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联疗法治疗腕管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万军,郭鑫[1](2021)在《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损伤之一,可造成相应的感觉减退、运动功能降低等功能或器质性改变。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支持与论证,对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以及臀上皮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等下肢周围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改善感觉与运功功能的治疗作用,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主要从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对推拿的起效机制进行形态学与细胞生物学的阐释,具体起效的分子机制与相关通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文章就近年来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究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今后可进一步通过外周至中枢的一系列通路的探究,逐步揭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
仲超[2](2020)在《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疗效,评价项痹康对该病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将选取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项痹康口服,对照1组给予颈痛颗粒,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塞来昔布,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观测三组患者的VAS评分、症状与体征评分、SF-36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评定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2周VAS评分低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与体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症状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改善效果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生活质量提高幅度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SF-36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2组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73.33%。(5)三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对照2组治疗后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1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痛颗粒组相比,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加显着,能够明显减缓患者疼痛、改善其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项痹康能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液微循环及血液粘稠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痛等症状的缓解有重要作用;对比颈痛颗粒联合塞来昔布组,项痹康疗效与之相当,且项痹康组可避免颈痛颗粒联合塞来昔布合并用药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付怡[3](2019)在《益气活血汤治疗腕管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手指的Weber两点辨别觉(m2-PD)检查、丁尼尔征、屈腕试验、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等变化情况,评价益气活血汤治疗腕管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腕管综合征气虚血瘀证患者,共65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维生素B1片、甲钴胺片),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益气活血汤(每日1剂,煎至200 m L,2次早晚服)治疗。14天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28天患者的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手指的Weber两点辨别觉(m2-PD)检查、丁尼尔征、屈腕试验、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变化等情况。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65例病例,2例脱落,最终纳入疗效统计的为63例病例。2.两组在性别、病程、患腕、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在治疗28天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32例患者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31例患者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0%,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Phalen征和Tinels征阳性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halen征和Tinels征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全身性症状量化积分,治疗28天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益气活血汤配合甲钻胺、维生素B1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与单用甲钴胺、维生素B氏相比,在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手腕部体征、中医症候方面疗效更佳,临床可以推荐应用于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2。益气活血汤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手腕部症状的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全身性症状,且未见明确不良反应,体现了中医药治疗CTS的整体优势。
周俏吟[4](2019)在《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腕管综合征一直是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临床一般使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经典针刀术式进行治疗,由于针刀是闭合性手术,在非直视下操作仍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但缺少对其具体的安全性评估。近年来,超声可视化技术发展迅速,临床上已有医生将超声和针刀相结合治疗腕管综合征,但目前仍缺少一种方便超声引导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固定术式。目的:探讨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式的安全性和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新术式的安全性及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60~95岁,平均(82.54±6.94)岁,共52侧(其中有2侧无法实验),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5月。实验1:在人体标本上模拟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式进针,桡侧近端和远端的两个进针点分别为进针点1和进针点3,尺侧近端和远端的两个进针点分别为进针点2和进针点4。