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雪墙论文-樊宏宇,赵冬梅

挡雪墙论文-樊宏宇,赵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挡雪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雪流,公路挡雪墙,预测模型

挡雪墙论文文献综述

樊宏宇,赵冬梅[1](2019)在《公路挡雪墙应用条件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挡雪墙是常见的公路防雪设施,大量应用在我国北方的公路工程中,但是关于其应用条件的研究仍停留在半定量分析阶段,导致挡雪墙"设而不防"现象的发生。本文应用数值模拟结合回归分析法的方式对公路挡雪墙的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公路挡雪墙应用条件关于挡雪墙厚度、高度以及风速的预测模型,对公路工程中挡雪墙布设位置的选定具有良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多尧,孙保平,赵国平,汪有奎,邱一丹[2](2013)在《牧区G303公路典型挡雪墙的防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挡雪墙在草原牧区公路风雪流雪害防治过程中与公路之间的设置距离和设计高度存在的问题,该文以对内蒙古境内G303公路两侧2.0m高典型公路挡雪墙为研究对象,对高2m,宽0.5m的浆砌石不透风式公路挡雪墙内外不同距离的防风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利用PC-2F多通道自动风速仪对挡雪墙内外的风速进行了野外实测,应用SUFER8.0、Grapher2.03软件对风速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透风式公路挡雪墙迎风侧1~5m范围对风速的影响最大,特别是0.5H(H表示防护长度)高度以下削减风速26.67%~45.18%,背风侧有效防护长度可达10~12m,且旷野风速越大,对作用风速的影响越大;当不同的旷野风速作用于挡雪墙时,在0~2m范围内0.75h(h表示挡雪墙的试验测量高度)高度以上形成涡流,因而直接减小0.5m高度及以下风速,有效的发挥了公路挡雪墙的作用;2m高不透风式挡雪墙整个的防护范围可达16m(6~10m),且对0.5h高度以下风速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风速剖面线模型研究发现,迎风侧近地表0.5h、1h风速预测趋势线变化与防护长度(H)的关系为3阶多项式函数,其趋势线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向上倾斜较为平缓变化的"∽"型,在1.5和2.0h高度的预测趋势线变化为开口向上的2阶多项式函数,变化特点是相对平缓的"U"型。背风侧五组不同高度的风速预测趋势线都为3阶多项式函数,1H及以下高度的叁组风速趋势线变化从挡雪墙迎风侧到背风侧是先小后大的变化过程,而1.5h和2.0h高度处的趋势线则为先大后小的变化过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草原牧区公路设置不透风式挡雪墙时,适宜位置应该在距公路上风侧10~12m之间,该文为牧区公路设置挡雪墙防治风雪流灾害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赵国平[3](2012)在《公路挡雪墙防风阻雪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普遍受蒙古冷高压和西伯利亚反气旋的影响,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风力强劲,积雪期长,经常出现公路风吹雪灾害。公路挡雪墙是预防公路风雪灾害的重要对策和措施之一,为了对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公路挡雪墙气流场变化、积雪过程以及气流与积雪过程的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通过风洞模拟实验,设计了2个高度(H=30mm,40mm)、4组疏透度(η=0.00,0.30,0.40,0.50)共8种类型的公路挡雪墙模型,在风向夹角δ分别为90°、60°和30°叁种情况作用下,对24个实验组合的公路挡雪墙、气流及积雪过程之间的互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气流以不同风向夹角作用于公路挡雪墙时,不同物理模型组合的挡雪墙周围气流运行轨迹均出现了不同的分异规律,一部分气流沿近地层附近减速运行,另一部分气流为抬升和加速气流,第叁部分气流则为上层的乱流,随着风向夹角的减小,这种分异规律逐渐消失。