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与负磁异常区地质意义研究

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与负磁异常区地质意义研究

论文摘要

1998年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完成了1∶100万航磁概查,并首次发现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青藏高原中部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区等重要的航磁异常;2000年至2005年,又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和西藏申扎一那曲地区开展了1∶20万固体矿产航空磁测勘查,这为进一步探讨特提斯洋的演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了新的资料、新线索、新的角度。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的南磁异常带与已发现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带相吻合,并且两磁异常带具有较为相似的磁场特征,但磁异常北带位置地表出露的是冈底斯花岗岩,所以此磁异常北带的性质(是冈底斯花岗岩引起的?还是基性或超基性岩引起的?)是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之一。青藏高原区域航磁异常总体走向为北西西—东西走向,航磁反映无论是磁异常分区或规模较大磁异常带均为近东西走向,磁异常的这种特征显然是客观地反映了高原各块体的构造走向。根据航磁不同高度上延结果,随着上延高度的增加,在测区最东部自柴达木向西南延伸的广大地区出现一条北北东向的负磁异常区,这一负磁异常区东西宽可达300~400km,南北长则纵贯整个高原,可达1200km以上。而在原航磁△T平面图(图1-1)上,这一北北东向的区域负磁异常背景上一些浅层局部磁异常又显示为北西西—东西走向,与高原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在东昆仑中段、可可西里、羌塘东等地均有清晰反映,形成类似于“立交桥式”的磁异常结构。这是在其它地区很少见到的可能仅出现在青藏高原中部的一种独特的地球物理现象,本论文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岩矿石的磁性不仅是产生航磁异常的物性基础,也是进行航磁成果解释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在研究区内收集磁化率数据25655个,基本掌握了区内地层岩石和岩浆岩的磁性特征,为航磁资料的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从航遥中心航磁资料中,优选出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航磁全部资料,塔里木盆地西部、塔里木盆地东部、西藏中部地区、川西藏东地区、青海中南及西南、柴达木盆地、罗布泊—阿拉善、西藏一江两河地区1∶20万的部分资料,保持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的测区西部、南部边界不变,北部边界扩展到北纬40°,东部边界扩展到东经96°,通过对这一范围的航磁数据进行位场转换处理,编制了系列航磁图件,结合其它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采用磁性场源深度成像、物性参数正反演计算、小波变换滤波、磁异常正反演拟合计算等前沿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及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区的异常性质及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编制了高质量的航磁位场转换处理系列图件。通过对青藏高原航磁△T资料进行化极、向上延拓、垂向二次导数和不同高度层场差处理,编制了△T频率域化极上延1km、5km、10km、20km、30km、50km、70km,△T不同高度层场差1-5km、5—10km、10—20km、20-30km、30-50km,△T频率域化极上延垂向二次导数1km、5km、10km、20km、30km、50km、70km等系列等值线平面图。可以看出青藏高原航磁异常分布与该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均呈近东西向。在高原边缘以及各地体边界磁异常强度较大,多呈近东西向的条带状、线性磁异常,其大多是由出露地表且有较大延深的基性岩、超基性岩以及蛇绿岩套引起的,具有磁异常形状狭窄尖锐等特征,表明其与断裂有密切关系,反映了各个地体之间的结合状况。各个地体内部磁异常相对平静。加深了青藏高原原航磁特征的认识,为地质构造和矿藏资源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磁场信息和航磁系列图。2、采用磁源参数成像法和可视化重磁异常正反演软件,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即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总体呈北西西走向,由南北两条磁异常带组成,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线性展布,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磁性特征反映。(1)开发并使用磁源参数成像软件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航磁数据进行局部波数成像;局部波数图像明显地显示出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是由隐伏岩体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磁异常带的性质提供了证据。从局部波数图像上可知:与雅鲁藏布江航磁双磁异常南带相对应的磁源体(蛇绿岩带)局部波数极值在0.2~0.5之间,埋深约0km~3km。航磁双磁异常带北带无论是东段异常,还是中段异常,其相对应的磁源体,波数极大值均在0.25左右,因此东段与中段磁性体埋藏深度相差不大,约3km。在局部波数图上,雅鲁藏布江北部大面积出露地表的花岗岩,表现为一些团块状,局部波数值在0.8~0.9左右,与地貌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花岗岩体虽能引起较强的局部异常,但花岗岩体磁性不均匀,很难产生像雅鲁藏布江航磁双磁异常带这样规模宏大的线性异常带。由局部波数图还可看出,位于航磁双磁异常带北带的北部地表出露的具有磁性的花岗岩,距南部边界有12km的距离。另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东段1:20万航磁测量结果,反映出花岗岩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的,并不是沿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侵位的。总之,无论是雅鲁藏布江航磁双磁异常带的北带还是南带,局部波数反映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磁性体大部分是隐伏的,极少出露地表,航磁双磁异常北带东、中、西各段的磁性体埋深相近,只是中段磁性体比东段更宽;并且两段可能在仁布被一北西向断裂错断,东段向南位移了一段距离。(2)使用可视化重磁异常正反演软件和已知的重力、地震资料作为约束条件,依据岩石的磁性参数,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磁异常带进行正反演拟合计算,给出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磁性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了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北带磁性体具有相似的南倾产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3)结合重力、地震资料以及其它地质资料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磁异常带的性质进行了研究a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磁异常带北带在航磁异常图上呈连续的线性展布,地面实测磁场、磁化率等综合剖面说明它与地表出露的花岗岩没有对应关系;b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位于缓变化区域布格异常梯度带上,这说明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相对升高的重力布格异常相对应;c地震波速揭示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处上地壳的波速在6.0km/s~6.2km/s,按密度与速度的关系式计算出缝合带处岩体的密度在2.70~2.77g/cm3之间,高于上地壳平均密度2.67 g/cm3;综上所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的岩体应具有强磁性、高密度特性,在航磁异常北带上多处有蛇绿岩出露,如罗布莎等,从而推断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北带是蛇绿岩型隐伏的基性和超基性岩引起的。