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散曲》之“和”语言研究

《全元散曲》之“和”语言研究

论文摘要

《全元散曲》中的“和”,从词汇构成来看,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部分;从词性来看,包括实、虚两大部分。其用例丰富,见次高频,说明了“和”在元代散曲乃至整个元代语言中使用极为广泛。具体而言,单纯词“和”中,动词、介词、连词用例最为繁多。其中介词居冠,动词次之,连词稍次。从语法功能上讲,单纯词“和”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和”素合成词从词类上看,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从结构关系上看,“和”素合成词有联合式(包括同义、反义和类义联合)、偏正式(包括状中和定中关系)、述宾式(主要是动宾关系)、主谓式以及补充式五种结构方式。这五种构成方式的合成词,出现频次高,使用领域广泛。从语音形式上说,《全元散曲》中的“和”共有“hè”、“hé”、“huò”、“huó”四种读音,其中读“hè”、“huò”、“huó”的多是动词,读“hé”的多为形容词和名词。语义方面,《全元散曲》中单纯词“和”本身即为多义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和”素合成词只有一词多义现象,其多义来源主要是词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借代义。总体说来,《全元散曲》中的实词“和”中主要承袭古汉语旧有词汇,体现出“文”的特色。虚词的使用则较独特,代表口语色彩的连词“和”用例甚众,体现了元散曲“白”的一面。整体上,《全元散曲》中的“和”并未突出体现元散曲的口语化特色,其语言风格较之杂剧、小说而文,较之正统诗词而白,因此介于文白之间。这正符合了散曲以俗为尚,但整体上熔雅俗于一炉,因而“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特色。通过以上分析和总结,本文揭示了“和”在元代散曲中的基本语言面貌和语言特点,并对《汉语大词典》作了有益的补正,肯定了《全元散曲》在汉语史上的重要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全元散曲》简介及其研究概况
  • 1.1.1 《全元散曲》简介
  • 1.1.2 《全元散曲》研究概况
  • 1.2 “和”的研究概况总说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4 版本依据声明及研究方法
  • 1.5 “和”涉及的语法划分问题
  • 1.5.1 语素、词的辨识
  • 1.5.2 词和词组的辨识
  • 1.5.3 实词与虚词的分类标准
  • 第二章 《全元散曲》之“和”分布概况
  • 2.1 频次统计
  • 2.2 使用分布
  • 2.2.1 自然之和
  • 2.2.2 生活之和
  • 2.2.3 身心之和
  • 2.2.4 家庭之和
  • 2.2.5 交际之和
  • 2.2.6 艺术之和
  • 2.2.7 文学之和
  • 2.2.8 名号之和
  • 2.2.9 医药之和
  • 2.2.10 社会之和
  • 2.2.11 政事之和
  • 2.2.12 宗教之和
  • 第三章 《全元散曲》单纯词之“和”
  • 3.1 单音节单纯词
  • 3.1.1 实词之“和”
  • 3.1.1.1 “和”作动词
  • 3.1.1.2 “和”作形容词
  • 3.1.1.3 “和”作名词
  • 3.1.1.4 “和”作量词
  • 3.1.2 虚词之“和”
  • 3.1.2.1 “和”作介词
  • 3.1.2.2 “和”作连词
  • 3.2 多音节单纯词
  • 3.3 复音专有名词
  • 3.3.1 双音专有名词
  • 3.3.1.1 用于地名
  • 3.3.1.2 用于乐器名
  • 3.3.1.3 用于人名、称号
  • 3.3.1.4 用于年号
  • 3.3.2 三音专有名词
  • 3.3.2.1 用于曲牌名、曲调名
  • 3.3.2.2 用于人名
  • 3.3.3 多音节专有名词
  • 3.4 单纯词用例总结
  • 3.4.1 实词
  • 3.4.1.1 语音分布
  • 3.4.1.2 词汇意义
  • 3.4.1.3 语法功能
  • 3.4.2 虚词
  • 3.4.2.1 语音分布
  • 3.4.2.2 语法意义
  • 3.4.2.3 语法功能
  • 第四章 《全元散曲》“和”素合成词
  • 4.1 “和”素合成词
  • 4.1.1 双音复合式合成词
  • 4.1.1.1 联合式
  • 4.1.1.2 偏正式
  • 4.1.1.3 述宾式
  • 4.1.1.4 主谓式
  • 4.1.1.5 补充式
  • 4.1.2 三音复合式合成词
  • 4.1.2.1 述宾式
  • 4.1.2.2 补充式
  • 4.2 合成词用例总结
  • 4.2.1 语音分布
  • 4.2.2 词汇意义
  • 4.2.2.1 引申义
  • 4.2.2.2 比喻义
  • 4.2.2.3 借代义
  • 4.2.3 语法功能
  • 4.2.3.1 名词
  • 4.2.3.2 动词
  • 4.2.3.3 形容词
  • 第五章 《全元散曲》之“和”词语补正
  • 5.1 实词补正
  • 5.1.1 释义有别
  • 5.1.2 义项漏收
  • 5.1.3 词条漏收
  • 5.2 虚词补正
  • 5.2.1 归属有别
  • 5.2.2 义项漏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全元散曲》看元人的金钱财富观[J]. 文教资料 2014(30)
    • [2].《全元散曲》中的动态助词[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3].《全元散曲》辑录的南套、南北合套考辨[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4].《全元散曲》中马致远作品之程度副词研究[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5].从曲律、曲韵校勘《全元散曲》末字失韵例[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8)
    • [6].散曲辑佚[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1(01)
    • [7].元代散曲意象浅析[J]. 青春岁月 2011(24)
    • [8].审视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品中的生态之美[J]. 语文学刊 2013(14)
    • [9].元代燕赵散曲作家群概说[J]. 长城 2010(12)
    • [10].试论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文学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1].山坡羊·潼关怀古[J]. 月读 2018(09)
    • [12].试论元代散曲意象——“避世——玩世”思想下意象的选取[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2)
    • [13].元代西夏遗裔孟昉行迹征略[J]. 西夏学 2019(01)
    • [14].元曲校勘札记[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15].孟昉《天淨沙》點校[J]. 长江丛刊 2019(15)

    标签:;  ;  ;  ;  

    《全元散曲》之“和”语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