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

论文题目: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吕宝凤

导师: 张晏华,夏斌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褶皱,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四川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出基地。四川盆地东南地区下古生界为天然气勘探新领域,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具有目的层埋藏深、多期改造、多期成藏、构造变形程度高、地质结构复杂及烃源岩高-过成熟演化等诸多特点,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大地构造背景、盆地构造格架及断层控制。近年来的研究和勘探工作表明研究区具有很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可以作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战略接替区。 本文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作指导,运用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及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川东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变形的方式和程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结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进而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地层层序和沉积环境研究;(2)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阶段研究;(3)构造变形基本特征研究;(4)典型气藏剖析及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5)含油气系统研究;(6)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本文以大量的勘探资料为依据,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相结合,通过对川东南地区的地质、地物、钻井及油气前景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4个Ⅱ级层序、33个Ⅲ级层序,其中志留系8个Ⅲ级层序、奥陶系8个Ⅲ级层序、寒武系13个Ⅲ级层序、震旦系灯影组上段4个Ⅲ级层序; 加里东-海西期的伸展构造环境奠定了腹底断层的基础,印支运动以来,特别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华南陆块受周围板块的强烈挤压所形成的强大的北西-南东向压扭性应力场是导致四川盆地构造格局形成和川东南地区“隔档式构造”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将其最后定形; 川东南地区众多的局部构造都是在统一机理的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幅度高低、强度大小、形态变化主要是受控于它们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受力的大小和方式、纵向上地层组合、基底及边界条件等因素,多数是中生界褶皱构造与下古生界断块叠合而成的“双层花状构造’’的叠合体,其形成经过了褶前张裂、初期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论文选题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四川盆地研究现状

第四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五节、研究内容

第六节、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沉积建造特征

第二节、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

第三节、区域构造格局

第四节、盆地发展演化阶段

第二章、构造变形几何学特征

第一节、综合物探资料的解释特征

第二节、主要断裂及其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节、川东南地区褶皱类型划分

第三章、构造变形运动学特征

第一节、构造平面变形方式及其确定

第二节、构造单元划分

第三节、构造剖面叠加方式及其确定

第四节、构造变形的阶段划分

第四章、构造变形的动力学特征

第一节、深部构造背景

第二节、周边构造环境及其动力来源分析

第三节、构造变形模式

第五章、油气地质条件及典型油气藏特征

第一节、油气地质条件

第二节、典型油气藏剖析

第六章、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第一节、油气成藏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油气成藏模式

第七章 有利区带预测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节、有利区带预测

第二节、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创新处

第一节、主要结论

第二节、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 陈文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
  • [2].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 唐方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
  • [3].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以陇西—武山地区为例[D]. 王志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
  • [4].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D]. 周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 [5].新疆哈尔里克山古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D]. 孙桂华.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 [6].柴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模拟[D]. 张西娟.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 [7].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模式[D]. 牛之俊.华中科技大学2006
  • [8].楚雄盆地构造变形及其成矿作用研究[D]. 邹海俊.昆明理工大学2008
  • [9].鄂尔多斯西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D]. 李新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
  • [10].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活动构造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D]. 刘兴旺.兰州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D]. 黄文明.成都理工大学2011
  • [2].四川盆地中—新生代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D]. 邓宾.成都理工大学2013
  • [3].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D]. 徐言岗.成都理工大学2010
  • [4].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 朱志军.成都理工大学2010
  • [5].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油气藏形成演化研究[D]. 杨家静.西南石油学院2002
  • [6].临南洼陷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 何瑞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7].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D]. 沈平.西南石油学院2005
  • [8].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造山与前陆变形构造叠合关系研究[D]. 李岩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

标签:;  ;  ;  ;  ;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