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82年至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由657万上升至2.11亿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徙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为城市化、现代化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重新构建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对于一个刚步入城市的农民工,他的对外沟通主要是通过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来实现的,而这种“关系网络”又贯穿于农民工的再流动、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本文在分析了农民工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仅仅维持在传统的社会支持这一层面,而现代性的社会支持严重缺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分别从家庭支持网络、朋际支持网络以及制度性支持网络三方面深入分析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失衡现状以及影响,最后针对农民工目前传统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限性提出一些观点与讨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 问题的提出1.1.2 研究目标与意义1.2 文献回顾1.2.1 国外相关研究1.2.2 国内相关研究1.3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1.3.1 相关概念界定1.3.2 理论视角1.3.3 研究框架1.4 研究方法1.4.1 样本的选择及其代表性1.4.2 调查方法1.4.3 样本基本特征第2章 安仁县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征2.1 安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2.1.1 劳动力构成情况2.1.2 劳务输出与培训就业现状2.1.3 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明显2.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2.2 两种取向的农民工群体2.2.1 "移民性"农民工2.2.2 "兼业性"农民工2.3 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特征2.3.1 性别与年龄结构2.3.2 收入与消费2.3.3 社会流动2.3.4 社会交往与社会支持的困惑第3章 家庭支持网络3.1 家庭支持网络的现状描述3.1.1 亲缘关系占主导作用3.1.2 家庭支持单薄质量不高3.2 家庭支持网络的特点3.2.1 精神动力的源泉3.2.2 大力的经济与物质支持3.2.3 "水火不容"的乡土意识3.3 家庭支持网络产生的影响3.3.1 留守家庭是一本难念的经3.3.2 乡土性农村社会支持网络的失灵第4章 朋际支持网络4.1 朋际支持网络的现状描述4.1.1 原有朋际关系的淡化4.1.2 新朋友圈子的建立4.2 朋际支持网络的特点4.2.1 进城求职的主要渠道4.2.2 "四海之内皆兄弟"4.2.3 不断交替的朋际关系4.3 朋际支持网络产生的影响4.3.1 朋际关系的强弱是寻找工作的决定性因素4.3.2 亲友同质性过高,效用递减4.3.3 朋际关系支持是一把双刃剑第5章 制度性支持网络5.1 制度性支持网络的现状描述5.1.1 非正式组织资源的匮乏5.1.2 制度性支持的缺陷与不足5.1.3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与维权渠道5.2 制度性支持网络的特点5.2.1 社会政策:穷人的经济学抑或全员社会福利5.2.2 社会组织:搭建城乡沟通的桥梁5.3 制度性支持网络产生的影响5.3.1 社会排斥和社会权益侵害5.3.2 现代城市制度性支持网络的低效5.3.3 社会保障的缺失和等待5.3.4 非法维权的“自救式”犯罪第6章 总结与讨论6.1 总结6.1.1 农民工群体目前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问题6.1.2 构建现代性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6.2 讨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卷内备考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民工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社会支持网络论文;
传统与现代:失衡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研究 ——基于湖南省安仁县的一项实证调查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