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利用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以福建省和江西省90个村的900户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林改过程中社会所关心的:各基层单位的产权制度安排如何形成?林改过程中,村集体组织是否应该收取林地使用费?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生产投入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文首先利用土地供给需求理论分析了福建、江西省的90个村产权制度安排形成的影响因素。计量回归的结果表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林地经营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该村的产权制度安排。替代收入高的地区农户对林地的需求较低,市场完善的地区农户进行林业生产的热情较高。在劳动力比例较高的村庄,对资源的渴求程度会体现在农户经营林地比例的增加。通过研究还发现在社会资本、村干部质量较高的地区易于形成社区共管的林业经营模式。此外,研究结果证实了收取林地使用费有助于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从而推进林改的进度和深度。文章研究的第二部分运用Faustmann最优轮伐期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林地使用费收取模式对于林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以保护资源作为收取林地使用费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收取林地使用费实际上是对经营主体收益权的侵害。因此,从经营主体的角度分析不应收取林地使用费。同时,在所有的林地使用费收费模式中以采伐收入分成的收费模式最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权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构建产权明晰的林业经营体系,最终实现解放林业生产力,推动社会投资林业的目的。因此,评价林业产权改革的绩效就必须从农户林业生产投入情况入手,尤其是对用材林的投入。在文中把农户的林业生产投资行为拆分为两个决策步骤:第一、决定是否投资林业;第二、愿意投资的农户,还需要进一步决定投资的规模。文中分别对影响农户两个生产决策步骤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产权因素中的稳定性、交易权以及抵押权对于林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户对长期经营林地的信心有助于农户采取持续性的生产方式经营林业;交易权虽然理论上能够促进林业生产投资,但在实证模型中还没有得到显现;拥有抵押权后,农户会扩大林地投资的规模。最后,文章对现阶段林权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林权制度改革在促进林业生产力的解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只有与各项配套改革同时全面开展,及时为林农加快林业生产和经营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法律保障、产品流通和投融资等社会化服务,才能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和改革成果的巩固,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整体效应。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介绍1.1.2 研究的外部条件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2.1 南方集体林区重要性分析1.2.2 林业产权研究的重要意义1.2.3 南方集体林区产权研究的必要性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3.1 研究方法1.3.2 创新点1.4 样本选取及资料来源1.4.1 样本选取1.4.2 资料来源2 研究理论基础2.1 制度、制度变迁2.1.1 制度的内涵2.1.2 制度的功能2.1.3 制度变迁2.2 产权理论2.2.1 产权的内涵2.2.2 产权的基本属性2.2.3 产权的类型2.2.4 产权的功能2.3 产权制度2.4 林权制度3 文献综述3.1 关于制度、产权制度的理论研究3.1.1 国外研究综述3.1.2 国内研究综述3.2 关于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3.2.1 国外研究综述3.2.2 国内研究综述3.3 关于集体林权制度的研究3.3.1 集体林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3.3.2 集体林权制度对林业生产的影响3.3.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讨3.4 关于南方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3.4.1 有关林业"三定"的研究3.4.2 有关林业股份合作制的研究3.4.3 有关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4 我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历史回顾4.1 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4.1.1 "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建立阶段:1949—1953年4.1.2 土地合作化阶段:1953—1957年4.1.3 土地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4.1.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2008年4.2 新中国成立后集体林权产权改革4.2.1 土改时期分林到户阶段(1950—1953年)4.2.2 农业合作化期间的山林入社阶段(1953—1957年)4.2.3 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三级所有、生产队统一经营阶段(1958—1981年)4.2.4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改革阶段(1981—2002年)4.3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4.3.1 改革初始林权状况4.3.1.1 林地集体所有权4.3.1.2 林地个人使用权4.3.1.3 样本研究地区林改前产权状况4.3.2 林改动因分析4.3.3 林改范围4.3.4 林改形式5 产权制度安排影响因素分析5.1 研究背景5.2 土地产权制度形成研究回顾5.3 产权制度安排情况介绍5.3.1 经营模式分类5.3.2 产权制度安排变化情况介绍5.3.2.1 两省林改前后产权制度安排变化情况5.3.2.2 各村产权制度安排变化情况5.4 理论基础及方程的推导5.4.1 理论基础:产权的供给—需求理论5.4.2 方程推导5.4.2.1 各类经营模式林地变化模型简化式推导5.4.2.2 产权安排似乎无关回归方程组5.4.2.3 实证模型5.5 实证分析5.5.1 变量描述及假说5.5.1.1 变量描述5.5.2 计量模型结果及分析5.5.2.1 计量结果5.5.2.2 假说5.5.2.3 计量结果分析5.5.3 回归稳健性论证5.5.3.1 方程可识别性论证5.5.3.2 残差相关性检验5.5.3.3 残差分布检验5.6 小结6 林地收费模式比较分析6.1 研究背景6.2 研究方法6.3 理论模型6.4 实证分析6.4.1 各生产因素对林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分析6.4.2 分析结果的运用6.4.2.1 林地收费模式分析6.4.2.2 林业费影响分析6.4.2.3 社会利率影响分析6.5 结论7 产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7.1 研究背景7.1.1 关于土地产权对生产投入影响的讨论7.1.2 研究的外部条件7.2 土地产权对生产投入影响研究回顾7.3 产权影响生产投入的定性分析7.3.1 稳定性7.3.2 交易权7.3.3 抵押权7.4 产权影响生产投入的经济学分析7.4.1 产权与投入的数学表达7.4.2 三大产权因子对生产投入的影响7.4.2.1 产权稳定性对投入的影响7.4.2.2 交易权对投入的影响7.4.2.3 土地抵押权对生产投入的影响7.5 实证分析7.5.1 基本资料描述7.5.1.1 林地资源及经营情况介绍7.5.1.2 农产拥有产权情况介绍7.5.2 农产林地投资行为统计分析7.5.2.1 林业生产投入的界定7.5.2.2 林种、经营模式对林地投入的影响7.5.2.3 各项产权因子对林地投入的影响7.5.3 产权影响林地投资行为的计量分析7.5.3.1 农产林业生产投资行为的界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7.5.3.2 假说7.5.3.3 实证模型7.5.3.4 计量估计方法7.5.3.5 计量估计结果7.5.3.6 模型稳健性检验7.6 结论及建议8 基本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8.1 基本结论8.2 下一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个人简介导师简介论文成果清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林权制度改革论文; 产权制度安排论文; 绩效论文; 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