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FA)的变化及皮质脊髓束(CST)受损与修复的情况,从分子影像角度初步探讨HICH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机制,为HICH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保守组(10例,分别记为例1~例10)、手术组(10例,分别记为例11~例20),入选标准为:①血肿量为10~30ml,位于基底节区;②神志清楚,能配合磁共振检查;③血肿均位于一侧,无双侧发病;④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其中保守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4~82岁,平均61.1岁;手术组10例: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51~75岁,平均59.6岁。保守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手术组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MRI)和DTI检查。常规MRI扫描主要包括:T1加权SE序列、T1加权FLAIR序列、T1加权SPGR序列、T2加权EPI序列。DTI扫描主要参数为:TR=10000ms,TE=112ms,层厚=4mm,层间距=0.5mm,30层连续扫描,矩阵128×128,FOV=240mm,在13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和一个没有弥散加重的采集,其中b=1000s/mm2。扫描资料采用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测量患侧CST受损区及健侧CST相应区域的FA值,并重建FA图、方向编码彩色图、双侧CST 3D纤维束图。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评分法对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分别记为NIHSS评分1、NIHSS评分2、NIHSS评分3、肌力1、肌力2、肌力3。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CST损伤情况与神经功能损害及恢复之间的关系。其中对例11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4天、术后第13天行DTI检查,初步观察血肿清除前后CST的改变情况,分析CST损伤及修复情况与神经功能损害及恢复之间的关系。另外我们还对一名发病后7.5年的HICH患者(记为例21)行DTI检查,其曾于发病后第17天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观察血肿清除后CST的远期修复情况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患侧CST的FA值均较对侧降低,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1112,p<0.001);CST 3D纤维束图可清晰地显示CST,健侧CST显示完整,患侧则分别呈受压、变形、移位、断裂等改变,依此将CST受损情况分为4级: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部分CST中断;4级,大部分甚至完全中断的CST。其中1级,0例;2级,4例;3级,6例;4级,10例。患侧CST区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评分1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7226,p<0.05);患侧CST损伤程度与对侧肢体肌力有显著相关性(rs’=-0.9083,p<0.05);经过随访发现:①CST级别为2级的患者无论给予保守或手术治疗其肌力、NIHSS评分的恢复均较CST级别为3~4级的患者良好,提示CST级别为2级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②在CST受损级别为3~4级的患者中,手术组患者的NIHSS评分的改善较保守组明显,提示手术治疗有助于CST受损级别为3~4级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③发病后前3个月是HICH患者肌力等神经功能恢复最快的阶段,提示发病后前3个月是临床干预、促进HIC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阶段。结论:FA值可从量化的角度上反映了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而双侧CST 3D纤维束图则可立体直观地显示其受损情况;CST受损程度与神经功能损害及预后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DTI技术对可指导HICH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神经功能损害与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对价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窦性心率震荡与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J].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01)
- [2].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卒中后抑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中的价值[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01)
- [3].以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一例[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4(01)
- [4].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05)
- [5].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间隔时间的探讨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04)
- [6].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07)
- [7].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0(08)
- [8].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03)
- [9].依达拉奉致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加重2例[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06)
- [10].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患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5)
- [11].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05)
- [12].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05)
- [1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3例诊治分析[J]. 临床医学 2012(08)
- [14].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J]. 医学综述 2011(21)
- [1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07)
- [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21)
- [17].复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01)
- [18].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0)
- [19].专家坐诊[J]. 金秋 2011(14)
- [20].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9(11)
- [2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20例预后近期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7)
- [22].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0例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 2012(02)
- [2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及近期随访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8)
- [24].听神经瘤术后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质性研究[J]. 现代临床护理 2012(04)
- [25].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初探[J]. 交通医学 2009(03)
- [26].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心率变异的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02)
- [27].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06)
- [28].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04)
- [29].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液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 2013(35)
- [30].脊柱裂临床分类与神经功能评分[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