测量四个进针点1、2、3、4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1、C-L2、C-L3、C-L4),进针点1、3离桡动脉掌浅支的最短横向距离(C-L13和C-L14),进针点2、4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C-L5和C-L6)、离尺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7和C-L8)、离尺动脉掌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9和C-L10)、离尺神经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11和C-L12);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计算神经血管损伤率。实验2:在人体标本上模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术式的操作,远端进针点为进针点1,近端进针点为进针点2。安全性测量:测量进针点1、2及其针刀切割痕迹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1和U-L2、U-11和U-12)、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3和U-L4、U-13和U-14),进针点1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L5),进针点2的针尖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15)。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准确性测量:测量针刀进针点1和进针点2的总推割痕迹的长度(L),并将L分为四个区间计算例数和百分比,第一个区间La是总松解长度L小于腕横韧带的宽度W的一半(La<W/2);第二个区间Lb是总松解长度L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的一半且小于腕横韧带宽度W减去4mm的数值(W/2≤Lb<(W-4));第三个区间Lc是总松解长度L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减去4mm的数值且小于腕横韧带的宽度W((W-4)≤Lc<W);第四个区间Ld就是总松解长度L等于腕横韧带宽度W(L=W)。解剖学测量:测量腕横韧带的宽度(W);腕横韧带的远端边界的厚度(U-T1)和近端边界的厚度(U-T2);正中神经的尺侧缘到尺动脉的桡侧缘之间的最短横向距离(U-L6)。并测量超声图像上术式在进针点1和进针点2进针时针刀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U-D1、U-D2),以及进针点1和进针点2距离近端腕横纹之间的距离(U-L7、U-L8)。以及测量进针点1和进针点2针刀针尖抵达腕横韧带的垂直深度(U-H1、U-H2)、针身进入的长度(U-L9、U-L1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并对比两种术式对神经血管的损伤率。结果:实验1:针刀进针点1、2、3、4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分别是C-L1为4.48±1.92mm(1.98~11.06mm),C-L2 为 12.47±2.81mm(8.01~20.55mm),C-L3 为4.41±1.88mm(2.08~11.12mm),C-L4为12.08±2.73mm(7.58~19.65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1、3离桡动脉掌浅支的最短横向距离C-L13和C-L14分别为5.42±2.08mm(1.91~11.60mm)和2.43±1.38mm(0~6.46mm),进针点3处发现2例桡动脉掌浅支损伤。进针点2、4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C-L5和C-L6分别为2.37±1.15mm(0.76~6.12mm)和4.07±2.32mm(0.46~9.17mm),未发现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2、4离尺动脉掌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9和C-L10分别为9.08±3.67mm(0~17.50mm)和4.01±3.00mm(0~11.46mm),进针点2处发现1例尺动脉掌浅支损伤,进针点4处发现3例尺动脉掌浅支损伤,2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动脉掌浅支。进针点2、4离尺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C-L7和C-L8分别为0.98±0.79mm(0~3.74mm)和1.70±1.45mm(0~6.39mm),进针点2处发现3例尺神经损伤,4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进针点4处发现2例尺神经损伤,4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进针点2、4离尺神经浅支的最短纵向距离C-L11和C-L12分别为8.80±3.67mm(0~17.50mm)和 1.89±1.94mm(0~8.11mm),进针点2处发现1例尺神经浅支损伤,进针点4处发现3例尺神经浅支损伤,3例针刀针身紧靠着尺神经浅支。针刀四点进针法术式对神经直接损伤的有7例,对血管直接损伤的有6例,分别占百分比14%和12%。而术式中针刀离神经血管的最短距离小于2mm的例数分别是48例和41例,所占百分比为96%和82%。实验2:安全性:进针点1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1是2.40±1.44mm(0.77~7.13mm),其切割痕迹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11是2.51±1.35mm(0.58~6.54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1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3是3.50±1.65mm(0.91~7.01mm),其切割痕迹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13是3.51±1.94mm(0.57~8.73mm),未见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1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L5是3.01±2.01mm(0.79~7.98mm),未见明显掌浅弓损伤。进针点2距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L2是2.27±1.30mm(0.67~6.98mm),其切割痕迹距离正中神经的最短横向距离U-12是2.38±1.23mm(0.64~6.18mm),未见明显正中神经损伤。进针点2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L4是4.38±1.95mm(1.51~9.70mm),其切割痕迹距离尺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U-14是4.02±2.01mm(0.71~9.65mm),未见明显尺动脉损伤。进针点2的针尖距离掌浅弓的最短纵向距离U-15是10.68±3.95mm(3.99~18.67mm),未见明显掌浅弓损伤。本实验中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术式严重损伤正中神经鞘膜或屈肌总腱鞘的有4例,占百分比8%,轻微损伤5例,占百分比10%。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准确性:进针点1和进针点2的总切割痕迹长度L是17.52±4.69mm(7.36~24.39mm)。第一个区间La是有7例,占百分比14%;第二个区间Lb是有11例,占百分比22%;第三个区间Lc是17例,占百分比34%;第四个区间Ld是15例,占百分比30%。其中切割痕迹大于或等于腕横韧带宽度一半的有43例,占百分比86%。解剖学测量:进针点1离近端腕横纹U-L7为37.59±3.56mm(28.87~43.60mm),进针点2离近端腕横纹为3.45±2.64mm(0~8.80mm)。进针时进针点1的针刀与水平面的夹角U-D1为23.36±6.50°(12.41~39.56°),进针点2的针刀与水平面的夹角U-D2为23.66±4.94°(11.28~36.91°)。当针刀抵达腕横韧带可以进行松解时进针点1针身进入的长度U-L9为21.81±3.39mm(11.70~30.40mm),进针点2针身进入的长度U-L10为19.34±2.96mm(11.40~25.30mm)。此时,进针点1的针尖到皮肤的垂直深度U-H1为10.60±1.31mm(5.50~13.10mm),进针点2的针尖到皮肤的垂直深度U-H2为8.98±1.40mm(3.70~12.10mm)。对两种术式的神经损伤率和血管损伤率分别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N<0.05,PA<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超声引导针刀术式在对神经血管的安全性方面优于经典针刀术式。结论:经典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式安全性较低,不建议临床使用。