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丘陵区论文-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

湘中丘陵区论文-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湘中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径流,输沙,降雨,水土保持措施

湘中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1](2019)在《湘中低山丘陵区坡面产流输沙对降雨、土壤类型及水保措施的综合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湘中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条件多样、水土流失影响机制复杂的问题,选取湖南省中部井头(黄壤)、秋波(紫色土)以及莲荷(红壤)3个径流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综合探究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侵蚀性雨型等因子对坡面产流输沙规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相近的条件下,年径流深和年侵蚀量均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各水保措施小区的减流效益较差,但其减沙效益较好,以黄壤草地措施、紫色土水保林以及红壤经果林和草地措施减沙效益较为明显,年侵蚀减沙率分别达87.89%,55.88%,37.99%和41.07%;大雨强、短历时、低雨量、高频率的降雨占各小区侵蚀降雨场次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类降雨也是黄壤和红壤各小区坡面产流输沙以及紫色土各小区产流的主导雨型。中雨强、长历时、高雨量、低频率降雨是引起各小区单次降雨径流泥沙流失量最大的雨型。研究结果对完善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冼应男,陈婵,方晰,王留芳,陈金磊[2](2019)在《湘中丘陵区4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变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着;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着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潘登,郁培义,吴强[3](2018)在《基于气象因子的随机森林算法在湘中丘陵区林火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湘中丘陵区1988-2014气象观测数据和森林火灾历史数据,应用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将样本数据随机分成训练样本(60%)和测试样本(40%),重复5次拟合,将每次拟合中筛选出的显着特征变量组成全样本数据进行拟合及交叉验证,建立湖南水口山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林火的发生与林分内日最小相对湿度、细小可燃物湿度码和干旱码显着相关;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精度在所有样本组合的模拟中均比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高7%~10%,即使在交叉验证中,前者的预测精度也要高10%左右,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具有一定的预测优势和现实应用价值,可用于湘中丘陵地区林火预测和决策管理。(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庞威,方晰[4](2018)在《湘中丘陵区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湘中丘陵区人工杉木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四种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人工杉木林和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蔗糖酶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酸性磷酸酶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过氧化氢酶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人工杉木林的四种土壤酶活性均低于其他叁种次生林,表明了次生林土壤微生物活性要强于人工林。通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N、水解N、全P、有效P含量均呈极显着的(p<0.01)正相关性,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K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性,而酸性磷酸酶与全K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02期)

