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监管机构审查 IBM 韩国

美国监管机构审查 IBM 韩国

一、美监管机构彻查IBM韩国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凌[1](2021)在《大型银行面临金融摩擦风险的前瞻性评估》文中指出美国不断升级的对华贸易摩擦已经由常规贸易领域转向技术领域。如果美国不能从贸易领域达到自身政治目标或战略目标,又或者美国的根本目标就是遏制中国发展等,则贸易摩擦升级至金融领域将会是必然的。美国极端场景下可能对国内商业银行采取如下封锁或攻击措施:一是金融市场禁入,封锁交易渠道,禁止被制裁银行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甚至是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二是切断清算体系,封锁被制裁银行美元甚至是其他外币的清算渠道;三是IT技术封锁或攻击,禁止被制裁银行使用美国公司的IT硬件及软件服务,极端情景下采取技术攻击。鉴于国内商业银行对美国存在相当大的运营依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保持警惕,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极端场景,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一是拓展交易渠道,应对美国可能采取的金融市场禁入的制裁措施;二是高度重视国际清算受到限制的风险;三是为应对美国的IT技术封锁,也可以针对几种可能发生的制裁场景分别做好应急预案。

王宗栋[2](2020)在《美国长臂管辖权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美国法律霸权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浓厚,表现特征之一是不断扩大其法律“长臂管辖”的对象和领域范围,对域外的实体和个人实行各种制裁,一些中资企业也因此受到冲击,影响我国企业海外经营、产业利益甚至个人安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借口行使“长臂管辖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基本原则,肆意侵犯他国、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美国的“长臂管辖”是指其依据美国国内法强行对域外的企业、机构和个人行使管辖权的行为。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拥有独立司法权,长臂管辖起初仅限于有关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美国州际司法协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将长臂管辖权从州际扩展到国际,从境内延展至域外,从调整民事法律关系扩展到调整刑事法律关系;长臂管辖权的范围领域涵盖了出口管制、反腐败、反垄断、民事侵权、金融证券、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当代美国政府依仗其独霸天下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肆意践踏国际法基本原则,粗暴干涉他国内政,随心所欲制裁他国,将立法长臂管辖权、司法长臂管辖权乃至执法长臂管辖权滥用到极致,实施司法霸凌行为,其本质目的是为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提供法理依据,满足其极端国家利益的不当猎取。本文从美国长臂管辖权及长臂管辖权的法律依据入手,介绍了美国长臂管辖权的具体内容及类型,评析了美国重要长臂管辖权的若干法规及其对世界和平、公平及正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介绍了针对美国长臂管辖权的因应之策。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及创新点。第二章具体介绍美国长臂管辖权演化历程、美国长臂管辖权内容以及美国长臂管辖权法律依据。第三章从国际法视野介绍长臂管辖权类型及合法适用长臂管辖权需恪守的原则。第四章介绍美国滥用长臂管辖权的主要立法及实践。第五章重点讨论因应美国长臂管辖权的策略。在借鉴欧盟及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司法及执法角度提出中国的因应之策。如加快中国版的国家管辖豁免立法,颁布相应的阻断、反制法,完善刑法、民法、经济法等法律长臂管辖条款以及相关领域的司法协助机制;在具体案件中,应该根据“最低限度联系”、“程序正当”及不方便管辖等原则积极进行辩护应对;寻求避开美元结算体系SWIFT的可行性方案,加快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等等。中国企业则应积极探索各种措施,尽量规避或减少被美国长臂管辖所制裁。

周芳检[3](2018)在《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挑动国人神经的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常常不期而至。特别是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复杂性、综合性、关联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传统分灾种、分部门应急体制机制导致的“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协作困难”等弊端日益凸显,“重权力、轻科学”问题亦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并且也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工作会议上开出化解各种’城市病’的良方。“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8年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新时代。利用大数据促进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知识关联和智慧应用,推动城市公共安全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肩负的使命。现阶段,人口高度聚集、资源盲目开发、财富分配不均和网络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公共危机呈现新特点;而公共危机的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互动性和破环性增大增强,更是增加了其治理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在协同意愿、联动模式、协调机制、应急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部门分割、利益梗阻、信任不足、信息孤岛、权威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协作、联动与沟通困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了冲击,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的趋势愈发明显。国内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兰州水污染事件典型范例中,风险预防预警、危机监控跟踪、信息传递共享、信息发布批露等方面的启示非常深刻;而国外波士顿爆炸案、东日本大地震、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典型范例中,高效协作、快捷联动、精准溯源、智能处置等方面的经验非常典型;归纳起来,国内外在数据规范、数据联通、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得失,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为此,要以“整体性”“共享性”“智能化”和“关联性”大数据思维为引领,推动城市公共危机方式由碎片割据、单打独斗、低效粗放向统筹整合、共享协同、精准智能转变。同时,为有效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冲击和最大限度压缩近期应急机构整合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必须从根本的体制、机制、平台、制度和文化建设上着手,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了城市公共危机呈现现的新特征和治理复杂性,提出了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由分散治理、权威治理、事中应对、经验决策、体系构建向整体性治理、数据治理、事前预防、数据决策、能力提升转变的趋势,这些新态势的研判从分析典型的个案逐渐上升为寻找治理的规律抽象层面,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方面为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阐述了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的冲击,剖析了大数据蕴含的“整体性”“智能化”“共享性”“关联性”思维创新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体系,拓展了危机治理和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较之以往,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第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启示,从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平台优化、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等层面,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具体对策,相关成果比较少见,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陈骁楚[4](2018)在《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内幕交易行为在我国屡禁不止,而且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交易热情异常火爆,与内幕信息有关的内幕交易活动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范围涉及各个领域,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到上市公司高管,再到证券行业工作者。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坚决严厉查处,一些内幕交易案件的真相被公之于众,其中不乏涉案金额巨大、性质及其恶劣的案件,更有许多因为作案手法隐蔽还在取证调查阶段的案子。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证券市场立法与监督机制存在先天严重不足,导致内幕交易现象频发。内幕交易行为不仅会打击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还会使证券市场丧失优化资源配置及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因此要予以坚决打击。高收益性、作案方式的隐蔽性、技巧的多样性、取证的艰难性是内幕交易的主要特征,政府监管打击内幕交易的力度与效果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内幕交易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展开研究。首先,笔者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然后整理了国内外内幕交易监管方面的文献和未来发展趋势;接下来分析了内幕交易的特征和成因,接着对中外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作了对比分析,并解读近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典型案例;最后为政府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提出可行性对策。

