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疆塔城市也门勒中心校纳孜依帕·沙黑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类似科学家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由于一些教师对探究学习的不全面理解甚至是误解,导致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变得“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不仅没能发挥积极作用,还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有“科学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一、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问题剖析

(一)探究情境——偏离重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情境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探究情境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阶段教学法”中被称为“提供情况”,探究情境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探究情境应该是切中教学重点的。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的探究情境偏离了重点,从而导致学生探究学习的失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先回顾了上堂课所学的《电路出故障了》的一些内容,然后拿出一个事先剪断了导线的电路,问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马上就观察到了是由于电线剪断的缘故。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学生说把电线接回去。教师故意把导线的塑料部分连接,问为什么还是不亮,这时候学生就说要头对头接。因为导线剪断的地方比较平整,没有露出铜丝。这时教师故意如学生所说的头对头地接起来。结果灯泡还是不亮,但是学生的反应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想学生会说要把里面的铜丝露出来,结果学生认为此方法不行,肯定是电路的其他地方出故障了,纷纷猜测电池没电了,灯泡坏了,灯座松了……这时老师把学生带离了主题。以上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情境是比较随意的,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预设,因此,导致了探究情境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探究情境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偏离了方向,是不可取的。

(二)探究材料——主次不分

探究材料是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好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开始。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往往只是从教材中“照搬”,缺乏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适宜性。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教材中建议的探究材料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如果“照搬”教材会使学生的探究学习低效。例如,《导体与绝缘体》这课教科书上建议对20种物体进行检测,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多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以便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按照书本的意图,准备了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20种材料,为了准备这些材料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始上课了,学生按要求进行预测,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学生面对这些实验材料,有一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十分低落,很多学生只是做做样子,帮着老师进行所谓的探究活动。在最后的汇报中,学生预测的效果跟检测的效果一样的小组比比皆是。以上案例中,是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吗?答案是否定的。造成这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缺乏了适宜性。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所有表演的道具,何来学生的自主性呢?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老师准备的很多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造成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失效。

(三)探究过程——缺乏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过程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开展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具有思考性与探究性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往往没有关注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思考性,总是怕学生不会,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下进行的。例如,在教学《热的传递》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一块铜片,在这块铜片的两面标上两个点,分别为a点和b点。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要在这块铜片的a点加热,你们觉得热是怎么样进行传递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认为铜片上的热应该是由a点向b点沿着直线传递的,有的同学还画出了热的传递示意图。显然,学生的这一认知是错误的。此时,教师进行这样的引导:“那么这块铜片上的热是不是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是按直线传递的呢?接下来请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你们可以先在这块铜片上涂上红色的蜡,然后利用酒精灯在这块铜片的a点加热。然后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小创新人才教育TheEducationofInnovativeTalents

——76——

2016年7月·教育探讨·

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开始了,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铜片上的蜡是由a点为中心慢慢地散开,最后到达b点的,发现了热的传递不是直线形的,而是由一个点出发向四周扩散的。以上案例中,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开展了探究活动,但是,他们的实验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对教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思考的成分。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操作工”,探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让科学探究回归实效

(一)基于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以师为导,以生为主”,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然而,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教学都是“灌输式”教学,想要他们一下子接受探究性教学是很困难的。但越是困难越值得挑战。细细分析学生不能接受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不习惯;二是没方向。针对这两个症结,教师只需要在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情景即可解决。在科学这门学科中,很多都是对生活中一些科学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小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往往是不能有效地把握其本质特点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给学生展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样,就能为他们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从而促使他们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一个人拿出一只塑料杯,把一团棉花用双面胶黏在塑料杯里面的底部。然后这个人把这只装有棉花的塑料杯竖直地向一个水桶里往下压,一直压到这个水桶的底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塑料杯里的棉花肯定被水浸湿了。但是,这个人拿出这只塑料杯时,里面的棉花依然是干的,并没有被水桶里的水浸湿。通过观察,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棉花为什么没有被水浸湿呢?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这一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冲突,他们认为水一定会把棉花浸湿,但实际的结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意料,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基于学生实际,选择探究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选择探究材料,探究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好物质基础。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准备了10种材料,这些材料也来自生活,如蜡烛、气球、陶瓷、皮毛等,舍去了塑料尺、纸、铅笔等物品。学生检测完老师准备的物品之后,可以检测自己准备的要检测的物品,并进行记录。在这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即使老师多次提示,检测时间到了,填写好实验整理记录单的时候,还有学生想继续检测。在汇报过程中,开始有了疑问,如铅笔盒明明是铁做的,但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不亮。猜测的结果和验证的结果也不再是整齐划一。两次的实验教学,结果大大不同。相对于第一次实验教学,教师省力了,只要准备10种检测材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变大了,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想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效解决科学材料准备中存在的问题,便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让科学探究的路走得更好。

(三)基于学习需求,优化探究过程

只有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终身难忘并受用的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学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同时也满足新课标关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需求”,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探究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冷热与温度》这一课时,为了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测量水的温度”这一操作探究活动。在开展这一操作探究活动之前,笔者让他们对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进行自学,并在自学的过程中对其中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圈一圈、画一画,要求他们对这一探究活动进行思考。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思维空间,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在测量水的温度时,为什么要用温度计的上半部分?2.在测量水的温度时为什么要等到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温度?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就等于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小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高涨,都能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以上案例中,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之所以有效,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需求”,有了这种“需求”他们就会有探究的动力,从而让探究过程得到优化。总之,探究学习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高效方式,我们要对探究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入认识,要善于从探究情境、探究材料、探究过程三个维度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回归实效。

标签:;  ;  ;  

如何引导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