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机械作动器在船舶减振上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轮机工程
作者: 韩广才
导师: 王芝秋
关键词: 船舶振动,作动器,同步控制,滑模控制,优化模糊控制,薄板弹性振动
文献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减振作动器,该作动器可实现激振力幅值与激振频率的在线实时调节,可用于船舶上层结构及甲板类结构的总体或局部减振。该作动器的研制为国内首创,实验结果表明该作动器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可以大范围实现结构减振控制。本文所作的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在国内首次研制了一种用来消除船舶垂直振动的机械式作动器,提出了一种新型偏心距调整机构,这一机构解决了偏心轴旋转与偏心质量块在轴上相对直线平动的问题。作动器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结构实现两个反向同步旋转偏心质量块在旋转时所产生单一方向上的激振力来抵消由于发动机不平衡矩所引起船舶结构垂直方向上某一频率振动,使这两种力各自产生的振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相位差180°,从而得以相互抵消而消除了振动。2.本文研制的新型船舶用作动器能够实现激振力及激振频率的在线调节。根据本文所研制的作动器的工作特点,在转速的随动跟踪控制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变结构滑模控制算法,该算法解决了偏心距在线调整时参数摄动的问题,针对本文所研制作动器的控制具有创新性。3.本文在作动器与激振器相角差控制方面首次提出了优化模糊控制算法,与传统模糊控制算法比较,模糊控制规则可根据实际测试结果进行确定,然后由程序进行分段线性优化,提高了相位角差调整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船舶上层结构及甲板类结构多为复杂结构,动力学模型不易准确建立,对于这种结构振动控制问题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模糊控制是合理有效的。4.本文首次提出考虑板面上有集中质量和分布质量的模拟船甲板作为各向异性薄板振动问题的研究方法,从理论方面详细论述了有集中质量和无集中质量薄板的振动特性,并首次给出了振动问题求解的差分公式,在船舶上层结构或甲板类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问题研究中该研究方法为首创。这一研究对于振动主动控制在作动器位置布置及测点位置布置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研制的作动器实现了激振力及激振频率在线调节,变结构滑模控制技术及相位差优化模糊自动识别技术提高了随动跟踪及相角控制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效果稳定,相角控制精度在正负八度内。同时本文提出了带有集中质量及非均布质量薄板振动在主动控制领域内研究方法,其理论推导结果将有助于船舶壳体薄板类振动主动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控制精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振动控制技术综述
1.2.1 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1.2.2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概述
1.2.3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3 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主动减振技术
1.4 船舶电动消振机技术研究概况
1.4.1 国外船舶用电动消振机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1.4.2 国内船舶用电动消振机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1.4.3 国内外电动消振装置的技术性能与水平
1.4.4 电动消振装置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方法
第2章 作动器机构设计与机电模型
2.1 作动器机构总体设计
2.2 作动器机构部件设计
2.2.1 同步带轮的设计
2.2.2 同步齿轮的设计与校核
2.2.3 轴承的选用与校核
2.2.4 箱体的设计
2.3 作动器用控制卡性能及配件
2.4 机电控制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速随动跟踪变结构滑模控制
3.1 变结构控制方法
3.2 变结构控制系统
3.3 驱动器-电动机环节
3.4 转速测量及控制系统
3.5 速度控制器设计
3.6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位差优化模糊控制
4.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4.1.1 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
4.1.2 模糊关系、表示方法及运算
4.1.3 模糊逻辑与模糊命题
4.1.4 模糊语言与模糊语言变量
4.1.5 模糊条件语句
4.1.6 模糊推理
4.2 模糊控制系统结构
4.3 相位差模糊控制设计
4.4 相位差优化模糊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船甲板壳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5.1 船体壳结构振动及振源
5.2 弹性曲面的微分方程
5.3 薄板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及边界条件
5.4 简支边矩形薄板的纳维叶解法
5.5 薄板的自由振动
5.6 薄板的受迫振动
5.7 正交各向异性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
5.8 正交各向异性板的振动问题
5.9 用差分法解正交各向异性板的振动问题
5.10 模拟实验甲板台架的有限元分析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实验分析
6.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模拟实验台架
6.2 实验台架固有频率测试
6.3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6.3.1 作动器及原动器单独工作时振动响应实验
6.3.2 作动器及原动器同时工作主动控制实验
6.3.3 作动器偏心距调整实验
6.4 试验总结
6.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工作总结
二、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7-08-21
参考文献
- [1].基于机械作动器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 王滨庆.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 [2].船用柴油发电机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 朱明刚.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新型主动隔振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曹青松.华中科技大学2007
- [2].带有动力吸振器浮筏隔振系统的减振特性研究[D]. 张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3].浮筏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 李嘉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4].超磁致伸缩作动器优化及主动隔振控制研究[D]. 张旭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 [5].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 陈玉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 [6].船舶轴系振动研究[D]. 周春良.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 [7].船舶结构疲劳强度评估方法研究[D]. 冯国庆.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 [8].动力吸振器控制算法研究及在舰船设备减振中的应用[D]. 杜冬.上海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