蓝麒[5](2018)在《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协同治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电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城市和高楼大厦离不开电梯,电梯拓展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空间。我国电梯数量已经接近500万台,电梯的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量都稳居世界首位,每天乘坐电梯出行的人数超过15亿人次。我国电梯安全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对电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梯事故一经媒体报道,常常会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演变为重大公共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完善和提升我国电梯安全的理论体系和治理体系,本文将脆弱性理论引入电梯安全领域,构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模型,提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绘制了全国电梯安全脆弱性预警图,提出了完善电梯治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电梯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支撑。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成果和结论:第一章,绪论。对电梯发展历史、安全相关理论及治理体系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对文中涉及的安全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脆弱性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从概念、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模型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电梯安全治理现状和问题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数据整理,从电梯产量、保有量、制造企业、维保企业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当前我国电梯产业发展现状。以中国、美国、韩国和香港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对比国内外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分析了电梯安全监管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系统梳理电梯安全治理面临的十大问题和五大原因,找准电梯安全脆弱性的关键环节。第四章,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充分吸收联合国减灾委以及McEntire等机构和学者围绕脆弱性设计的理论模型,提出H(危险源)+V(脆弱性)=A(事故)的研究框架,对危险源、脆弱性与事故的关系进行了重构。通过分析电梯安全脆弱性影响因素,构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框架模型,结合电梯安全治理的特点,对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标进行筛选和设置,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形成了四大方面28个指标构成的电梯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确定了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VIKOR方法,以全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省的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以宁夏、内蒙古、辽宁、重庆、上海等5省为例,分析脆弱性差异的原因。再通过聚类的方式,对各省的脆弱性进行分级,并以此为基础绘制全国的电梯安全脆弱性预警图。根据脆弱性分级结果分级施策,提出了分级监管的思路和方案。第六章,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体系研究。从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四大主体出发,对电梯安全治理涉及的重要机制进行梳理,从而构建了电梯安全协同治理体系框架。以主体和机制为核心要素,充分考虑相关作用关系,将治理体系与脆弱性相互关联。在协同治理格局中找到有效遏制电梯脆弱性的关键控制点,通过结构方程构建脆弱性遏制模式,为电梯安全脆弱性的有效遏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明。第七章,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研究。以遏制脆弱性为目的,对电梯安全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政府主体出发推进元治,强调国家和政府在治理中的中心地位。从社会主体出发推进善治,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市场主体出发推进自治,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从公众出发推进共治,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研究成果及创新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安全领域的脆弱性模型,提出了“H(危险源)+V(脆弱性)=A(事故)”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模型,首次将脆弱性理论全面引入电梯安全治理研究领域。(2)识别了电梯安全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从易损性、易感性、抵抗力、抗逆力四个维度,构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电梯安全评价的创新。(3)建立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VIKOR测算模型,计算出了全国各省市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建立了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聚类模型,提出了依据电梯安全脆弱性大小分级监管的新方法。(4)建立了基于脆弱性的电梯安全协同治理模型,系统的提出了电梯安全治理体系;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电梯安全脆弱性因素与协同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有效遏制电梯安全脆弱性的途径和措施。

胡明冉[6](2016)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财经新闻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国际经济圆桌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中国各大城市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财经类新闻报道,是广大人民了解世界经济动向、分析宏观经济走势的媒介和窗口,是国家制定及修改经济政策的参考和依据,其作用不容小觑。因此,财经类新闻的汉译,是中国了解世界经济动态不可或缺的途径。笔者有幸加入了环球网商务资讯频道,参与了财经类新闻的英—汉编译,并完成了50余篇英语财经新闻的编译工作。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为原则,结合财经新闻汉译实例,对环球网财经新闻的编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一些词句的翻译给出了建议性译本,证明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财经新闻汉译的指导作用。编译实践报告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交代任务背景和财经新闻文本特点以及委托方要求。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任务的选择、翻译及审校的过程。第三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财经新闻翻译的策略和技巧。第四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总结通过此次财经新闻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为以后的翻译提供借鉴。

