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MEMS-DMs理论设计及工艺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光学工程
作者: 余洪斌
导师: 陈海清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自适应光学,可变形反射镜,体微加工技术,表面微加工技术,静电驱动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针对自适应光学系统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过程中,对作为校正单元的可变形反射镜小型化的要求,基于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微机电系统技术,本文着重围绕低能耗、小体积的新型可变形反射镜的建模仿真、设计及加工技术开展了一系列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系统地介绍了微机电系统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的起源、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在可变形反射镜方面所作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同时对微机电系统中常用的加工手段、所使用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基于体硅微加工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采用静电驱动的连续面型可变形反射镜。从薄板理论出发,依次对其结构设计、静态变形和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讨论了镜面材料性能以及反射镜相关结构参数如镜面厚度对变形和响应频率的影响关系。同时基于光传输理论,对可变形反射镜所具有的光调制能力进行了模拟。接着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其间着重针对湿法腐蚀、硅—玻璃阳极键合等若干关键的单项工艺开展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最终成功完成了边长30mm,拥有49 驱动通道的连续面型可变形反射镜实验样品的加工和一些基本性能参数的测试。设计并制作了一种能实现三种运动模式的分离式反射镜。其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T 型梁支撑结构,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对其在不同受力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等效弹性系数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部位尺寸的设计。针对反射镜的不同变形情况,分别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并进行了静力学和静电场耦合的模拟仿真,获得了对应状态下反射镜的静、动态静电驱动特性及自由振动的响应频率特性等一系列重要的机械力学特性和静电致动特性。同时以3×3 微镜阵列的某一工作状况为例,对其光调制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仿真结果。制订了一整套两层半表面硅微加工工艺流程,提出采用蜂窝状支撑柱和多层膜结构分别用于解决多层材料沉积过程中的结构表面起伏问题和提高反射镜表面质量。最后对所制备的反射镜在三种工作状态下相应的静态通电变形情况进行了测量并对结果作了简要分析。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引言
1.2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MEMS-DMs 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硅微机械加工技术
2.1 引言
2.2 硅微加工技术中常用材料介绍
2.3 硅微加工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连续面型可变形反射镜研究
3.1 引言
3.2 可变形反射镜工作原理
3.3 连续面型可变形反射镜设计
3.4 可变形反射镜性能分析及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连续面型可变形反射镜的制作及相关测试结果
4.1 引言
4.2 流片加工的前期研究
4.3 反射镜的制作及工艺结果
4.4 反射镜相关性能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分离式可变形反射镜的设计与制造
5.1 引言
5.2 分离式可变形反射镜的结构设计
5.3 制作工艺研究
5.4 相关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连续面型可变形反射镜加工版图结构
附录3 获授权专利证书
发布时间: 2006-04-05
参考文献
- [1].微结构的静电驱动特性研究[D]. 王洪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 [2].微梁力学性能尺寸效应的研究[D]. 孔胜利.山东大学2009
- [3].微板多物理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 孙丽波.燕山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基于PZT厚膜的MEMS微变形镜[D]. 许晓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2].硅基微机械光开关研究[D]. 王浙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3
- [3].MEMS器件设计、封装工艺及应用研究[D]. 关荣锋.华中科技大学2005
- [4].微机电系统谐振器面内运动检测的激光多普勒方法[D]. 钟莹.天津大学2005
- [5].微机电系统的多域耦合分析与多学科设计优化[D]. 李伟剑.西北工业大学2004
- [6].硅微机械扭转镜光致动器及其动态测试技术的研究[D]. 栗大超.天津大学2004
- [7].基于显微干涉术的微机电系统动态测试方法与系统的研究[D]. 郭彤.天津大学2004
- [8].MEMS平面微运动测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金翠云.天津大学2004
- [9].多学科设计优化及在MEMS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 俞必强.北京科技大学2006
- [10].传输型详查相机微小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D]. 李俊.华中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