相比之下,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式的操作安全性和准确性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费双[5](2018)在《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以既往文献为检索对象,对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同时,对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及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初步探索影响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评价的相关因素,明确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案设计、数据总结及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根据考科兰(Cochrane)提供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学、有效的检索策略,对所有文献进行检索并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其做以资料数据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及结局指标报告与讨论。检索方法与筛选方法:采用计算机、手工等方式对电子数据库和杂志中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以及灰色文献等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英文数据库7个,包括Medline via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Clinical Trails、Psycinfo、ICTRP;手动检索杂志期刊分别为《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以及《中国针灸》;另外,通过科技论文在线和Open Grey实现灰色文献或会议论文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到2017年12月30日。检索内容为同时包含“针刺”、“腕管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首先利用EndNoteX8文献管理器软件除重,然后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完成,后交叉核对,如判断不一,可通过第三方裁定,所有数据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对于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我们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isk of bias tool)。统计学分析使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的Meta分析模块。对异质性的评估,我们不仅采用I2统计量检验,还进行χ2和它的p值检验;当I2低于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I2大于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疗效评定、功能状态评分量表(FSS)以及整体症状评分(GSS)。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末梢运动潜伏期(DM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结果:通过计算机、手工方式对期刊文献、学位论文及灰色文献进行检索,获取文献题目、摘要734篇。利用EndNoteX8软件剔除重复文献297篇后,将437篇文献纳入到初筛流程,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标题、摘要,197篇文献进入到二次复筛流程,获取并阅读全文,最终纳入文献13篇,包括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9篇。共计患者867人。1.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高,但缺少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在5个针刺对比药物治疗的腕管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以疗效评定作为结局指标,针刺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RR 1.215,95%CI1.0621.390),异质性高,发表偏椅较低。在2个针刺对比传统疗法治疗的腕管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以疗效评定作为结局指标,针刺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RR 1.091,95%CIO.978 1.217),异质性中度,发表偏椅较高。在2个针刺加夹板固定对比单纯夹板固定治疗的腕管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以FSS作为结局指标,针刺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SMD-0.159,95%CI-0.416 0.097),异质性低,发表偏椅较高。2.在所有调查的样本数据中,整体的质量水平偏低,部分随机对照试验,存在明显的方法学漏洞,在样本估算、随访报告、分配隐藏以及随机分组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可能存在偏倚风险,这大大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可信程度和真实性。结论:1.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比较:针刺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优于药物组;针刺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可能优于传统疗法组;针刺加夹板组对比夹板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夹板组。2.针刺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并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优势。
马韬[6](2017)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腕管综合征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腕管综合征患者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减压术后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通过疗程的变化和随访临床数据的分析,评价腕管综合症术后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探索腕管综合征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减压术后合理的辅助治疗方式,为腕管综合征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提供指导方案。腕管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上肢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诊断较为明确。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式已基本达成共识,轻度腕管综合征患者行保守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样,但原则均为纵行切开腕横韧带,适当松解正中神经,通过对正中神经卡压严重部分的适当松解,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部分病程长或因术后疼痛等原因未能及时行功能训练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不理想,患肢感觉及功能恢复有待改善。手术后积极的功能训练及适当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患者患肢功能及感觉的恢复。本文通过分析腕管综合征术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疗效,为腕管综合征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方法:根据课题需要制定病例入选标准:1.通过对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肌电图检查等综合分析(图1-6)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2.按照顾玉东提出的腕管综合征分型[1-3],属中、重度腕管综合征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无中枢系统疾病或其他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4.无代谢性疾病、未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患侧无腕关节炎症、腕部骨折史、手术史患者;5.无影响治疗的其他全身性疾病。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CTS患者中符合入组标准的8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非电刺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NS组)27例;电刺激治疗1组:单纯电刺激治疗组(S1组)29例;电刺激治疗2组:医用几丁糖+电刺激治疗组(S2组)29例。