吴晓平[7](2014)在《新媒体语境下国外个人信息失控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媒介技术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可视为孪生兄弟:从微机时代迈入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除了为人类社会带来大量数据信息,更是允诺了互动性更强与效率更高的传播方式,而这其中,数据库扩展、物联网与语义网络的建立与发展等更是提供了诸多优点与便利。然而,技术发展并没能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一个理想天堂,日益频发的个人信息泄漏与身份盗窃事件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失去个人信息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双重痛苦。基于上述社会现象,本研究试图结合媒体报道、国家权力机构文件与非政府机构活动材料,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手段,解决一个问题:为何在新媒体语境下个人逐渐失去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利,以及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将细化为以下四个议题:1)究竟何谓个人信息?2)个人信息失控与技术发展与之间存在何种关系?3)社会现实及其运作是如何导致个人信息失控的?4)国外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是如何做的?具体的特点是什么?首先本研究试图分析了隐私概念的历史及其不适应性,结合信息隐私和个人信息等相关概念,指出需关注新媒体语境下的个人信息,并要求实现个人对物理、财富与决策信息的控制权利。作者从技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出发,将个体作为技术的控制主体,且希望个人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根据新媒体线性发展历程,分三个阶段探究新媒体语境下技术发展与个人信息失控的关系,认为个人信息失控情状与新媒体技术发展成正相关关系,且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本研究同样认为:个人信息失控的更深层次原因与技术背后的两大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国家权力机构和商业机构。且,个人信息保护及议题成为多重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对象。对样本非政府机构材料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非政府机构在保护个人及个人信息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对已有的美国同西欧国家的保护实践研究后发现,典型发达国家虽己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但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新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朝着更好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已有的经验得失仍可为中国建立适合国情的个人信息保护手段提供一定的经验。

赵杰[8](2014)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行为体之一。一个国家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多少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正在迅速适应世界潮流,不仅继续重视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重视和鼓励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伴随着中国产品迅速走向世界,中国企业也在加速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较强,民营企业则经济实力较弱,并且和西方的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动则上百年的海外经营相比,中国企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走向海外的历史则更是短暂。首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大多都是国有企业,在论述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时大多列举的是国有企业。众所周知,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多的是购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并不是纯粹的企业发展战略。例如:中石油和中石化近年来在海外大举收购海外油气资源,不仅仅是企业在最求利润最大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非常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要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要均衡发展,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例过高,以及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例过低都是不合理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太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促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根据笔者六年多以来的亲身经历,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频频出现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恶性肿瘤”,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当某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热点、而我国最先进入该国的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收益时,常常出现国内一批企业蜂拥而至的现象,在获取投资项目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相互拆台、自相残杀的情况,使东道国政府或其企业坐收渔利。许多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的招标中故意争取两家、甚至多家中国公司同时投标,往往引发中国企业进行血拼。其结果就是中国公司中标以后,由于合同价格过低而面临种种困难,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日本和韩国企业的经验值得重视。因为它们相信,即便是本国竞争对手在海外竞争的失败,也是自身的失败,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民族产业的失败。这是一种成熟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良好心态的体现,很值得中国企业效法。在中国企业整体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还远落后西方企业的现状下,任何一个企业所代表的都是中国企业的整体品牌,需要中国企业共同维护。同时,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尽快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恶性竞争。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迅速发展以及欧洲和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趋势明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备了对外投资的资本和科技实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高,中国企业产生了对外投资的强烈愿望;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又急需中国的资金帮助西方世界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急需的资金由于西方资本的撤出而陷入困境,中国不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投资日益受到热烈欢迎。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到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对的。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企业就能把海外发展面临的挑战转变成机遇。同样,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吸取其他国内外企业海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机遇也将不复存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之路也将充满荆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国有大型企业将继续积极进行海外投资,中小企业也将纷纷加入海外投资的浪潮。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最终将实现从“世界工厂”的生产大国向制造业超级大国和“世界市场”的转化,即实现从粗放工业模式向创新的后工业模式的转变。届时中国这个全球商品生产国、技术进口国将转变为新技术输出国和商品进口国。