在挡雪墙高度(H)和疏透度(η)相同情况下,气流在迎风侧和背风侧两侧均出现反向气流涡流区,随着风向与公路挡雪墙夹角的增大,其反向涡发生位置距挡雪墙越近,反向涡中心最大风速、反向涡出现频率及其反向涡大小随着风向与公路挡雪墙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在挡雪墙迎风侧水平方向上,气流加速率(S)与水平距离(H)均呈现一定的函数关系,垂直方向上气流加速率与垂直距离为指数正相关关系,但随着风向夹角的减小,气流加速率(S)与水平及垂直距离(H)趋向于不再遵循以上两种变化规律。挡雪墙背风侧气流发生分离后,在不同水平方向位置均出现了气流重附。当气流夹角为90°时,不同挡雪墙模型组合的重附距离分别为0.7h、1.3h、2.3h和4.3h;风向夹角60°时为0.3h、1h、2.6h和3.3h;30°时,气流在背风侧有了一定的减小,并没有附着在近地表。(2)疏透度对不同物理模型组合的公路挡雪墙周围气流影响表明,相同条件下(H,6),随疏透度的增大,水平方向上迎风侧气流加速效应和二次涡流频率逐渐减小,而背风侧反之;垂直方向上,模型中上部(2h)及以下气流都受到了公路挡雪墙模型的显着影响,其中不透风式(η=0.00)挡雪墙模型的周围气流最为复杂多变,均在迎风侧和背风侧形成了多次的二次涡流,随着疏透度增加,气流曲线在整体上变得相对平缓;相同条件下(H,δ),气流重附点位置随疏透度的增大而逐渐后移。总之,疏透度对气流在迎风侧加速及减速、背风侧气流的分离与重附起着重要作用。(3)不同高度公路挡雪墙(30mm/40mm)对气流影响表明,相同条件下(η,δ),不同模型组合周围气流运行过程基本类似,但随挡雪墙高度的增加,迎风侧形成的反向气流频率有增大的趋势,背风侧对气流的减速过程表现更加显着,重附距离均有一定的减小,重附过程仍然遵循30mm高公路挡雪墙规律。(4)不同物理模型组合公路挡雪墙对周围积雪过程影响表明,相同条件下(H,η),随着风向夹角的减小,迎风侧积雪长度(L)和积雪厚度(D)不断减小,而积雪宽度(W)则相应增大,背风侧反之;相同条件下(H,δ),迎风侧上述叁项指标随着疏透度的增大而不断的减小,背风侧则反之;积雪堆积剖面线模型表明,迎风侧积雪堆积厚度(D)与水平距离(H)为多项式函数关系,背风侧则随远离挡雪墙模型的方向为线性负相关关系;以上两种关系均随着疏透度增大和风向夹角的减小,其函数关系趋向于不明显,且曲线变得平缓,甚至不变。综合分析表明,各种组合的公路挡雪墙模型积雪量(Q)的变化以η=0.30最大。(5)利用SPSS19.0软件对积雪量影响因素进行简化,以公路挡雪墙迎风侧和背风侧积雪量(Q)为因变量,从公路挡雪墙空间结构因素(墙高H、疏透度η)、气流闪素(风向夹角δ、气流速度Vu)、积雪堆积形态因素(积雪长度L、积雪宽度W、积雪厚度D)中筛选与积雪量关系密切的变量与变量组合,经趋势面模型拟合后,公路挡雪墙迎风侧和背风侧积雪量二次响应曲面模型:Q迎=-A1+B1η1+C181+D1Vu1-E1η12-F181η12+G1δ12+H1Vu1η1-I1Vu1δ+J1Vu12Q背=A2-B2η2+C2δ2-D2Vu2-E2η22+F2δ2η2-G2δ22+H2Vu2η2-I2Vu28+J2Vu22(6)利用PIV实验成果以及风洞实验数据,建立FUZZY评判模型,对不同物理模型组合的公路挡雪墙防雪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物理模型组合的公路挡雪墙防雪潜力指数为:H30=(0.662,0.742,0.670,0.482,0.484,0.583,0.447,0.378,0.398,0.391,0.380,0.232):H40=(0.698,0.769,0.696,0.522,0.439,0.506,0.508,0.423,0.308,0.385,0.328,0.295)。两者均以疏透皮η=0.30、风向夹角8=90°为最优,且40mmm公路挡雪墙防雪潜力指数普遍大于30mmm挡雪墙。(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赵国平,左合君,张洪江,胡春元,徐连秀[4](2012)在《挡雪墙阻雪效果风洞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挡雪墙是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中常用的一项技术,但其设置参数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基于风洞模拟试验,利用积雪堆积厚度等值线和积雪堆积剖面线分析,对与主害风垂直时两种高度(1.5m/2.0m)的不透风式挡雪墙积雪形态及积雪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吹雪30s条件下,不透风式1.5m/2.0m挡雪墙迎风侧积雪量明显大于背风侧,且挡雪墙越高,其挡雪功能越好。两种高度的挡雪墙在其迎风侧积雪堆积厚度(D)与挡雪墙墙高(H)为3阶多项式函数关系,且堆积曲线趋势基本一致;而背风侧则为2阶多项式函数关系,1.5m高挡雪墙在其迎风侧和背风侧风雪流堆积厚度相对较小且趋势线较平缓。综合分析表明,2.0m的挡雪墙其阻雪效果优于1.5m。(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4期)