3组患者均行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其中S2组于术中创面止血后正中神经周围均匀涂抹医用几丁糖凝胶,另两组(NS组和S1组)仅创面充分止血,不应用医用几丁糖凝胶。S1组和S2组患者均于术后第5天开始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两组均予以电刺激治疗每日20min,连续14d。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在拇短展肌表面施加脉冲电刺激,刺激强度依据患者所能承受的强度予以调整,20ma为大多数患者所能承受的平均强度,刺激频率0.6hz,脉冲宽度10ms。3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治疗2周。于术前及术后第1、3、6个月测定并记录患肢握力,采用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术后第1、3、6个月复查患肢肌电图。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结果:1一般结果3组患者85例中共72例获得随访至术后6个月,其中ns组23例,s1组24例,s2组25例。另13例因未能按时返院复查等原因脱组。患者均于术后12-14天拆除伤口缝线,伤口Ⅰ期愈合,未出现一例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至术后6个月,未出现一例屈肌腱弓弦畸形、柱状痛或患肢严重的功能障碍。所有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phalen试验(-),肌电图检查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2术后综合疗效评价根据顾玉东提出的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1-3],ns组优18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s1组优20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7%。s2组优22例,良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0%。3组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肌电图复查结果评定术后3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组间运动电位、mcv及sc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患肢握力测量结果评定术前3组患者握力测量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个月3组患者握力测量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个月3组患者握力测量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ns组与s1组,ns组与s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S1与S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6个月患者握力测量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NS组与S1组,NS组与S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S1与S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DASH评分评定术前3组患者DAS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个月3组患者DAS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个月3组患者DAS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6个月3组患者DASH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NS组与S1组,NS组与S2组,S1与S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后,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日20min,连续14d),能加速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缓解肌肉萎缩,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更快更好的恢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操作简单易行,花费少,痛苦小,疗程短,且疗效确切,适宜作为周围神经卡压术后首选辅助治疗方法,于临床推广应用。
刘岱(Liou dai)[7](2015)在《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针刀治疗文献为研究对象,为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CTS)提供治疗方式的选择。目的:运用这次对于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Acupotomology therapy treatment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有价值的相关临床文献整理及归纳,研究并讨论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了解目前临床研究进展方向。对于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结果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目的是在临床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时提供参考依据,使广大的临床医生及患者有所选择,以达到提高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的目的。方法:通过本课题相关知识的学习、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搜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排除低质量文献,纳入高等级证据,并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运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文献库的资料,将国内外所有有关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资料或有价值文献,利用网站下载并阅读和初步筛选所搜集文献,并根据研究方向制订文献录取标准,提取相关文献,并利用软件做文献整理分析。结果: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总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率高,得到的总治愈率为,治愈占76.26%,显效占15.765%,好转占4.4%,无效占3.5747%,总有效率为96.425%。且单一治疗法或混合治疗(针刀加封闭疗法)均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单一治疗有效率为97.822%,和混合治疗(针刀加封闭疗法)有效率为95.222%。结论:单一治疗较混合封闭疗法效果好,但混合治疗仍有进步空间。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总有效率极高,在总的治愈、显效以及有效状况比例高,副作用极少,说明该疗法安全性和依从性较好,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杜毅[8](2014)在《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对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治疗腕管综合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研究分析本疗法对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并确诊为CTS的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三组,各23例。A组予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联合药物治疗,B组予电针联合药物治疗,C组予以井穴点刺放血联合药物治疗,三组均治疗2周。记录并分析A、B、C三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及潜伏期(DSL)、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潜伏期(DML)、疗效。结果:⑴正中神经SCV治疗前、后的比较:A、B、C三组间治疗前SCV均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B、C三组间拇指-腕SCV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中指-腕SCV大于B、C组(P<0.05);A组治疗后SCV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1),B、C组较前有所增大(P<0.05);A组SCV自身增加值明显大于B、C组(P<0.01)。