付争[9](2013)在《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霸权维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美国的金融霸权始于“黄金-美元”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但该体系的瓦解却并未终结美国的金融霸权。相反,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国通过修改国际经济运行秩序构造出美元债务循环体系,利用对外负债巩固并强化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能够兼具金融霸权国与债务帝国两种身份,更难理解金融霸权与对外负债的共生关系。那么,美国对外负债与金融霸权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维持的?美国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美联储是如何利用这种关联机制去维系甚至是强化金融霸权的?而这种维系作用又能持续多长时间?本文将通过大量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去分析对外负债在维系美国金融霸权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找出隐藏在上述问题背后的答案。本文先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对外负债与金融霸权的关联机理。根据霸权稳定论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本文认为,金融霸权的长期平稳运行固然离不开霸权国家自身在经济增长率和金融实力方面的相对优势,但最关键的还是尽可能地扩大金融霸权收益,同时控制维系金融霸权的成本。因此,以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就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外部债务以本币标价,二是霸权国家对国际信贷资金流动具有控制权,三是具备控制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满足前提条件一,金融霸权国家通过通货膨胀和汇率调整等手段控制负债成本;满足前提条件二,金融霸权国对债权国的挑选空间会增大;满足前提条件三,金融霸权国家不但可以提高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威望,更有利于作为债务国的金融霸权国转嫁负债风险。随后,本文分别就美国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美联储如何帮助美国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并各司其能地保证对外负债维系美国金融霸权模式的平稳运行。美国政府部门在支持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金融外交。财政部所发行的本币计价的政府债券则在美国金融外交中充当利益交换的载体性工具。根据不同的国际情势,购买美国国债在金融外交中时而被用作手段时而被作为目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美国通过金融外交使主要工业国家接受将美国国债作为黄金的替代品,在美国主动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后,美国国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元回流的载体。为强化新生的美元债务循环体系,美国凭借其军事实力迫使中东地区接受石油美元定价,该金融外交的一项重要意义在于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最终会通过投资美元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为将新兴市场国家纳入美元债务循环体系,美国积极推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美国通过向新兴国家提供出口市场和信贷资金与它们形成经济利益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外交说服新兴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国内金融市场,以便于高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以金融资本的形式向美国转移。美国私人部门在支持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营造美国金融比较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金融比较优势得力于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深度、较强的金融市场稳定性和高效的资金配置效率。本文通过指数构建初步对美国的金融优势进行了量化,横向比较出美国在金融方面较其他主要国家的优越程度。随后,本文将私人部门分为银行部门、非银行金融部门和跨国公司分别进行了研究。美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主要处于融资方地位,以充足的流动性和低风险性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影子银行体系为主的美国非银行金融部门因大量使用金融创新工具而在从事信用、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上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美国私人投资组合净头寸往往呈现负值。正向增长的对外投资净收益为缩窄负的美国私人投资净头寸贡献良多,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私人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国国际投资净收益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以市场力量形成的美国私人部门的对外净负债规模的增长速度一直较为温和。美联储在支持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对美元霸权的维护。美元霸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球金融资产多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元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到美国对负债规模的变动。一战与一战后重建时期,美联储配合美国政府所施行的金融扩张主义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联储在多数时间内都践行着低利率政策来维持美元升值幅度会超过其他货币的市场预期,以此通过国际货币互换市场所形成的金融网络,使美元向世界各国更深入地渗透、更持久地在海外留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通过扮演最后贷款人和最后交易商,确保美国金融市场在特殊情况下一日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锁定国际资本对美投资风险,为债务美元的顺利回流保驾护航。在维护美元霸权的同时,美联储也在借助美元霸权,配合财政部的汇率调整政策调控国际收支、调节美国对外负债规模,增强以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可持续性。通过上述对美国以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作用机理的分析,本文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整体来看,美国的金融霸权尚处于壮年时期,以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运行模式在中短期内难有改变。只要美国的金融霸权的主要构成因素(即美元霸权、绝对占优的金融实力、制定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权、对金融危机的裁处权)不出现病变,这种负债式金融霸权的运行就不会出现根本动摇。因此,仅根据美国对外负债规模及其未来变化趋势判断美国金融霸权强弱或是可持续性是有失偏颇的。鉴于美国负债式金融霸权的运行机理,美国对外负债规模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更多地依赖于全球经济走势。美国除了利用估值效应在账面上对国际投资头寸进行调整外,很难单方面地调控对外负债的变化。本文总体结论如下:第一,无论从主权国家层面还是金融机构层面,美国的金融霸权都符合学者们的界定,具备应有的霸权构成要素。因此,美国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霸权国家,也因此完全符合以对外负债维系美国金融霸权运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在以对外负债维系美国金融霸权的过程中,美国私人部门以金融优势凭借市场力量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政府部门以国家信用和金融外交手段将市场力量难以左右的外国美元储备和美元贸易盈余引渡至美国境内;美联储的国内货币政策与财政部的国际货币政策相配合,通过美元霸权平抑债权国对美国对外负债规模的非议,缓解因对外负债而被动调整国内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国际压力。第三,美国对外净负债主要助推力量是外国对美国政府债券的投资,美国私人部门的对外净负债因市场力量主导而总体表现平稳。因此,美国对外负债的持续增长更多地是国际社会对美国国家信用的肯定,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承认。也就是说,以对外负债维持美国金融霸权的持续时间与对外负债规模的并无根本联系,而与支撑美国金融霸权要素的寿命直接相关,这些支撑要素不仅包括美元霸权、绝对占优的金融实力、制定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权、对金融危机的裁处权,还涉及美国在军事与政治等国际领域的霸权。

侯跃[10](2013)在《发生重大事故下的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日益多变、竞争愈加激烈,重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因而不断创造新高,这些都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带来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因此而被迫面临破产困境。因此,科学的认识和应对危机是上市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危机表现划分,上市公司危机管理可以分为重大事故危机管理、财务危机管理、司法危机管理、经营危机管理、组织危机管理、信用危机管理等。针对重大事故的发生,上市公司应该如何积极有效的进行应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危机和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相关理论,介绍了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种类、危机管理特点及危机管理原则。其次介绍了上市公司重大事故的特性和重大事故的发生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重点阐述了上市公司面对重大事故的应急机制构建以及处理重大事故危机的工作流程。接着深入分析了双汇集团对315瘦肉精事件危机处理这一上市公司面对重大事故危机管理成功的典型案例,并穿插介绍了其他企业面对重大事故危机管理失败的案例,通过相关案例介绍,总结出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上市公司危机管理提供借鉴意义。最后,总结出面对重大事故的发生,上市公司应该增强必胜信心、完善组织体制、善于利用资源、积极把握机遇。

