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在当下人们对人际关系日益重视的今天,对作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的人际压力进行研究不仅具有深化压力研究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目前,不仅国内缺乏关于大学生人际压力的研究,而且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三者关系的研究则更为缺乏,针对三者关系的研究不仅是拓宽相关研究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本研究在严格的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在已有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及结构性访谈的结果编制了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并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检验。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来探讨大学生人际压力的特点及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结果分析讨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的人际压力结构和理论构想一致;本研究编制的问卷通过一系列的检验、验证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作为测量大学生人际压力的有效工具。2、男女大学生在人际总体压力及人际约束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人际总体压力及人际约束压力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约束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约束压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人际期望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人际期望压力要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在人际压力总体得分及人际压力各维度的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父母教养方式为专制型的大学生在人际压力各维度及总体得分方面都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人际压力组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高人际压力组的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及总体效能感皆显著低于低人际压力组。4、不同人际压力组的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采用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与低人际压力相比,‘高人际压力组更多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与高人际压力组相比,低人际压力组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5、大学生人际压力各维度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表现为人际约束压力与亲和效能、利他效能及情绪控制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冲突压力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及情绪控制感之间呈现的相关显著,但也是负相关,人际挫折压力与自我价值感成显著的负相关,人际期望压力与沟通效能及情绪控制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压力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存在着相关,表现为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冲突压力及人际挫折压力之间的负相关显著,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压力各维度之间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相互之间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表现为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6、人际交往效能感是人际压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变量,人际压力对应对方式有直接影响作用,人际压力通过人际交往效能感对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编制
  • 2.1 大学生人际压力预测问卷的编制
  • 2.2 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初测
  • 2.3 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2.4 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人际压力特点及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3.1 目的
  • 3.2 被试
  • 3.3 工具
  • 3.4 统计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总讨论
  • 4.1 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编制
  • 4.2 大学生人际压力特点
  • 4.3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展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辅导人际交往 培育健康生活[J]. 福建陶研 2011(Z1)
    • [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4)
    • [3].网社交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不良影响[J]. 农家参谋 2018(23)
    • [4].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疏导途径[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04)
    • [5].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信任感特征及教育引导[J]. 西部皮革 2017(02)
    • [6].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以复旦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例[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7].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新型人际交往模式构建[J]. 北京教育(德育) 2015(09)
    • [8].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6(09)
    • [9].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03)
    • [10].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07)
    • [11].“90后”高职人际交往困难学生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及改善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5(09)
    • [12].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低年资护士群体护患沟通能力的关联性分析[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S1)
    • [13].最差也是虽败犹荣[J]. 故事家 2020(04)
    • [14].友谊与勇气[J]. 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 2020(02)
    • [15].“多看效应”有助于人际交往[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0(04)
    • [16].浅析人际交往训练团体辅导课程的作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20(01)
    • [17].交往有艺术——七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J]. 江苏教育 2020(40)
    • [18].基于人际交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析[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0(08)
    • [19].人际交往间的礼貌称谓[J]. 快乐作文 2020(35)
    • [20].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J]. 家长 2018(12)
    • [21].中职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分析——以东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J]. 中华少年 2019(33)
    • [22].心灵的阳光[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02)
    • [23].浅谈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3)
    • [24].漫谈教师人际交往[J]. 宁夏教育 2008(12)
    • [25].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影响的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01)
    • [26].小学生陌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04)
    • [27].让心靠近,和谐你我——班级人际关系建设团体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01)
    • [28].礼仪是什么?[J]. 江苏教育 2016(55)
    • [29].拥有好人缘——小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设计[J]. 江苏教育 2017(48)
    • [30].朋友背叛怎么办——一例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案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6)

    标签:;  ;  ;  ;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