⑵正中神经DSL治疗前、后的比较:A、B、C三组间治疗前、后DSL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治疗后拇指-腕DS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B、C组较前有所缩短(P<0.05);A组DSL自身减少值大于B、C组(P<0.05)。⑶正中神经MCV治疗前、后的比较:A、B、C三组间治疗前、后大鱼际肌-腕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A、B、C三组治疗后拇指-腕MCV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大(P<0.05);但A组SCV自身增加值明显大于B、C组(P<0.01)。⑷正中神经DML治疗前、后的比较:A、B、C三组间治疗前、后大鱼际肌-腕DML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治疗后拇指-腕DS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B、C组较前有所缩短(P<0.05);A组DSL自身减少值大于B、C组(P<0.05)。⑸疗效的比较:A、B、C三组间治疗前、后疗效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A、B、C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是治疗CTS疗效确切的方法,结合应用能够迅速缩短正中神经末端传导潜伏期,提高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朴衍雨[9](2012)在《电针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中医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独具特色,疗效肯定。因此设立本课题即“针刺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应用针刺刺激正中神经干治疗腕管综合征并与浅剌对照,评价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并通过详细记录不良反应,验证其安全性。继续探索及完善对腕管综合征中医针灸治疗有效的方法。[目的]针刺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8例CT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针深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针浅刺治疗。针刺每周三次,两周六次为1个疗程。通过比较试验前后量表记分的变化情况,评价针刺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根据VAS(视觉模拟评分)和GSS(整体症状分数表)得分情况对针刺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进行系统疗效评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处理,并通过详细记录不良反应,验证其安全性。[结果]根据本实验研究完成38例患者的VAS值比较可知,治疗组1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9%,对照组1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7%。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疼痛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三个月后,根据VAS值比较可知,治疗组17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18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6%。说明治疗组有一定中期疗效。两组临床满意度比较,治疗组满意占89.5%,不满意占10.5%;对照组满意占63.2%,不满意占36.8%。治疗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略高。[结论]针刺外关穴刺激正中神经干有效改善反复慢性损伤性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感,麻木感及运动能力,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无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张瓈云[10](2011)在《雷射针灸对腕管综合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IS)是因管内压力增高,压迫从管内通过的正中神经、屈指肌腱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又称为“腕管卡压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临床上以患手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桡侧三个半手指)有感觉异常、麻木、刺痛,可向肘部、肩部放射。叩击腕管时可引起正中神经分布区手指放射性触电样刺痛。症状以晨起、夜间较重,作腕关节活动、或上举手部,可使症状缓解。患侧手指可有胀、僵、凉的感觉,皮肤颜色可见苍白或紫绀,后期患者可出现大鱼际萎缩、麻痹、肌力减弱,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明显减退或消失,对掌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的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雷射针灸,即激光针灸,是用低功率激光照射生物体,产生弱激光生物刺激效应,使患者得到康复治疗。其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感染,促进组织再生作用,镇痛作用等。激光针灸以无痛、无感染、无明显禁忌穴、安全、不晕针且剂量可控、操作简便等优点,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目的基于以往的研究,本课题藉由GSS评分量表(global symptoms score, GSS)、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y, NCS)以及Kelly评定标准,观察雷射针灸疗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T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与伪雷射组做比较。方法本课题病例来源于台湾台中光田医院门诊患者,经神经内科专科医师诊断为轻至中度的腕管综合症患者,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雷射针灸(laser acupuncture)组和伪雷射针灸(sham laser acupuncture)组。两组按1:1的比例,每组至少各30例。治疗组:雷射针灸组,取穴:患侧内关穴、大陵穴。操作方法:使用德国Reimers & Janssen GmbH生产的Handylaser Trion 150810(class IIIb lasers,150mW,红光,810nm波长。以810nm波长的红外线雷射,输出150mW的低能量雷射,直接照射患侧的内关穴及大陵穴,每穴5min,共10min。对照组:伪雷射针灸组,取穴:患侧内关穴、大陵穴。操作方法:使用与雷射针灸组的相同机器,无激光束输出,以红光闪烁直接照射患侧内关穴及大陵穴,每穴5min,共1Omin。疗程:两组疗程均为:5次/周,4周为1疗程,共1疗程。疗效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临床观察:(1)全般性症状分数评估(Global symptom score,GSS)。(2)运动神经传导检查:①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②复合肌肉电位波振幅(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3)感觉神经传导检查:①感觉神经远端潜伏期(distal sensory nerve latency,DSL);②感觉神经电位波振幅(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③掌-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wrist-palm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W-P SNCV)。以上测量项目均广泛使用于临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代表性。(4)采用Kelly评定标准结合GSS量表进行疗效评估。将全部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各项基本资料间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彼此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雷射针灸组中,疗程结束后,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5)。可认为雷射针灸对于腕管综合征运动神经传导里的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DML该项改善显着。