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驱动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探究

职业化驱动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探究

苏文明张玲吴薇莉奉姣

[摘要]角色定位是职业发展的保障,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环境下,辅导员胜任力的结构有其独特性的一面。以大学生服务成长导师这一角色为前提,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及因素分析等方法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胜任力结构,包括服务及管理技能、服务及管理素质、自我成长等三类别,包含有创新能力、计划组织、沟通协调、问题解决、服务意识、职业忠诚、主动性、专业素养、持续学习、心理调适等十个因子。

[关键词]胜任力职业化高校辅导员

一、问题提出

(一)辅导员角色地位的双重性

教育部16号文件虽从宏观上界定了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职能,凸显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重要性,但从角色定位与职能定位两个角度看,双重身份往往又出现矛盾,从而导致辅导员总是依附于某一种社会职业身份,必然导致辅导员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其队伍稳定性及工作延续性更无从谈起。

由此,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身份的如何科学界定等俨然成为辅导员职业化的根本问题,在这基础下再来探讨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于南等人[1]呼吁要从制度层面尽快明确辅导员独立的职业身份、特定的角色和特殊职能,以解决辅导员职业的合法性及独立性问题。本文认为,针对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现阶段辅导员工作职能上应注重“隐性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服务之中,基于此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成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辅导员角色定位应凸显“成才服务导师”。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标准缺失

在明确辅导员独立地位及合法身份前提下,要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人—岗”的深层次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规范化的高校辅导员准入标准制度没有健全,从微观角度看,辅导员职业发展决策模型标准(胜任力)缺失,人力资源评价手段落后,制约了辅导员政策制度的有效实施。

提升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是实现辅导员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需要。受多种因素影响,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生活幸福感不强,对未来感到迷茫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对于辅导员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而辅导员胜任力的提升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角色定位是职业发展的保障;而只有职业化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澄清辅导员的角色,但以往学者在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上,往往在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上存在着偏差[2][3][4][5],未能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这个大环境、“人生导师”型这个角色出发来进行探讨,生态效应明显不足。

因此,以动态适应大学生成才成长服务诉求为目标,以服务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这个大环境、“人生导师”型这个角色出发来进行探讨探讨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在高校辅导员中的表现形式,以期能为辅导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关的决策支持,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

本研究在四川5所高校进行,共有205名辅导员接受调查。其中,男102人,女103人;专职133人,兼职71人,遗漏1人;本科115人,研究生79人,专科8人,博士1人,遗漏2人;样本来自部属院校17人,省属院校105人,高职院校83人;工作时间0~6月的有31人,6~11月的有17人,1~2年的有74人,3~5年的有52人,5年以上的有31人。

(二)研究工具

首先,以“职业化驱动的人生导师型角色下辅导员的能力素质需求”为主题,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及文献总结,初步构思了3类别胜任力,分别为服务及管理素质、服务及管理技能、自我成长,其中服务及管理素质类别包括服务意识、专业素养、职业忠诚、主动性;服务及管理技能类别包括问题解决、创新实践、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自我成长类别包括持续学习、心理调适。基于此,编制了辅导员胜任力量表,并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记分,以职业化驱动的人生导师型角色下相关行为表现的重要性程度为评判量尺(5=非常重要,1=极不重要),其中服务及管理技能分量表35条,服务及管理素质分量表32条,自我成长分量表19条。

(三)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6.0和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7.0来进行,把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n=142)用于探索性因素的研究,另一部分(n=205)用于验证性因素的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分析前,首先对三个量表分别进行了KMO及球形Bartlett检验,显示除了服务及管理技能量表的KMO值为.888外,其他两个分量表的KMO值均大于.90,同时Bartlett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三个量表都适合因子分析。因此,我们主要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根据理论构思直接指定所要提取的因子个数进行因子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删除了服务及管理技能量表中两个因子负荷度差不多的项目,其余各分量表总α系数介于.930~.943间,各胜任力因子的α系数介于.772~.878间,说明这些问项的之间的一致性效度较好,其构成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各个分量表的累计解释率介于45.70%~51.51%间,且各个分量表均能按原构思提取各自胜任力因子,说明构思效度也较为理想。此外,各个因子的均分介于4.05~4.27之间,其中服务意识最高(4.27),其他排在前五的因子依次为沟通协调(4.25)、主动性(4.21)、心理调适(4.19)、持续学习(4.15)。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给出χ2,df,RMSEA,NNFI(非正规拟合指标)和CFI(比较拟合指标)五个拟合指数,来判断模型的优劣情况。一般认为,χ2/df在2.0到5.0之间时,模型是可以接受的;RMSEA在.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为.90以上(越大越好),则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本研究的拟合判断中,我们主要以此为标准。

辅导员胜任力是与任务情景相联系的综合才能,应该也可以一个综合的胜任力来体现,为此我们进行验证,其各项拟合指标为χ2为6941.80,df为3820,RMSEA=.065,NNFI(TLI)=.952,CFI=.954,显示各项拟合指标均良好。

四、结果与讨论

(一)职业化驱动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

本文以职业化为背景,以大学生服务成长导师这一角色为前提,在行为事件访谈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构思我们编制了胜任力量表,在多次修订调整后,我们对胜任力模型的结构进行了验证。

(二)与其他角色定位的胜任力结构比较

以往研究大都是以现有辅导员角色定位出发来思考构建胜任力结构,如彭庆红[6]则归结为三类“一是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二是专业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三是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杨继平等[4]的研究认为辅导员的胜任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关爱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能力、反省认知能力、理解和尊重学生、原则性和参与能力等16项内容。

本文研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已经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拓展,其工作专业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演进,人生导师型角色定位将成为职业化发展趋势,辅导员的服务及管理素质、能力及自我成长需求将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凸显。通过描述统计中均值得分可以清晰看到,职业化环境下,辅导员的服务意识最为重要,其次是沟通协调、主动性、心理调适和持续学习,这与当前人生导师型这一角色是互相吻合的,有力回应了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和使命,也契合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大学生成长诉求,刘世勇等[7]的研究也认为服务特征也是高校胜任力模型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这是本研究与前人构建的胜任力模型的最大区别。通过胜任力模型可为职位系列阶梯设计及素质提升提供依据,有利于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促进工作延续性及保持队伍稳定性,也为辅导员由“全能型”向“专业化”转变提供思路。

注:

[1]于南,单德伟.专业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依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6).

[2]陈岩松.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3]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陈月璇,王菊娥.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价值工程,2011(3).

[6]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7]刘世勇,陈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1(3).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

邮编:610039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受西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专项科研基金等资助。

标签:;  ;  ;  

职业化驱动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