二、美监管机构彻查IBM韩国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监管机构彻查IBM韩国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银行面临金融摩擦风险的前瞻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贸易摩擦升级至金融领域的可能性判断
二、假想IT技术封锁或攻击情景的专业分析
三、中短期美国不太可能对华采取极端“金融战”方式,但需及早制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对预案

(2)美国长臂管辖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长臂管辖权的法理基础
    2.1 美国长臂管辖权的法律起源
    2.2 美国长臂管辖权的适用条件
    2.3 美国长臂管辖权的法律依据
第三章 国际法视野下长臂管辖权
    3.1 国际长臂管辖权类型
        3.1.1 基于条约主张管辖权
        3.1.2 特许主张管辖权
        3.1.3 被动型主张管辖权
        3.1.4 普遍性原因主张管辖权
        3.1.5 无争议起诉
        3.1.6 政治动机起诉
        3.1.7 替代起诉
    3.2 国际长臂管辖权适用原则
        3.2.1 领土原则
        3.2.2 国籍原则
        3.2.3 普遍管辖原则
        3.2.4 保护管辖原则
        3.2.5 效果原则
第四章 美国滥用长臂管辖权的法律及实践
    4.1 《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和《达马托法案》
    4.2 《海外反腐败法》、《谢尔曼法》
    4.3 涉及国家管辖豁免及反恐怖主义立法
    4.4 关涉中国的美国长臂管辖权立法
    4.5 美国滥用长臂管辖权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
第五章 因应美国长臂管辖权之策
    5.1 应对策略之理论探究
        5.1.1 立法规范对策
        5.1.2 司法裁判策略
        5.1.3 司法执行阶段对策
    5.2 欧盟及主要国家之应对经验
    5.3 中国应对美国滥用长臂管辖权策略之考虑
        5.3.1 法律对策
        5.3.2 实践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选题来源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时代
        2.1.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
        2.1.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
    2.2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系统构成
        2.2.1 组织架构要素
        2.2.2 流程运行要素
        2.2.3 资源保障要素
        2.2.4 激励问责要素
        2.2.5 政策法规要素
    2.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2.3.1 危机管理理论
        2.3.2 集体行动理论
        2.3.3 资源依赖理论
        2.3.4 整体政府理论
    2.4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2.4.1 治理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需要
        2.4.2 破除部门应急管理碎片化的需要
        2.4.3 化解应急部门间治理冲突的需要
第3章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与治理现状分析
    3.1 城市公共危机新特征
        3.1.1 人口高度聚集与频繁流动,公共安全风险增加
        3.1.2 资源盲目开发与生态失衡,各类灾害事件频现
        3.1.3 财富急剧增长与分配不均,群体事件易发多发
        3.1.4 网络飞速发展与网民活跃,社会舆情事件激增
    3.2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复杂性
        3.2.1 隐蔽性更大,排查监测困难
        3.2.2 扩散性更多,波及范围更广
        3.2.3 关联性更高,次生灾害加剧
        3.2.4 互动性更强,推动事件升级
        3.2.5 破环性更久,消除时间延长
    3.3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成效
        3.3.1 跨部门协同意愿逐渐增强
        3.3.2 跨部门联动模式不断创新
        3.3.3 跨部门协调机制持续优化
        3.3.4 跨部门应急平台初步运行
第4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困境与大数据诉求
    4.1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主要困境
        4.1.1 部门分割严重,应急协作受阻
        4.1.2 部门利益至上,应急协同乏力
        4.1.3 部门信任不足,彼此沟通有限
        4.1.4 信息共享不畅,部门应急迟缓
        4.1.5 协调权威不足,部门联动困难
    4.2 大数据为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
        4.2.1 大数据使得应急数据来源多样化
        4.2.2 大数据实现应急数据处理高效化
        4.2.3 大数据促进城市风险预测科学化
        4.2.4 大数据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精准化
    4.3 大数据给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带来的冲击
        4.3.1 大数据对治理思维的冲击
        4.3.2 大数据对治理结构的冲击
        4.3.3 大数据对治理内容的冲击
        4.3.4 大数据对治理手段的冲击
        4.3.5 大数据对治理范式的冲击
    4.4 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呈现的新趋势
        4.4.1 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
        4.4.2 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
        4.4.3 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4.4.4 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4.4.5 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转变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5.1 国内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1.1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撞击-反应式应急模式
        5.1.2 “8·12”天津特大爆炸事故:割据式应急管理体系
        5.1.3 “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碎片化信息沟通网络
        5.1.4 “4·10”兰州水污染事件:命令-控制式处置模式
    5.2 国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
        5.2.1 “4·15”波士顿爆炸案:众包协作的侦破方式
        5.2.2 “3·11”东日本大地震:高度关联的通信系统
        5.2.3 2011年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全程溯源的管理机制
        5.2.4 “2·21”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智能联动的防控体系
    5.3 国内外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典型案例的启示
        5.3.1 把牢数据规范切入点,加强部门信息大联动
        5.3.2 突出数据联通支撑点,构建城市应急大平台
        5.3.3 找准数据共享着力点,做好部门统筹大文章
        5.3.4 扭住数据处理关节点,推动部门应急大合作
        5.3.5 抓实数据应用落着点,强化社会参与大协作
第6章 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6.1 “整体性”思维
        6.1.1 切实增进科学的价值认同
        6.1.2 致力强化共同的目标愿景
        6.1.3 注重增强权威的应急统筹
        6.1.4 推动形成一致的利益取向
        6.1.5 积极构建伙伴型协作关系
    6.2 “共享性”思维
        6.2.1 多元采集应急数据
        6.2.2 充分共享应急信息
        6.2.3 全面共享应急资源
        6.2.4 适度开放应急数据
        6.2.5 协同引导社会舆情
    6.3 “智能化”思维
        6.3.1 自动摸排城市风险
        6.3.2 实时监测城市隐患
        6.3.3 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6.3.4 高效开展智能决策
        6.3.5 系统优化灾损评估
    6.4 “关联性”思维
        6.4.1 加强城市公共危机知识管理
        6.4.2 强化城市公共危机事前预测
        6.4.3 着力城市应急数据关联应用
        6.4.4 加快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第7章 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大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体制
        7.1.1 统筹布局城市应急大数据计划
        7.1.2 整体优化城市应急部门的职能
        7.1.3 科学设计跨部门应急组织体系
        7.1.4 健全应急协同的考核问责体系
    7.2 系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7.2.1 构建联防联控的预防准备机制