患者全般性症状分数(GSS)的总分即2周后与治疗前对,4周后与治疗前对比,4周后与2周后对比,雷射组的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雷射针灸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差异与伪雷射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差异相比也有显着意义(P=0.00),可认为雷射针灸在治疗腕管综合症时,该病的常见症状如疼痛,麻木,笨拙,夜间觉醒等有显着改善的效果。单项指标治疗后的组间比较,除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时长雷射针灸有明显改善外。其余单项指标无明显统计意义。且虽然感觉神经电位波振幅(SNAP)的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5)。但伪雷射组在感觉神经电位波振幅(SNAP)和掌-腕感觉神经传导速(W-P SNCV)亦有明显差异(P<0.01),且组间比较与预期结果相反,出现这种情况有2种可能:(1)雷射针灸对本病除DML外其他指标的改善作用不大,出现的两组内前后差异可能由于本病的自愈造成的;(2)雷射针灸对这些指标都有改善,但伪雷射可能也有治疗作用,除了DML外对其他指标也有改善。两组治疗后组间疗效比较,经Ridit检验,得P=0.00,可见两组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且其Ridit平均值经比较,雷射组(0.6242)>伪雷射组(0.3758),故可认为雷射针灸组的疗效优于伪雷射针灸组。结论雷射针灸在治疗腕管综合征这一疾病上,有着确实的疗效。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来看,雷射针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病人疾患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对于传统针灸,雷射针灸有着无痛、无菌、安全、易控制等优势,病人在心理上更易接受该治疗方法。是腕管综合征保守治疗方案中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并可作为辅助治疗,在临床上得以广泛运用。
二、三联疗法治疗腕管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联疗法治疗腕管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臂丛神经损伤 |
1.1 推拿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
1.2 推拿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 |
2 正中神经损伤 |
3 桡神经损伤 |
4 尺神经损伤 |
5 臀上皮神经损伤 |
6 坐骨神经损伤 |
6.1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
6.2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 |
7 胫神经损伤 |
7.1 推拿治疗胫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
7.2 推拿治疗胫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 |
8 腓总神经损伤 |
8.1 推拿治疗腓总神经的临床研究 |
8.2 推拿治疗腓总神经的基础研究 |
(2)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1 病名沿革 |
1.1.2 病因病机 |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
1.3 血液流变学概述 |
1.3.1 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及分类 |
1.3.2 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发展 |
1.3.3 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
1.3.4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 |
1.4.1 中药 |
1.4.2 针灸 |
1.4.3 推拿手法 |
1.4.4 颈椎牵引 |
1.4.5 小针刀 |
1.4.6 其他综合疗法 |
1.4.7 手术治疗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病例选择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退出或脱落标准 |
2.3 临床资料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分组方法 |
2.3.3 治疗方法 |
2.3.4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结果 |
2.5.1 完成情况 |
2.5.2 一般资料分析 |
2.5.3 临床指标评价 |
2.5.4 安全性评价 |
2.5.5 随访 |
2.6 分析与讨论 |
2.7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益气活血汤治疗腕管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1.1 概念及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特点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 |
2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文献中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观察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观察病例的终止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观察方案 |
2.1 分组及治疗方法 |
2.2 合并用药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入组情况 |
3.3 疗效观察 |
3.4 不良反应 |
3.5 疗效分析 |
3.5.1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及其他疗效指标 |
3.5.2 中医证候量表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益气活血汤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理论依据及组方分析 |
1.1 理论依据 |
1.2 组方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2.1 问题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腕管的解剖 |
2 针刀治疗与其他治疗的比较 |
3 针刀治疗的机理 |
4 针刀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
5 针刀治疗的注意事项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腕管综合征超声影像学研究进展 |
1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
2 腕管部超声的准确性 |
3 超声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
4 超声检查与其他检查的比较 |
5 超声在腕管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腕管综合征研究概括 |
1.1 传统中医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1.2 传统中医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传统中医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 |
2.3 腕管的解剖[19] |
2.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5 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 |
2.6 治疗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与数据采集 |
1.5 评估文献 |
1.6 统计学 |
2 成果汇报 |
2.1 搜索过程与筛选 |
2.2 终级文献的特征分析 |
2.3 文献质量评估及偏倚风险评价 |
3 Meta分析 |
3.1 针刺VS药物改善DML的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
3.2 针刺VS传统疗法改善DML的Meta分析 |
3.3 针刺VS药物改善CMAP的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
3.4 针刺VS传统疗法改善CMAP的Meta分析 |
3.5 针刺VS药物改善SCV的Meta分析 |
3.6 针刺VS传统疗法改善SCV的Meta分析 |
3.7 针刺VS药物改善SNAP的Meta分析 |
3.8 针刺VS传统疗法改善SNAP的Meta分析 |
3.9 针刺加夹板固定VS夹板固定改善FSS的Meta分析 |
3.10 针刺加夹板固定VS夹板固定改善SSS的Meta分析 |
3.11 针刺VS药物的疗效评定 |
3.12 针刺VS传统疗法的疗效评定 |
4 讨论 |
4.1 主要结局指标的结果概括 |
