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4、EGFR及nm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CD44、EGFR及nm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尹在实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CD44、EGFR、nm23在患者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在胃癌侵袭和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消化内科患者,其中75例胃癌患者,25例正常健康人并分为胃癌组和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和正常胃粘膜组中CD44、EGFR、nm23表达情况变化,并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CD44在胃癌组和正常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33%(28/75)和0%(0/2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GFR在胃癌组和正常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33%(37/75)和16.00%(4/2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3、nm23在胃癌组和正常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33%(34/75)和84.00%(21/2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胃癌组织中CD44、EGFR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nm23表达低于正常胃粘膜组织。2、胃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与CD44、EGFR表达情况呈正相关;与nm23表达情况呈负相关。3、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CD44、EGFR的表达起促进作用;nm23表达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胃癌;CD44;EGFR;nm23;免疫组织化学;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80-02

长期以来,癌症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以解决的难题,众多疾病中其死亡率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约有700万人被其夺走生命,仅仅我国就占80万人口。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即使采用了各种检查手段,以及不断改进外科手术技巧和化疗方案,胃癌的五年存活率仍然只有20%~30%。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很高,2012年统计学资料表明,胃癌死亡率低于肺癌、肝癌。近年来,胃癌死亡率又呈总体上升倾向,并且患者有年轻化趋势[2]。

CD44(Clusterofdifferentiation4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位于各种细胞膜表面,CD44蛋白其本质是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具有多种功能及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增生、迁移、侵袭及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等诸多过程。其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促进整合素介导的肿瘤细胞的过度生长及转移,常常在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等处于高表达状态。Takaishis等人首次证实了CD44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隶属于ErbB家族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定位于细胞膜表面,广泛的分布于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胶质细胞等,其参与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趋化、衰老等。一旦其被激活或者异常表达的时候,就会促进肿瘤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同时能够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目前在很多报道中已经体现EGFR蛋白在各种消化道肿瘤中的发生和发展及瘤细胞转移过程都有作用,尤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的差异性十分显著。

nm23(NonmetastaticProtein23)基因由Steeg等人在1988年首次发现,为第一个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基因,在小鼠肿瘤实验研究中,nm23的基因表达有明显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潜能,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nm23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趋化、转移及肿瘤的发病机理有密切关系,其曾经被认为是显著的肿瘤转移抑制因子。nm23能够影响细胞内磷酸核苷的合成,通过调节微管聚合状态和信号传导通路实现调节细胞代谢过程。其在肿瘤细胞增殖、分化、趋化及转移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已经检测到该基因的缺失或者基因突变,并与胃癌发生后治疗的生存率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表明nm2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发病及癌细胞的转移行为和治疗预后相关。本实验通过PV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内CD44、EGFR、nm23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同时统计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索三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胃癌组收集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并治疗同时做胃镜检查取材的胃癌组织75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龄26~76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病人病检标本通过病理科室鉴定,并确诊为胃癌,按照肿瘤部位分为胃窦21例,胃体34例,贲门20例;按照Lauren分型,肠型36例,弥漫型39例;按照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有淋巴结转移者5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0例;按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UnionforInternationalCancerControl)公布的TNM分期,其中I期11例,Ⅱ期11例,Ⅲ期30例,IV期23例,上述病例都为第一次确诊并且没有经过任何手术和药物治疗,同时备案了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

1.1.2正常组采集同一时间段内,前来我院做胃镜检测,并做胃粘膜组织取材的病人,经病理科室确诊为正常胃粘膜的胃部组织,共计25例。

1.2方法

胃癌组和正常组所有病例标本取下后均用10%甲醛固定并石蜡包埋制作成厚度为4微米的切片。

2.结果

CD44、EGFR、nm23三种因子在胃癌组织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比较。

本实验采用spearman检验方法,分析和比较CD44、EGFR、nm23三种因子在胃癌组织表达的相关性;CD44和EGFR在胃癌组织表达情况相比较可得两者呈正相关性(r=0.515,P=0.000)差异有显著性;CD44和nm23在胃癌组织表达情况相比较可得两者呈负相关性(r=-0.592,P=0.000)差异有显著性;EGFR和nm23在胃癌组织表达情况相比较可得两者呈负相关性(r=-0.577,P=0.000)差异有显著性。

3.结论

3.1胃癌组织中CD44、EGFR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nm23表达低于正常胃粘膜组织。

3.2胃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与CD44、EGFR表达情况呈正相关;与nm23表达情况呈负相关。

3.3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CD44、EGFR的表达起促进作用;nm23表达起抑制作用。CD44、EGFR、nm23与胃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可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前两者可能对肿瘤的侵袭、转移起促进作用,后者则可能对肿瘤的侵袭、转移起抑制作用;如果在临床上,怀疑病人胃部有癌变倾向时,三者可以作为联合检测的生物学指标,很可能有助于对胃癌早期发现及发现后治疗和评估转移程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邹文斌,李兆申.中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4):408-415.

[2]徐学新,张炜.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6):574-576.

标签:;  ;  ;  

CD44、EGFR及nm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