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荷也越来越重。尤其大学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来自生理、心理、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学习、恋爱交友、就业择业、未来生涯设计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压力和应激事件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它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与结果。研究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一般特点及与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于个体的毕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遵循“初始测量——修订问卷——正式测量——分析特点及关系”的研究思路,采用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90名大学生进行初测,数据分成两半,分别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经过修订确定了26题的正式施测问卷。最后对643名大学生正式施测,运用已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问卷探索其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采用了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修订后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适合用作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包括两个分量表,个人力分量表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分量表包括家庭支持、人际协助2个因子。每个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工具。2、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表现出如下特点:①男生在情绪控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以及支持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②在年级上,大三学生的积极认知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以及大四的学生。③在情绪控制维度上,理科、医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体育的学生,工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学生;在积极认知维度上,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医科、体育的学生。④在个人力维度上,文科、理科、工科、医科、艺术专业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类学生;在家庭支持维度上,文科、理科、工科、医科、艺术专业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体育类学生,文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医科类学生。⑤在人际协助维度上,文科、理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体育类学生,文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工科类学生。⑥在支持力维度上,文科、理科、工科、医科、艺术类专业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体育类学生,文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医科学生。⑦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文科、理科、工科、医科、艺术类专业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体育类学生。⑧目前谈恋爱的大学生在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支持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目前没有谈恋爱的学生。⑨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城市和农村的得分显著高于县、乡镇。(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两个维度与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之间两两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个人力、支持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个人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概念中的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能显著预测自我效能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 2.1.1 自我概念的界定
  • 2.1.2 自我概念的结构
  • 2.1.3 自我概念的功能
  • 2.1.4 自我概念与心理弹性
  • 2.2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 2.2.1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 2.2.2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2.2.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 2.2.4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
  • 2.3 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 2.3.1 社会支持的界定
  • 2.3.2 社会支持的结构与测量
  • 2.3.3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 2.3.4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
  • 2.4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 2.4.1 心理弹性的界定
  • 2.4.2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 2.4.3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及其模型
  • 2.4.4 我国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 2.4.5 心理弹性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研究构想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大学生群体适应性分析
  • 4.1 对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工具
  • 4.1.3 被试
  • 4.1.4 施测过程
  • 4.1.5 结果
  • 4.2 对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工具
  • 4.2.3 被试
  • 4.2.4 施测过程
  • 4.2.5 结果
  • 4.3 心理韧性量表的外部效度分析
  • 4.4 心理韧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五章 大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工具
  • 5.3 被试
  • 5.4 施测过程
  • 5.5 结果
  • 5.5.1 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5.2 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5.3 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5.4 心理弹性量表各维度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6 讨论
  • 5.6.1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研究
  • 5.6.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特点研究
  • 5.6.3 大学生社会支持发展特点研究
  • 5.6.4 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特点研究
  • 第六章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工具
  • 6.3 被试
  • 6.4 施测过程
  • 6.5 结果
  • 6.5.1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6.5.2 社会支持对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6.5.3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6.5.4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6.5.5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个人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6.5.6 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支持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6.5.7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个人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6.5.8 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支持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6.5.9 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6.5.10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个人力的路径分析
  • 6.5.11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支持力的路径分析
  • 6.6 讨论
  • 6.6.1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个人力、支持力的关系
  • 6.6.2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个人力、支持力的关系
  • 6.6.3 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七章 总讨论
  • 7.1 本研究的基本取向
  • 7.2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
  • 7.3 关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议
  • 7.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大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