4.2 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 |
4.3 Meta分析中的潜在偏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腕管综合征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传统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症特点 |
1.3. 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2.1. 腕部的解剖生理结构 |
2.2. 发病原因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标准及分级 |
3. 传统中医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3.1. 辨证治疗 |
3.2. 中药熏洗 |
3.3. 推拿疗法 |
3.4. 针灸治疗 |
4. 西医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5. 针刀疗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
5.1. 针刀疗法的基础理论 |
5.2.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
5.3.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
5.4.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注意事项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式 |
2. 文献的检索和分类 |
2.1. 数据库的选择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的的分类原则 |
3. 文献的检索结果 |
3.1.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文献量统计 |
3.2.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频次比例关系 |
3.3.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预后比例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对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 CTS 的认识 |
1.1 CTS 的病因、病机 |
1.2 CTS 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 CTS 的认识 |
2.1 腕管解剖学基础 |
2.2 CTS 的病因 |
2.3 CTS 的发病机制 |
2.4 CTS 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 |
2.5 CTS 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一般资料及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神经传导测定及观察指标 |
2.4 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正中神经传导指标分析 |
3.3 病例脱落情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治疗 CTS 的理论依依据 |
2 治疗结果分析 |
3 联合疗法治疗 CTS 的优势 |
4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四章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针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和研究慨况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腕管的解剖 |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1 外伤性因素 |
4.2 反复慢性损伤 |
4.3 内分泌障碍或代谢紊乱 |
4.4 解剖异常 |
4.5 遗传素质 |
4.6 腕管内占位性病变 |
4.7 医源性损伤因素 |
4.8 其他因素 |
5 诊断 |
6 鉴别诊断 |
7 治疗 |
7.1 非手术治疗 |
7.2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研究和认识 |
1 概述 |
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方法 |
3.1 体针疗法 |
3.2 其他疗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出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评价内容 |
2.4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2.5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
2.6 随访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3 结果 |
3.1 人口学特性分析 |
3.2 两组疗前病情比较 |
3.3 两组疗效评价 |
3.4 患者满意度比较 |
4 讨论 |
4.1 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危害 |
4.2 选用针刺穴位及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机理 |
4.3 设置针刺深浅分组的考虑 |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5 结果 |
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历 |
(10)雷射针灸对腕管综合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腕管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应用解剖 |
2 病因研究 |
3 临床诊断 |
4 鉴别诊断 |
5 临床治疗 |
6 小结 |
第二节 腕管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3 小结 |
第三节 雷射针灸疗法的临床研究 |
1 发展 |
2 作用机制 |
3 生物效应 |
4 小结 |
第四节 大陵、内关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1 经络穴位的电生理 |
2 大陵穴的功效 |
3 内关穴的功效 |
4 大陵穴与内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5 小结 |
第五节 问题与思考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案 |
3 治疗过程中意外的处理 |
4 疗效观察 |
5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治疗前后各项指数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 研究中存在问题 |
4 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雷射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GSS评分表 |
致谢 |
四、三联疗法治疗腕管综合征2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J]. 万军,郭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2)
- [2]项痹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仲超. 扬州大学, 2020(04)
- [3]益气活血汤治疗腕管综合征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腕横韧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周俏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费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腕管综合征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D]. 马韬.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7]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文献研究[D]. 刘岱(Liou d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8]电针结合井穴点刺放血对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D]. 杜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9]电针外关穴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研究[D]. 朴衍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雷射针灸对腕管综合征的影响[D]. 张瓈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