        7.2.2 构建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机制
        7.2.3 构建联动联治的决策处置机制
        7.2.4 构建共通共融的恢复重建机制
    7.3 加快打造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
        7.3.1 加快完善城市应急信息资源体系
        7.3.2 加快统一应急信息平台数据标准
        7.3.3 加快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应急平台
        7.3.4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
        7.3.5 加快多层次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7.4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制度
        7.4.1 深入推动跨部门协同应急立法
        7.4.2 建立健全匹配大数据应急法规
        7.4.3 大力完善数据与信息安全法律
        7.4.4 加强应急数据资源的产权保护
    7.5 培育践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文化
        7.5.1 大力普及以安全为宗旨的灾害文化
        7.5.2 大力倡导以精准为内核的数据文化
        7.5.3 大力弘扬以互惠为基础的信任文化
        7.5.4 大力培育以协同为导向的团队文化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特征、危害和形成原因
    2.1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特征
        2.1.1 内幕交易的概念
        2.1.2 内幕交易的特征
    2.2 内幕交易的危害
        2.2.1 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2 对证券发行公司的危害
        2.2.3 违背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2.3 内幕交易的原因分析
        2.3.1 制度层面的原因
        2.3.2 经济层面的原因
        2.3.3 主体层面的原因
第3章 内幕交易的典型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投行高管薛荣年内幕交易案
        3.1.1 案情内容简介
        3.1.2 案情总结评价
    3.2 案例二:原中山市市长李启红内幕交易案
        3.2.1 案情内容简介
        3.2.2 案情总结评价
    3.3 案例三:证监会工作人员内幕交易案
        3.3.1 案情内容简介
        3.3.2 案情总结评价
    3.4 案例反映出的问题
    3.5 内幕交易监管的未来思路与方向
第4章 我国政府监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监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途径
        4.1.1 证监会的监管
        4.1.2 证券业协会的监管
        4.1.3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
    4.2 监管存在的问题
        4.2.1 监管主体不明确
        4.2.2 缺乏具体监管的法律法规
        4.2.3 证监会监管效率低
        4.2.4 对证监会的监督缺位
第5章 中外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模式比较分析
    5.1 美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分析
        5.1.1 美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现状
        5.1.2 美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评价
    5.2 英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分析
        5.2.1 英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现状
        5.2.2 英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评价
    5.3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分析
        5.3.1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现状
        5.3.2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体系评价
    5.4 美、英监管模式对我国监管体系的借鉴意义
第6章 提高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监管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内幕交易现象各级监管主体的定位
        6.1.1 突出证监会在监管中的主导地位
        6.1.2 明确证券行业协会在监管中的协同地位
        6.1.3 厘清证券交易所在监管中的基础地位
    6.2 完善政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6.2.1 制定投资者保护制度
        6.2.2 建立内幕交易惩戒制度
        6.2.3 建立内幕交易监管问责制度
        6.2.4 完善证监会考核制度
    6.3 强化内幕交易行为政府监管的监督作用
        6.3.1 中纪委派驻证监会纪检组常态化
        6.3.2 各级地方纪委检查证券交易所经常化
        6.3.3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6.3.4 发挥投资者主体的监督作用
    6.4 优化内幕交易行为的政府监管手段
        6.4.1 清除内幕交易的监管盲区
        6.4.2 引导投资者使用12386热线投诉
        6.4.3 发挥司法力量对内幕交易的协同监管
        6.4.4 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6.4.5 加大内幕交易的稽查执法力度
    6.5 加强证券市场道德文化建设
        6.5.1 培育证券市场契约精神
        6.5.2 引导证券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协同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特种设备安全研究现状
        1.3.2 电梯安全研究现状
        1.3.3 脆弱性理论研究现状
        1.3.4 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安全管理理论
    2.2 风险管理理论
    2.3 脆弱性理论
    2.4 协同治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电梯安全治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我国电梯产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电梯产量
        3.1.2 我国电梯保有量
        3.1.3 我国电梯制造企业状况
        3.1.4 我国电梯维保企业状况
    3.2 国内外电梯安全现状
        3.2.1 我国电梯安全现状
        3.2.2 美国电梯安全现状
        3.2.3 韩国电梯安全现状
        3.2.4 香港电梯安全现状
    3.3 国内外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3.3.1 我国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3.3.2 国外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3.4 我国电梯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电梯安全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4.2 电梯安全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安全风险理论存在的问题
    4.2 安全脆弱性理论构建
        4.2.1 安全脆弱性的概念
        4.2.2 安全脆弱性的模型
    4.3 电梯安全脆弱性模型构建
        4.3.1 电梯安全危险源、脆弱性与事故
        4.3.2 电梯安全脆弱性影响因素
        4.3.3 电梯安全脆弱性框架模型
        4.3.4 电梯安全脆弱性模型优势
    4.4 电梯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4.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4.4.3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4.4.4 指标体系结构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研究
    5.1 指标体系权重测算
        5.1.1 德尔菲法
        5.1.2 层次分析法
        5.1.3 脆弱性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2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测算方法研究
        5.2.1VIKOR的基本原理
        5.2.2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的VIKOR测算
    5.3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测算实证研究
    5.4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聚类分析
        5.4.1 聚类算法
        5.4.2 指数聚类
        5.4.3 分级监管
    5.5 本章小结
6 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6.1 电梯安全协同治理体系框架
    6.2 电梯安全协同治理主体与机制
        6.2.1 协同治理主体
        6.2.2 协同治理机制
