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什么一些国家那么富裕,而其它国家却如此贫穷?一些跨国经济增长核算研究表明,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技术进步差异。既然技术差距在经济现实中确实存在,为什么众多落后国家没能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而出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现象?适宜技术理论认为,这是因为新的技术创新是为那些创新者而量身定做的,它们未必适宜于后发国的经济发展;如果后发国不主动地提升它们的技术能力和改善它们的经济环境,在本地化技术进步、适宜技术条件和不同投资率的联合作用下,世界收入格局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恶化。最近10多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逐步显现,而且尚未表现出停止的迹象。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文献不可胜数,研究结论也众说纷纭,而且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对此给出全面而中肯的解释。这不仅意味着这些研究具有局限性,而且也意味着还有其它的研究视角尚有待尝试。那么,适宜技术理论能否解释中国近年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一项尝试性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在最近10多年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能够用适宜技术理论来进行解释。除第一章——导论外,本文还包括七章内容。第二章为适宜技术理论的相关研究述评。本章首先从时间维度出发,将适宜技术观的演变分成了三个阶段——新古典的适宜技术观、中间技术观和现代的适宜技术观,并对它们的涵义分别进行了简单回顾。接着,在介绍本地化技术变迁(适宜技术理论的微观基础)的缘起之后,以有限理性论、诱导技术变迁理论、学习和知识经济学,以及不可逆性经济学为基础,对本地化技术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梳理。最后,在述评适宜技术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既有研究之后,认为适宜技术理论在国内地区经济差距分析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在那里不仅普遍地存在着“二元经济”现象,而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和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使得相对发达地区推出的先进技术未必适宜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差异性地区经济发展。第三章分别从统计指标法、趋同回归分析法和分布动态法出发,多角度地勾勒出了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概况。分析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在经历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V字形演变历程,转折点在1990年左右;全国整体上形成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但是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却处于不断扩大的过程之中,并逐渐替代了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距在总的地区差距中的主导地位;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距一直远在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距之上。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基于跨期数据包络分析的经济增长核算框架进行了介绍和应用。这种分析思路不仅不需要假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和中性技术进步,而且还有效地考虑了生产活动中的无效率情况,从而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成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前沿的运动)、技术进步(生产前沿本身的运动)和效率的变化(趋向或偏离生产前沿的运动)三个部分。其中,要素投入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两个部分,而效率的变化则包括规模效率的变化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化两个部分。不仅如此,与那些基于当期数据集来确定生产前沿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相比,这种分析思路既避免了得出技术倒退结论的可能,又尽可能地降低了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相混淆的程度。中国各省在1990~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核算结果表明:不论是否引入人力资本,大多数省份的经济活动都存在着技术无效率,这既包括纯技术无效率,也包括规模无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变化整体上来说在其中起阻碍作用;各因子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省际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技术进步、资本深化、技术效率的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各省的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的变化不仅大小不同,而且它们的演变路径也不一样。第六章和第七章在适宜技术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进行了经验阐释。这部分内容首先借助于跨期数据包络分析、β趋同测试和基于“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分析,对1990~2004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源泉进行了探讨;然后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基于技术能力的技术追赶模型,并以中国各省在此期间的经济发展经历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此期间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化技术进步,它的省际差异主导了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而且省际技术效率变化的差异在这种差距扩大中也起促进作用;省际人力资本积累差异也促进了地区差距的扩大,但它的相对贡献还不及省际技术效率变化差异的贡献,而省际资本深化差异在其中却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技术追赶的实现是以落后地区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它们除了表征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存量和研发投入外,还包括人力资本水平与结构、基础设施状况和对外开放意识,以及与发达地区相邻近等技术吸收能力。显然,中国在此期间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是可以运用适宜技术理论来进行阐释的。第八章在总结全文的主要结论之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展望。认为:为了协调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应该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推进技术能力建设和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后续研究应该对分析时域进行拓展,从市级行政区域或不同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将制度、文化、政策因素和隐性失业问题纳入分析框架,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进行探讨,以及运用调整后的数据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创新路径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23)
- [2].中医适宜技术对产后缺乳的预防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34)
- [3].产妇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应用的SWOT分析[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05)
- [4].基层医护人员卫生适宜技术学习和使用偏好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9(12)
- [5].基层社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20(01)
- [6].合肥市蜀山区社区居民中医适宜技术的知晓和使用情况调查[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02)
- [7].广州市番禺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现状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0(05)
- [8].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策略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07)
- [9].中医适宜技术在骨折术后患者加速康复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08)
- [10].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对中医适宜技术认知与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J]. 浙江医学教育 2020(04)
- [11].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下的药房建设[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09)
- [12].医养结合中的适宜技术与标准[J]. 名医 2020(11)
- [13].中医适宜技术联合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20(04)
- [14].临沂市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5)
- [15].家庭医生制度下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模式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5)
- [1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及护理体会[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3)
- [17].中医适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J]. 世界复合医学 2020(06)
- [18].“产学融合”背景下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南漳县为例[J]. 农家参谋 2020(21)
- [19].急诊科中医适宜技术急腹症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5)
- [20].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治未病中心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5)
- [21].700例贵阳市云岩区中老年人对中医适宜技术认知水平调研[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5)
- [22].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现状及推广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8(34)
- [23].漫谈绿色建筑的适宜技术与践行[J]. 中外建筑 2019(01)
- [24].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适宜技术认知、需求及接受服务现状调查[J]. 护理研究 2019(10)
- [25].助产适宜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 科技视界 2019(10)
- [26].上海社区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现状与政策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18)
- [27].中医适宜技术在骨折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17)
- [28].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述评[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9(08)
- [29].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相关的院感防控管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20)
- [30].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34)
标签:适宜技术理论论文; 地区经济差距论文; 技术效率论文; 技术能力论文; 跨期数据包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