2017)在《瓜类白粉病防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及时整枝打叶,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采收完果实后应将病株残叶清除到田(棚)外烧毁。2.对尚未见病的田块,于6月中旬做好预防工作,药剂可选: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6.7~146.7克,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60~90毫升,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80毫升,对水45公斤均匀(本文来源于《农家致富》期刊2017年11期)

张丹,吴燕君,李丹[8](2017)在《新高脂膜对瓜类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新高脂膜处理在不同瓜类蔬菜上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新高脂膜粉剂800倍液处理对2种瓜类蔬菜上的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应用效果有差异;长瓜白粉病使用前病情相对较轻,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南瓜白粉病。表明新高脂膜对瓜类白粉病主要为预防作用,生产中应于发病初期或未发病时使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张夕林[9](2016)在《注意夏季瓜类蔬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是夏季瓜果蔬菜上主要病害之一。夏季由于高温、闷湿、施肥不当、植株徒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等造成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在植株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对果实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白粉病在江苏南通地区蔬菜上主要危害瓜类(黄瓜、菜瓜、甜瓜、西葫芦等)、豆类(豇豆)、茄子等,6、7月份是瓜类尤其是黄瓜、菜瓜、西甜瓜白粉病的发病盛期,易造成瓜果蔬菜病害蔓延,产量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近期白(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19期)

柯杨,朱海云,李勃,马瑜,李英梅[10](2016)在《瓜类白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是危害瓜类作物最为严重的一种气传病害,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synonym Podosphaera fusca)和二孢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synonym Erysiphe cichoracearum),其中对Podosphaera xanthii的报道较为常见。主要概述了瓜类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病理特征和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源生防制剂和植物源生防制剂对瓜类白粉病的防治成果,并对当前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瓜类白粉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利用植物资源中所具有的杀虫、杀菌、抗病毒和除草等特性的天然活性物质,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延缓靶标生物抗药性的目的,从黄柏皮、大黄、松脂、芦荟、皂角、苦楝根等多种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并混配加工成水剂,对黄瓜白粉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并研究了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多种植物活性物质混配剂对黄瓜白粉病的侵染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活性EC_(50)值为5.981 7;对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的防效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稀释400倍对黄瓜、南瓜和西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75.8%、76.7%和78.1%,施用后对以上瓜类生长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瓜类白粉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朱焕焕.瓜类蔬菜白粉病抗性诱导研究进展[J].蔬菜.2018

[2].吾建祥,周小军,凌士鹏,杨德毅,万梨芳.多种植物活性物质混配剂对瓜类白粉病病菌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J].蔬菜.2018

[3].刘艺,彭勇政,王新华,代光辉.姜黄制剂外观稳定性测试及其对瓜类白粉病的田间药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7

[4].陈桂成.瓜类蔬菜白粉病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7

[5]..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2017

[6]..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2017

[7].苏植.瓜类白粉病防治方法[J].农家致富.2017

[8].张丹,吴燕君,李丹.新高脂膜对瓜类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7

[9].张夕林.注意夏季瓜类蔬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6

[10].柯杨,朱海云,李勃,马瑜,李英梅.瓜类白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6

标签:;  ;  ;  

瓜类白粉病菌论文-朱焕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