3、利用航磁系列图件,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区的性质及地质意义(1)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呈北北东向,东西宽可达300~400km,南北长则纵贯整个高原,可达1200km以上,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地壳深部信息。(2)青藏高原负磁异常的成因具有一定深度的区域性质特征,它受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控制;受地层岩性与厚度变化的影响;深部构造及其岩浆活动,影响了地壳中岩石磁性及磁场的变化,热液作用、高温低速体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退磁作用。(3)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出现预示在西藏南部地表观察到的南北向断裂已向北延伸,也就是说青藏高原腹地的深部和岩石圈存在近南北向的构造。这种近南北向的断裂是在青藏高原总体东西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是整个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前弧断裂的配套断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柴达木地块
  • 2.2 中昆仑缝合带
  • 2.3 昆仑地块
  • 2.4 南昆仑缝合带
  • 2.5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
  • 2.6 金沙江缝合带
  • 2.7 羌塘—昌都地块
  • 2.8 班公错—怒江缝合带
  • 2.9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
  • 2.9.1 班戈—倾多拉退化弧
  • 2.9.2 措勤—纳木错弧间盆地
  • 2.9.3 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构造带
  • 2.9.4 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
  • 2.1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2.10.1 日喀则弧前蛇绿岩复理石构造带
  • 2.10.2 仲巴—朗杰、白朗南—曲松变形陆缘类复理石构造带
  • 2.11 喜马拉雅地块
  • 第3章 青藏高原岩石磁性及密度特征
  • 3.1 岩石磁性特征
  • 3.1.1 青藏高原北缘岩石磁性特征
  • 3.1.2 青藏高原中南部
  • 3.1.3 羌塘、措勤盆地岩石磁性特征
  • 3.1.4 青藏高原东部岩石磁性特征
  • 3.2 岩石密度特征
  • 3.2.1 叶城—和田地区岩石密度特征
  • 3.2.2 柴达木盆地岩石密度特征
  • 3.2.3 羌塘盆地岩石密度特征
  • 3.2.4 措勤盆地岩石密度特征
  • 3.2.5 申扎—那曲地区岩石密度特征
  • 3.2.6 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中段岩石密度特征
  • 第4章 青藏高原航磁数据处理方法
  • 4.1 数据的选取
  • 4.2 编图方法
  • 4.2.1 重编线号
  • 4.2.2 统一坐标投影
  • 4.2.3 编图方法
  • 4.3 编图精度
  • 4.4 航磁数据转换处理方法
  • 4.4.1 频率域网络数据位场转换处理方法
  • 4.4.1.1 航磁△T频率域化极处理
  • 4.4.1.2 航磁△T频率域化极上延处理
  • 4.4.1.3 航磁△T频率域化极上延垂向二次导数处理
  • 4.4.1.4 航磁△T频率域化极上延不同高度间的场差处理
  • 4.4.2 程序结构图
  • 4.5 小波变换滤波
  • 4.5.1 小波变换滤波方法
  • 4.5.2 程序结构图
  • 4.6 剖面重磁异常可视化正反演方法
  • 4.7 磁性场源深度成像方法
  • 4.7.1 方法原理
  • 4.7.2 理论模型试验
  • 第5章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球物理特征与地壳结构
  • 5.1 青藏高原及邻区磁场特征
  • 5.1.1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深部场源磁异常特征
  • 5.1.2 青藏高原缝合带及地块的磁场特征
  • 5.1.2.1 缝合带的磁场特征
  • 5.1.2.2 各地块的磁场特征
  • 5.2 青藏高原及邻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结构
  • 5.2.1 青藏高原及邻区重力场特征
  • 5.2.2 青藏高原莫霍面深度变化特征
  • 5.2.3 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 第6章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性质及地质意义研究
  • 6.1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的磁场特征及重力场特征
  • 6.1.1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的磁场特征
  • 6.1.2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的重力场特征
  • 6.2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磁源体空间分布特征
  • 6.2.1 局部波数反映的磁源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 6.2.2 磁异常正反演拟合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磁性体的空间分布
  • 6.3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的性质研究
  • 6.3.1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带与地表蛇绿岩的对应关系
  • 6.3.2 雅鲁藏布江双磁异常北带与花岗岩带的空间分布对应关系
  • 6.3.3 航磁双磁异常带揭示了雅鲁藏布江南北双蛇绿岩带的存在
  • 第7章 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及其性质研究
  • 7.1 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的磁场特征
  • 7.2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南北向构造特征
  • 7.3 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的性质研究
  • 7.3.1 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受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控制
  • 7.3.2 地层岩性与厚度变化因素对负磁场异常区磁性影响程度的研究
  • 7.3.3 局部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对负磁异常区磁性影响程度的研究
  • 7.3.4 青藏高原负磁异常区的重力场特征
  • 7.3.5 负磁异常区退磁作用的研究
  • 7.3.6 负磁异常区地震源机制的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与负磁异常区地质意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