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种更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株型性状,纤维品质
品种更替论文文献综述
陈民志,杨延龙,王宇轩,田景山,徐守振[1](2019)在《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的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和2018年选择新疆近40年来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不同年代(1980s、1990s、2000s和2010s)大面积主栽品种(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45号)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节枝比、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果枝夹角、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共11个株型指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随品种更替,棉株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逐渐增加,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株高、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逐渐增加,上部果枝与主茎的夹角逐渐减小,果枝上举,具有高产株型特征;根据棉花机采对品种特性的要求,2010s品种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角度较符合机采棉对株型的要求;不同年代品种间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无明显差异。皮棉产量、总铃数和衣分均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其中1980s、1990s、2000s和2010s品种皮棉产量较当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高23%—53%、16%—20%、13%—14%和-2%—6%,膜下滴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2000s和2010s品种收获指数显着低于1990s品种。与1980s和1990s品种相比,2010s品种上部铃期短4—5 d,吐絮相对集中,对脱叶剂敏感,吐絮率均在95%以上,无显着差异,但生育期偏长;与审定时品种的生育期相比,1980s和1990s品种提前了3—7 d,2000s和2010s品种提前了0—3 d,这可能与膜下滴灌促早熟栽培技术应用有关。2000s和2010s品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一致性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纤维强度的改善是以牺牲纤维细度为代价,纤维品质协调性不佳。【结论】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经济性状改善,但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生育期偏长,收获指数偏低,棉纤维马克隆值偏大;随着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应用,选育和选用纤维品质优、适宜机采的品种是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王朋,张峰,孙杰,张志高,王俊仁[2](2019)在《水稻品种更替过程中“粒叶比”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粒叶比是衡量品种源库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拟定和改进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各年代有代表性的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粒叶比在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品种更新换代显着增加了品种抽穗期的叶面积、抽穗期有效和高效叶面积指数,且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因而粒叶比不断提高,源库关系更加协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王朋,张峰,周义东,王俊仁,张志高[3](2018)在《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钾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江苏省各年代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品种更替过程中水稻植株钾素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各主要生育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均表现为现代品种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早期品种,各类型品种钾素积累均主要集中在拔节期至抽穗期,早期品种在成熟期仍有大量的钾素残留在茎鞘中,而现代品种尤其是杂交稻,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转率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9期)
王朋,张峰,周义东,王俊仁,张志高[4](2018)在《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磷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磷吸收的影响。[方法]以江苏省各年代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研究植株磷吸收在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各主要生育期植株磷累积量均表现为现代品种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早期品种。各类型品种磷累积均主要集中在拔节期—抽穗期,且磷吸收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早期品种在成熟期仍有大量的磷残留在茎鞘中;而现代品种,尤其是杂交稻的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转率相对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高产、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瑾,李玉荣,程增书,陈四龙,宋亚辉[5](2017)在《中国花生品种更替引发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了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花生品种更替所引发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变化,以期为花生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54对SSR引物对68个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进行检测。【结果】共获得173个位点,检测到872个等位变异,平均为5.04个等位变异/位点,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14~0.881,平均0.477。20条染色体中,b07遗传多样性最高,染色体a04最低。品种更替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品种更替对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影响最为显着,与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品种相比,表现为等位基因遗传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加、品种间遗传距离略有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后,SSR位点的等位基因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品种间遗传距离均无明显变化。检测到5个等位变异数随年代增加减少的SSR位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类群分布与系谱及地理来源相关,与品种更替年代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花生品种更替过程中,主栽品种等位基因丰富度增加,而等位基因分布均匀度尚未产生显着性改变。(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马达灵,谢瑞芝,翟立超,明博,李少昆[6](2017)在《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群体整齐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950~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11个品种,设置4个种植密度,测定株高、穗位高、果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指标的整齐度。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的整齐度明显提高,株高整齐度的提升最为突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的群体整齐度下降,现代品种对增密响应更加明显;同等密度条件下,现代品种的群体整齐度均高于早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性状的整齐度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与品种的群体整齐度同步,株高、穗位高整齐度是最为直观的评价指标,通过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提高群体的整齐度是进一步提升产量的技术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高德学,孙会杰,那艳斌,杨光[7](2017)在《辽宁芝麻品种的更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芝麻作为特色油料作物,在辽宁有悠久的种植历史,1983年以来辽宁省共备案(鉴定)了21个芝麻新品种。文中介绍了相关品种在辽宁省芝麻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情况,针对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今后新品种选育应向适合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重点是选育抗病新品种。(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杨延龙[8](2017)在《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冠层结构及光合物质生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用新疆近30年不同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大面积种植的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通过测定不同年代品种冠层开度、叶倾角、冠层光分布等指标,揭示棉花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冠层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群体光合速率、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规律;结合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的需求,分析了不同年代品种主要株型性状、经济性状及适宜机采特性的演变趋势,研究结果为新疆机采棉新品种选育及棉花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1.