    6.3 电梯安全脆弱性与协同治理机制相互关系模型
        6.3.1 结构方程的基本原理
        6.3.2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6.3.3 样本和研究方法
        6.3.4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政策研究
    7.1 从政府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元治
        7.1.1 强化安全监管顶层设计
        7.1.2 重塑协同治理责任体系
    7.2 从社会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善治
        7.2.1 深化检验机构改革
        7.2.2 释放行业协会活力
        7.2.3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7.3 从市场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自治
        7.3.1 完善信用机制
        7.3.2 完善保险机制
        7.3.3 完善工匠机制
    7.4 从公众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共治
        7.4.1 公众参与协同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
        7.4.2 公众参与在重大安全事故中的影响
        7.4.3 公众参与电梯安全治理的重要举措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6)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财经新闻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项目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财经新闻的语言特点
    1.2.2 财经新闻的汉译特点
    1.2.3 财经新闻的编译
1.3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任务选择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生态翻译学与财经新闻翻译的联系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3.1.1 生态翻译学简介
    3.1.2 生态翻译学与财经新闻翻译的联系
3.2 翻译案例分析
    3.2.1 语言维层面案例分析
    3.2.2 文化维层面案例分析
    3.2.3 交际维层面案例分析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媒体语境下国外个人信息失控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缘起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
        二、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重点与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资料的搜集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当下:个人信息的多维度
    第一节 隐私与个人信息
        一、隐私
        二、解封化石:新隐私(New Privacy)与个人信息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个人信息:你就是信息
    第二节 非中立的分类价值
        一、物理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三、社会价值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百年孽缘:个人信息与媒介技术
    第一节 技术、社会、人与控制
        一、技术与社会:Web3.0下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发展
        二、技术与人:技术哲学中的信息技术控制
        三、影响控制的因素
    第二节 个人信息失控与技术发展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初期
        二、WEB1.0-2.0
        三、Web3.0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多方博弈:个人信息与社会
    第一节 个人信息与国家权力机构
        一、国家安全是面万能大旗
        二、有效的社会安全管理——以身份证立法为例
    第二节 个人信息与商业机构
        一、对外:盈利是一切是逻辑
        二、对内:安全是最高原则
    第三节 多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游戏
        一、国家权力机构
        二、商业机构
        三、监督机构
        四、媒体的参与力量
        五、热情激进的非政府机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第一节 美国模式
        一、基本保护
        二、“新监控”
        三、自律机制:转嫁责任
        四、新立法与判例:以州为单位,新媒体为对象
        五、新趋势:立法规范自律行为
    第二节 欧盟模式
        一、基本保护:综合统一与双重保护
        二、双级保护:有效但沉重
        三、新趋势:坎坷的进程与多方的压力
    第三节 澳日混合模式
        一、澳大利亚个人信息保护
        二、日本个人信息保护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畴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的选取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评析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海默的垄断优势论
        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四、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理论
        一、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二、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三、坎特维尔和托兰提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四、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五、小泽辉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探索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案例
        一、中国交通集团印尼泗水—马都拉大桥承包项目
        二、中海油收购瑞普索在印尼的石油资产
        三、蓝星集团成功并购法国安迪苏和罗地亚公司
        四、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其他典型案例
    第四节 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
        一、万向集团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二、海尔的海外发展与投资战略
        三、华为海外发展的历程
        四、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其他典型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受挫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中遇到的挫折
        一、案例之一——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亏损分析
        二、案例之二——波兰 A2 高速公路项目失败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挫折与启示
        一、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案例分析
        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一、华为和中兴的恶性竞争
        二、中国公司恶性竞争的其他案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机遇
        一、有利的国内环境
        二、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中国企业竞争优势迅速提升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海外并购本身风险较大
        二、中国企业自身实力和经验的欠缺
        三、中国企业面临多重外部环境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支持本国企业海外发展的经验
        一、发达国家国内政策机制的支持
        二、发达国家外交政策的支持
    第二节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与企业自身建设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服务功能
        二、中国企业要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霸权维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霸权相关理论回顾
        1.2.2 政府部门对对外负债的调整
        1.2.3 金融部门对外负债业务与国际金融实力
        1.2.4 美联储与“美元债务”的联系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4.1 全文结构框架图
        1.4.2 章节内容与目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对外负债与金融霸权的关联机理
    2.1 金融霸权的一般特征与运行机制
        2.1.1 金融霸权的内涵
        2.1.2 金融霸权的一般特征
        2.1.3 金融霸权的运行机制
