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上海浦东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00)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5例,其中A组单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单用苯扎贝特进行治疗,C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进行治疗。观察3组用药8周后疗效。结果:治疗后C组患者TG、TC、LDL-C低于A、B组,而HDL-C参数高于A、B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高于A、B两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C组TG、TC、LDL-C达标率高于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联用阿托伐他汀和苯扎贝特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疗效优于单用,在严格注意和监控下,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采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苯扎贝特;联合用药;高脂血症
【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491-02
高脂血症的发生和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调节血脂是治疗和控制高脂血症、预防冠心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单一调脂药物通常无法有效血脂水平,因此不同作用机制调脂药物的联用是有效治疗高脂血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院通过过观察阿托伐他汀联用苯扎贝特对中老年高脂血症进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95例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95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4.1±8.2岁。所有患者根据《200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确诊为高脂血症,并通过临床检查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神经肌肉病变、未经治疗的内分泌疾病等患者[1]。入选者中8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7例患者患有冠心病。以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5例,其中A组单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单用苯扎贝特进行治疗,C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进行治疗。统计学分析显示,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所有高血脂患者均正常饮食,如治疗前有服用对血脂有影响的药物,则停药2周后再行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如无特殊情况,不采用其他降脂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中,A组患者采用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用量20mg/次,每晚1次;B组采用口服苯扎贝特进行治疗,用量200mg/次,每日1次;C组患者联用阿托伐他汀和苯扎贝特进行治疗,其中苯扎贝特早晨口服,100mg/次,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用量10mg/次,每晚1次。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对各指标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血脂参数: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取患者静脉血,采用生化仪检测对患者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酸、肌酸肌酶等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如患者ALT、CK指标超过正常指标上限3倍以上,即终止研究。
疗效评价:参考1997年血脂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评价治疗效果,共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恶化4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数X100%。
血脂达标率判断:参考1997年血脂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指标,判断血脂达标率[2]。
不良反应监测:对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观察,如患者出现肌肉症状等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并进行记录和随访。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研究结果
2.1治疗前后血脂参数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前C组患者和A、B两组患者TG、TC、LDL-C、HDL-C参数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C组患者TG、TC、LDL-C低于A、B组,而HDL-C参数高于A、B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1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参数变化情况统计x±s,mmol
分组TG治疗前治疗后TC治疗前治疗后LDL-C治疗前治疗后HDL-C治疗前治疗后A组4.30±0.943.81±0.737.41±0.795.39±0.574.75±0.683.43±0.490.81±0.110.88±0.10B组4.28±0.832.88±0.787.38±0.806.45±0.664.71±0.554.23±0.670.82±0.100.98±0.10C组4.28±0.93△2.61±0.70*7.42±0.73△5.25±0.78*4.74±0.59△3.21±0.61*0.82±0.10△1.09±0.10*△治疗前C组和A、B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C组和A、B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2临床疗效对比: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高于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23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分组n显效好转无效恶化总有效率A组65261220758.46%B组65251419760.00%C组65282011673.8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和A、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治疗后血脂达标率统计: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后C组TG、TC、LDL-C达标率高于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治疗后患者血脂指标达标率统计
分组nTGTCLDL-CA组6513(20.00%)25(38.46%)24(36.92%)B组6533(50.77%)28(43.08%)15(23.08%)C组6541(63.08%)*36(55.38%)*37(56.92%)**治疗后C组各血脂参数达标率和A、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不良反应:在12周随访期间,3组患者血清CK、肝肾功能等参数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肌病症状;联合用药组2例出现轻度腹胀、恶心,可耐受;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完成治疗,无退出或终止病例。
3讨论
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危险,近年来,控制血脂越来越受到重视。血脂防治指南认为,为了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除了控制LDL-C参数之外,控制TG指标也非常重要。从控制血脂的治疗来看,目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最为广泛,但研究证明,采用单一调脂药物治疗较难稳定控制血脂水平[3]。有调查显示,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采用单一他汀类药物治疗后,TC、LDL-C、TG三项全达标的患者不足10%,这表明要控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通过单一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联用多种降酯类药物对血脂进行控制值得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对中老年患者进行治疗。他汀类药物一方面能够抑制肝脏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从而抑制肝内胆固醇合成;另一方面能够上调肝细胞LDL-C受体,提高LDL-C进入和肝脏受体的结合,从而降低LDL-C和TC水平。但他汀类药物对TG和HDL-C作用不大,仅当大剂量时才有降低TG作用,但增大剂量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值得引起重视[4]。而贝特类药物则有良好的降TG效果,因此和他汀类药物有互补作用[5]。苯扎他汀能够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脂肪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从而对脂肪组织水解产生抑制作用,降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进而降低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另外,贝特类药物还能够提高脂蛋白酯酶活性,促进VLDL和TG的代谢;并有促进胆固醇代谢作用,从而降低血浆VLDL-C、TG、LDL-C及TC含量。从作用机理上来看,阿托伐他汀和苯扎贝特联用能够有效发挥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的协同作用,有效调节血脂异常,并可减少用药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也显示,两药联用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在血脂参数变化、临床治疗效果、血脂达标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均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苯扎贝特,和文献相印证。
同时应当注意,虽然通过联用他汀类和贝特类可以降低剂量,但由于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联合用药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且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单用引发横纹肌溶解症危险不高,但如与贝特类联用则危险增大[6],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旦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本研究中联用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这主要与降低两药用量、错开两药服药时间、定期监察等措施有关,在今后治疗中应该严格注意实施。
综上所述,联用阿托伐他汀和苯扎贝特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疗效优于单用,虽然联用从理论上增加横纹肌溶解症危险因素,但在严格注意和监控下,未有该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认为可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黄兆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
[2]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5.
[3]王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1(36)
[4]渠莉,王津文,于飞.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06(06)
[5]宋路芹,齐艳宏,张曼力.苯扎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13)
[6]王宁,陈海平.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