周洋,姜敏,李梦雨,王军光,胡玉法[5](2017)在《湘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衡南县为试验区,设置同一坡度和同一农业种植方式的径流小区,进行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控制试验,通过对全年无遗漏降雨场次的径流及泥沙观测,研究了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流失控制效益。结果表明:(1)2016年全年产流降雨19场,降雨量1 145mm,属于正常降雨年。(2)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裸坡地土壤侵蚀模数4 450.57t/(km~2·a),达到了中度侵蚀;(3)农耕地与裸坡地相比均具有保土保水效果,但是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地表径流、降低产沙量有显着差异,保水效果(地表径流量年减少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石坎梯田(85.07%)>坡式梯田(81.50%)>土坎梯田(64.57%)>植物篱(57.96%)>顺坡耕作(37.49%);保土效果(产沙量年减少比例)依次为石坎梯田(98.74%)>坡式梯田(98.66%)>土坎梯田(97.39%)>植物篱(86.16%)>顺坡耕作(61.98%),石坎梯田和坡式梯田始终可以发挥较好的保水保土作用。准确观测了土壤侵蚀背景值,定量评价了坡耕地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庞威[6](2017)在《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亚热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林业生产基地,维系着流域的生态安全。由于长期的人类生产和经营活动,地带性森林植被常绿阔叶林多已转变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为揭示该地区森林土壤肥力形成和演变机制,本研究以湘中丘陵区由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组成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比较研究同一气候区,相邻样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征,探讨该地区森林土壤酶活性的特殊性和亚热带次生林恢复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机制,为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4种森林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0-15 cm 土层高于15-30 cm 土层,不同森林同一种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递减的幅度基本一致,但不同酶活性递减幅度不同,蔗糖酶活性递减幅度最大。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不同土壤酶活性影响不一。研究区森林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L、PM 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而CA、LG则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蔗糖酶活性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酸性磷酸酶活性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过氧化氢酶活性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森林类型对土壤酶综合指数(SEI)影响显着,LG最高,其次是CA、PM,CL最低。同一森林两个土层SEI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夏季最高,其次是秋、冬季,春季最低。SEI与单一种酶活性的垂直分布一致。SEI与森林树种多样性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林分密度不存在显着相关性。4种酶活性两两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研究区森林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较高,水解N、速效K含量较低,全P、全K、有效P含量极低。3种次生林有机质含量高于CL;各土层全N平均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CA>LG>PM>CL;全P平均含量为:CA最高,LG最低;全K平均含量为:PM、CA较高于CL、LG;水解N平均含量为:CA最高,PM最低;3种次生林有效P、速效K平均含量显着高于CL。4种森林土壤水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同一森林两个土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森林水解N、有效P的季节变化节律不同,两个土层速效K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土壤水解N、有效P的季节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对速效K含量的影响不明显。4种森林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处于2.52~3.67之间,以CA最高,其次是LG,CL最低。森林土壤养分综合指数与森林树种多样性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林分密度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土壤pH值与土壤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呈极显着相关,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受到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N、水解N、全P、有效P含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K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性,而酸性磷酸酶与全K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着,土壤酶活性可以指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不同森林土壤全N含量与土壤全P、水解N、有效P含量,全P含量与水解N含量多表现协同耦合作用,土壤全N含量增加促进土壤N有效性,有利于土壤P积累;土壤P、K含量表现为颉抗作用,水解N含量对有效P、速效K含量的影响以及有效P含量对速效K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表现为协同耦合作用。湘中丘陵区次生林(LG、AC、PM)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高于人工林(CL),而LG、AC又高于PM,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能指示该地区森林土壤肥力及其演变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唐铭灿[7](2016)在《湘中丘陵区3种林分保水保肥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混交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这3种林分保水保肥功能进行研究,并对其经济价值作出评估,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为库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结果表明:(1)3种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各林分灌草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叁个层次间,土壤层蓄水能力占水源涵养总量的90%以上。3种林分林下灌草层最大持水量与其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灌草层最大持水量在2.10-2.59 t.hm-2之间,表现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阔叶混交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变化规律均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在土壤0-30cm范围内,3种林分有效蓄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变化于417.27-492.09 t·hm-2和1397.76-1732.28 t·hm-2之间,均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经方差分析可知,不同林分样地间,土壤最大蓄水量的差异呈极显着水平(P<0.01),说明林分树种与结构的不同对林地土壤蓄水性能影响极大。(2)林地土壤0-30cm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林分表现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林分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林分间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3)3种林分固土保肥量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3种林分土壤中pH、全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有机质、全N、全P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综合来看,各林分土壤pH、全P、全K含量表现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而有机质、全N则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3种林分林地固土量变化范围在32.54-35.28 t·hm-2·a-1之间,表现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各林分保肥量在0.31-0.99t·tm-2·a-1之间,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综合来看,阔叶混交林与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固土能力和保肥能力远高于马尾松纯林,这与其土壤中养分含量普遍较高有直接关系。(4)各林分年水源涵养价值分别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809.95万元、阔叶混交林768.81万元、马尾松纯林592.27万元,说明了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与阔叶混交林其涵养水源效益优于马尾松纯林。各林分年固土保肥价值分别为阔叶混交林9.07万元、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8.24万元、马尾松纯林6.07万元,说明混交林在固土保肥效益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文伟[8](2016)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湘中丘陵区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湘中丘陵区水田、旱地、农田、撂荒地和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基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水田的土壤全氮、有机碳平均含量、土壤容重均值均高于旱地土壤,水田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分别为2.03%、3.89 g/kg、1.20 g/cm~3;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碳氮比均高于撂荒地土壤的;水田转化为林地后,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比水田土壤低212.00%和80.80%,而土壤容重比水田的高7.69%,但林地土壤的容重高于农田;农田撂荒后,土壤的全氮含量变化规律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5 cm土层,为0.314%,最低值出现在30~35 cm土层,为0.052%。(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唐铭灿,潘登,潘高[9](2016)在《湘中丘陵区3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湘中丘陵区选取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叁种林分林下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叁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总体表现为灌木层明显高于草本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于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基本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规律。土壤含水率与各项多样性指标不相关,土壤容重、p H值与灌草层各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全N与灌木层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与草本层均匀度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全P、全K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李忠武,陆银梅,聂小东,马文明,肖海兵[10](2015)在《基于坡面径流输沙模型的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面径流是泥沙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的主要动力.本研究以典型湘中红壤丘陵区坡耕地(翻耕和免耕)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对已建立的以径流率为变量的对数线性回归坡面径流输沙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泥沙中SOC的富集特性,建立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坡面SOC流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面SOC流失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次降雨过程中坡面SOC流失的模拟中,且具有较好地模拟效果,SOC流失率模拟平均误差在30%左右,决定系数在0.85以上;同时模拟结果表明,泥沙和SOC流失过程在坡面径流侵蚀影响下呈现波动状态,表现为产流开始后10min泥沙和SOC流失呈增加趋势,其后在波动中逐渐趋于平稳;通过比较翻耕和免耕条件坡面径流输沙和SOC流失模型,结果显示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翻耕方式泥沙和SOC流失率大于免耕方式.非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翻耕方式泥沙和SOC流失状况与免耕方式一致.(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湘中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着;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着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湘中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湘中低山丘陵区坡面产流输沙对降雨、土壤类型及水保措施的综合响应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冼应男,陈婵,方晰,王留芳,陈金磊.湘中丘陵区4种植被类型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变异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潘登,郁培义,吴强.基于气象因子的随机森林算法在湘中丘陵区林火预测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4].庞威,方晰.湘中丘陵区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研究[J].南方农机.2018

[5].周洋,姜敏,李梦雨,王军光,胡玉法.湘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7

[6].庞威.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7].唐铭灿.湘中丘陵区3种林分保水保肥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8].文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湘中丘陵区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16

[9].唐铭灿,潘登,潘高.湘中丘陵区3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6

[10].李忠武,陆银梅,聂小东,马文明,肖海兵.基于坡面径流输沙模型的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湘中丘陵区论文-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