    2.2 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前提条件
        2.2.1 外部债务以本国货币标价
        2.2.2 对国际信贷资金的流动具有控制权
        2.2.3 具备控制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强大能力
    2.3 英美金融霸权兴衰中对外负债的不同作用及成因
        2.3.1 英美霸权时期霸权国国际借贷地位的演变
        2.3.2 以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的基础铺垫——英国与美国的比较
        2.3.3 英国以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失败的根源
    2.4 小结
第3章 政府部门对外负债:美国金融外交的主要工具
    3.1 美国金融外交与政府对外负债的工具性作用
        3.1.1 金融外交概述
        3.1.2 美国金融外交的决策系统
        3.1.3 政府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外交中的工具性作用
    3.2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债务循环模式的建立
        3.2.1 布雷顿体系下美国金融霸权信心的动摇
        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美国金融外交
        3.2.3 美元债务循环模式的建立
    3.3 石油美元定价与美元债务回流
        3.3.1 石油美元定价与美元债务循环的关联机理
        3.3.2 美国金融外交与石油美元定价机制的成长历程
    3.4 美元债务循环模式向新兴国家的延展
        3.4.1 新兴国家加入美元债务循环模式的必要性
        3.4.2 美元汇率、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的推进
        3.4.3 金融危机下的新兴国家财富转移
    3.5 小结
第4章 美国私人部门对外负债:维系与强化金融优势的主要手段
    4.1 美国金融优势分析
        4.1.1 美国金融优势与国际资本流入
        4.1.2 金融优势理论模型的构建
        4.1.3 金融比较优势的数值估算
    4.2 商业银行的国际借贷与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
        4.2.1 美国银行部门经营业务演变中的政治
        4.2.2 欧洲美元市场与美国商业银行国际借贷
        4.2.3 美国商业银行国际借贷业务对资本流动的引导
    4.3 非银行金融部门对外负债对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支持
        4.3.1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
        4.3.2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对外负债
    4.4 国际分工新形态与跨国公司海外利润的增长
        4.4.1 国际分工新形态
        4.4.2 跨国公司海外利润的回流
    4.5 小结
第5章 美联储维系美元霸权的政策与手段
    5.1 美联储与美元国际地位的确立
        5.1.1 美联储的地位与权力
        5.1.2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
        5.1.3 美联储的金融扩张与美元国际地位的确立
    5.2 美联储维系美元霸权的市场操作
        5.2.1 货币互换
        5.2.2 市场流动性
    5.3 美联储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利用与美国对外负债调整
        5.3.1 美元汇率与对外负债的贸易渠道调整
        5.3.2 美元汇率与对外负债的金融渠道调整
    5.4 小结
第6章 对外负债与美国金融霸权的可持续性
    6.1 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霸权维系中的作用:归纳与总结
        6.1.1 美国金融霸权概述
        6.1.2 各部门在对外负债维系金融霸权过程中的作用
    6.2 对外负债与美国金融霸权的可持续性
        6.2.1 美元的国际霸权货币地位与负债成本的可控性
        6.2.2 对国际资本的引导力度与债权国的可选择性
        6.2.3 对金融危机的裁处能力与负债风险的可转嫁
    6.3 美国对外负债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
        6.3.1 美国对外负债的发展趋势
        6.3.2 负债式金融霸权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发生重大事故下的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企业危机研究情况
        1.2.2 国内企业危机研究情况
第二章 上市公司危机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2.1 危机的内涵
        2.1.1 企业危机的定义
        2.1.2 上市公司危机的种类
    2.2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2.3 上市公司危机管理
        2.3.1 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的概念
        2.3.2 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的种类
        2.3.3 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的特点
        2.3.4 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的原则
第三章 上市公司重大事故的危机管理
    3.1 重大事故的特性
        3.1.1 意外性
        3.1.2 紧急性
        3.1.3 聚焦性
        3.1.4 易蔓延性
    3.2 重大事故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3.2.1 人员伤亡损失
        3.2.2 市场份额萎缩
        3.2.3 公司股价下跌
    3.3 上市公司重大事故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
        3.3.1 树立防范意识
        3.3.2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3.3.3 强化质量管理
    3.4 上市公司重大事故危机处理程序
        3.4.1 召回问题产品
        3.4.2 掌握信息主动权
        3.4.3 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3.4.4 制定产品替代方案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双汇集团应对“瘦肉精事件”为例
    4.1 案例回顾
        4.1.1 双汇集团介绍
        4.1.2 “瘦肉精”事件过程
    4.2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危机生命周期分析
    4.3 危机产生原因分析
        4.3.1 管理人员危机意识薄弱
        4.3.2 经营效率与经营结果不平衡
        4.3.3 组织机构陈旧
        4.3.4 企业外部因素
    4.4 危机应对措施
        4.4.1 及时应对危机
        4.4.2 强化内部控制
        4.4.3 加强危机公关
        4.4.4 巩固投资者关系
    4.5 事件全过程的相关数据分析
        4.5.1 双汇集团报表数据
        4.5.2 双汇集团股价数据
    4.6 其他企业应对不当的警示:以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为例
    4.7 双汇集团应对“瘦肉精”事件的启示
        4.7.1 树立危机意识
        4.7.2 完善管理制度
        4.7.3 维护诚信形象
        4.7.4 做好危机公关
第五章 结论
    5.1 增强必胜信心
    5.2 完善组织体制
    5.3 善于利用资源
        5.3.1 用好人力资源
        5.3.2 用好物资资源
        5.3.3 用好信息资源
    5.4 积极把握机遇
        5.4.1 政策调整机遇
        5.4.2 扩大合作机遇
        5.4.3 转型升级机遇
        5.4.4 结构重组机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美监管机构彻查IBM韩国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银行面临金融摩擦风险的前瞻性评估[J]. 黄志凌. 全球化, 2021(03)
  • [2]美国长臂管辖权探究[D]. 王宗栋. 南京财经大学, 2020(12)
  • [3]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危机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D]. 周芳检. 湘潭大学, 2018(04)
  • [4]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骁楚. 湘潭大学, 2018(02)
  • [5]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协同治理体系研究[D]. 蓝麒.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5)
  • [6]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财经新闻汉译实践报告[D]. 胡明冉. 天津大学, 2016(03)
  • [7]新媒体语境下国外个人信息失控与保护研究[D]. 吴晓平. 复旦大学, 2014(01)
  • [8]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究[D]. 赵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9]对外负债在美国金融霸权维系中的作用[D]. 付争. 吉林大学, 2013(08)
  • [10]发生重大事故下的上市公司危机管理研究[D]. 侯跃. 天津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美国监管机构审查 IBM 韩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