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论视域下的“主体间性” ——兼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间性意蕴

生存论视域下的“主体间性” ——兼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间性意蕴

论文摘要

本文从生存论视野出发,对主体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蕴含的主体间性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论证了从生存论出发理解和阐释主体间性问题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是对主体性哲学唯我论困境及其引起的现实危机的反思和理论回应。无论是从认识论视域出发,立足于主体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明性,还是从知识论出发,把理解放置在认知活动中,都无法脱离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无法深刻理解和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只有从生存论的维度来阐释主体间性,把它理解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或者是自我与对象之间,在认识、理解、交往等等生存实践的活动中所具有的内在的关联性和相互通达,把它作为人的本真的生存境界,才能够根本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并通过现实生存层面上人的异己化和主体间性异化的消除,实现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理想境界,从而确证人之为人的生存论根基。从生存论视域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间性意蕴,是对单一的主体性哲学的研究模式的超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深刻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联,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主体间性异化,恢复主体间性本真样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道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国内学界的理论回应
  • 第一节 西方主体性哲学的理论困境
  • 一、主体性哲学及其理论特质
  • 二、学理与现实层面的理论困境
  • 第二节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第三节 国内学界对主体间性问题的解读及交往理论的兴起
  • 一、对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回应、对话、反思和批判
  • 二、以交往理论为主的对马克思哲学主体间性思想的挖掘
  • 第四节 国内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贡献及限度
  • 一、理论贡献
  • 二、理论限度
  • 第二章 主体间性的生存论解读
  • 第一节 阐释主体间性的生存论维度
  • 一、生存论的内涵
  • 二、主体间的认识、主体间的理解与主体间的生存
  • 第二节 人的自在自为本性:主体间性的生存论基础
  • 第三节 自我与对象的通达之境:主体间性的生存论理想及其实现
  • 一、自我与对象的通达之境是主体间性的生存论理想
  • 二、生存论理想的实现:恢复和确证人的主体间性
  •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间性意蕴
  •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视野及其问题
  • 一、从主体性哲学视野定位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局限性
  • 二、交往理论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主体性哲学的思维模式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蕴含的主体间性思想
  • 一、主体间的对象化活动与人的自由自觉本性
  • 二、主体间性的沦丧与人的异化
  • 三、主体间性本真样态的恢复与人的自由与解放
  • 第四章 从生存论视野解读主体间性问题的意义
  • 第一节 理论意义
  • 一、推动和深化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
  • 二、深化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
  • 三、为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一、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理论借鉴
  • 二、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和文化冲突提供理论参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2)
    • [2].叙事医学五特征[J]. 叙事医学 2019(05)
    • [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体系现状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9(06)
    • [4].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的交叉研究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2)
    • [5].混合式教学: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3)
    • [6].主体间性与公民主体间性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6)
    • [7].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及其路径选择[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9)
    • [8].文化间性产生的哲学前提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20(05)
    • [9].略论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间性思维[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20)
    • [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1].儿童生命间性:基于依赖性解释的生命教育考察[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11)
    • [12].主体间性视域下政治课的得与失[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25)
    • [13].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4].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评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5].从主体间性原则看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4)
    • [16].超越主体间性:道家哲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15)
    • [17].关于主体间性的社区数字化建设有效途径分析[J]. 商 2015(41)
    • [18].论翻译伦理与间性理论之间的关系[J]. 海外英语 2015(20)
    • [19].数字艺术诸“间性”特征初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2)
    • [20].从实体到间性: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范式转换[J]. 哲学研究 2013(03)
    • [21].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J]. 教学与管理 2015(09)
    • [22].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探微[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5(05)
    • [24].话语分析与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 2015(03)
    • [25].贵州黑山羊无角群体间性不育观察与处理[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16)
    • [26].间性[J]. 大观 2020(08)
    • [27].间性论[J]. 东方丛刊 2019(02)
    • [28].发挥师生主体间性,提升历史学科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16)
    • [2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初探[J]. 江西教育 2016(30)
    • [30].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7(15)

    标签:;  ;  ;  ;  ;  

    生存论视域下的“主体间性” ——兼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间性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