棉花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生育进程及主要株型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棉花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衣分的提高对产量的贡献较大,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均有上升的趋势。不同年代品种生育期相差较大,2年试验变幅在1-10天,生育期的差异主要由吐絮期的变化所造成。从株型特征分析,棉花株高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总体表现为目前种植的品种植株相对较高;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株型变化的总体趋势由紧凑型向较紧凑型过度。2.棉花品种更替过程中冠层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随棉花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2010年代的品种在盛铃期至吐絮期,冠层开度指标相对较适宜,光吸收率高于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品种,且生育后期冠层开度、冠层光吸收率均能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年代品种叶倾角变化趋势相差不大,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叶倾角大小与叶面积的大小呈负相关。2010年代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从冠层结构变化分析,随着棉花品种更替,目前推广品种生育中后期具有合理的冠层结构,光吸收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光合物质生产量相对较高是品种冠层结构和光合物质生产的重要特征。3.棉花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随棉花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2010年代品种在盛铃期和吐絮期群体光合速率明显高于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品种,而不同年代品种群体呼吸速率相差不大。2010年代品种的单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生育后期均显着高于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品种,且叶面积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有效延缓了后期植株上部叶片的衰老。因此,随着棉花生产发展,品种更替过程中生育中后期高的群体光合速率,生育后期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单叶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能确保光合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光合物质生产量相对较高是其高产的生理基础。4.棉花品种更替过程中品质指标及适宜机采特性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随品种更替,株高和始节高度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逐渐向适宜机采的株型方向发展。随品种更替,纤维长度虽有增大的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长度较为集中,缺乏31 mm以上及25-27 mm长度的品种,比强度明显改善,马克隆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1990年代品种马克隆值最佳,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偏低;2000年代品种马克隆值较好,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也相对较低;2010年代品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因此,随着棉花生产发展,选育适宜机采的高产优质品种是促进新疆棉花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杨延龙,肖飞,徐守振,王宇轩,左文庆[9](2017)在《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冠层结构特征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新疆近30年不同年代(1990s、2000s、2010s)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大面积主栽品种,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测定其冠层开度、叶倾角、冠层光分布等指标,明确品种更替及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冠层结构的变化特征,为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棉花品种更替及产量提高过程中,不同年代品种生育期相差不大,2010s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盛铃期至吐絮期,2010s的主栽品种冠层开度相对较适宜,光吸收率比1990s和2000s的品种平均高1.06%和5.95%,且生育后期冠层开度、冠层光吸收率均能维持较高水平。2010s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比1990s和2000s的品种平均高11.51%和15.59%,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随品种更替叶倾角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叶倾角与叶片面积呈负相关。因此,随着棉花品种更替,目前推广品种生育中后期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开度,光吸收率维持在90%左右,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是其冠层结构和光合物质生产的重要特征。(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陈宗奎,田龙海,索晓霞,田景山,罗宏海[10](2017)在《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更替中棉铃发育特性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不同年代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棉铃发育特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方法】以1980~2010年推广面积较大的10个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为材料,测定棉铃发育过程中长度、直径、体积、单铃重、产量及纤维品质。【结果】随品种更替,棉铃铃长、铃直径、铃体积和单铃重分别下降2.79%~16.92%,2.27%~13.28%,10.15%~35.9%和11.5%~18.9%;单株铃数和产量分别增加了4.0%~45.29%和8.75%~28.04%。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分别提高了7.6%和11.6%,2000~2010年代没有明显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铃长、铃直径和铃体积与单株结铃数、产量、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成极显着负相关,与单铃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成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增加棉铃长度和直径有利于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结论】棉花品种演替过程中产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单株铃数的增加,铃龄0~21 d铃长和铃直径与产量和品质形成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品种更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粒叶比是衡量品种源库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拟定和改进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各年代有代表性的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粒叶比在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品种更新换代显着增加了品种抽穗期的叶面积、抽穗期有效和高效叶面积指数,且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因而粒叶比不断提高,源库关系更加协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种更替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民志,杨延龙,王宇轩,田景山,徐守振.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的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王朋,张峰,孙杰,张志高,王俊仁.水稻品种更替过程中“粒叶比”变化规律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
[3].王朋,张峰,周义东,王俊仁,张志高.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钾素吸收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8
[4].王朋,张峰,周义东,王俊仁,张志高.品种更替对中熟粳稻磷吸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5].王瑾,李玉荣,程增书,陈四龙,宋亚辉.中国花生品种更替引发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
[6].马达灵,谢瑞芝,翟立超,明博,李少昆.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群体整齐度的变化[J].玉米科学.2017
[7].高德学,孙会杰,那艳斌,杨光.辽宁芝麻品种的更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解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7
[8].杨延龙.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过程中冠层结构及光合物质生产变化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9].杨延龙,肖飞,徐守振,王宇轩,左文庆.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冠层结构特征的演变[J].作物学报.2017
[10].陈宗奎,田龙海,索晓霞,田景山,罗宏海.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更替中棉铃发育特性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新疆农业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