赵争乾,张军[5](2012)在《挡雪墙对铁路风吹雪雪害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铁路风吹雪雪害的调查分析,结合挡雪墙防治雪害的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风吹雪雪害的形成机理,危害程度的影响因素,挡雪墙防治雪害的作用原理与设置原则,并对铁路风吹雪雪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2年01期)

赵书成,朱光耀,许剑明,付万军[6](2009)在《公路风吹雪雪害挡雪墙工程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公路风吹雪雪害对交通的影响,影响挡雪墙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挡雪墙的实用条件、挡雪墙设置原则以及建设技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姚志坤[7](2007)在《挡雪墙和挡雪栅栏在公路风吹雪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公路风吹雪工程防治中的挡雪墙和挡雪栅栏,分别从类型、作用原理、影响因素、适用条件、建设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望在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07年11期)

郝宇博,胡春元,魏江生,张金龙,代国文[8](2006)在《挡雪墙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挡雪墙是防治公路风吹雪雪害的工程构造物。文章从挡雪墙在不同防治时期风速流场、积雪形态等特点出发,结合浅槽风力加速堤的作用机理,系统的提出挡雪墙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6年04期)

挡雪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挡雪墙在草原牧区公路风雪流雪害防治过程中与公路之间的设置距离和设计高度存在的问题,该文以对内蒙古境内G303公路两侧2.0m高典型公路挡雪墙为研究对象,对高2m,宽0.5m的浆砌石不透风式公路挡雪墙内外不同距离的防风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利用PC-2F多通道自动风速仪对挡雪墙内外的风速进行了野外实测,应用SUFER8.0、Grapher2.03软件对风速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透风式公路挡雪墙迎风侧1~5m范围对风速的影响最大,特别是0.5H(H表示防护长度)高度以下削减风速26.67%~45.18%,背风侧有效防护长度可达10~12m,且旷野风速越大,对作用风速的影响越大;当不同的旷野风速作用于挡雪墙时,在0~2m范围内0.75h(h表示挡雪墙的试验测量高度)高度以上形成涡流,因而直接减小0.5m高度及以下风速,有效的发挥了公路挡雪墙的作用;2m高不透风式挡雪墙整个的防护范围可达16m(6~10m),且对0.5h高度以下风速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风速剖面线模型研究发现,迎风侧近地表0.5h、1h风速预测趋势线变化与防护长度(H)的关系为3阶多项式函数,其趋势线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向上倾斜较为平缓变化的"∽"型,在1.5和2.0h高度的预测趋势线变化为开口向上的2阶多项式函数,变化特点是相对平缓的"U"型。背风侧五组不同高度的风速预测趋势线都为3阶多项式函数,1H及以下高度的叁组风速趋势线变化从挡雪墙迎风侧到背风侧是先小后大的变化过程,而1.5h和2.0h高度处的趋势线则为先大后小的变化过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草原牧区公路设置不透风式挡雪墙时,适宜位置应该在距公路上风侧10~12m之间,该文为牧区公路设置挡雪墙防治风雪流灾害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挡雪墙论文参考文献

[1].樊宏宇,赵冬梅.公路挡雪墙应用条件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

[2].王多尧,孙保平,赵国平,汪有奎,邱一丹.牧区G303公路典型挡雪墙的防风作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

[3].赵国平.公路挡雪墙防风阻雪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赵国平,左合君,张洪江,胡春元,徐连秀.挡雪墙阻雪效果风洞模拟试验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5].赵争乾,张军.挡雪墙对铁路风吹雪雪害的防治[J].路基工程.2012

[6].赵书成,朱光耀,许剑明,付万军.公路风吹雪雪害挡雪墙工程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

[7].姚志坤.挡雪墙和挡雪栅栏在公路风吹雪防治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

[8].郝宇博,胡春元,魏江生,张金龙,代国文.挡雪墙作用机理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

标签:;  ;  ;  

挡雪墙论文-樊宏宇,赵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