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耐镉胁迫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水稻苗期耐镉胁迫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论文摘要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包括123个家系和亲本在内,用含有0.2mg/L镉的水培液进行处理,以不加镉培养的水培液作为对照,考察了2006年和2007年叶绿素含量、根长、株高、叶长等4个性状,并转换成抗性指数,用于评价水稻对Cd污染的抗性指标。在已构建的以109个引物为基础的遗传图谱上进行复合区间定位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6个加性QTLs,涉及1,2,3,4,6,7,11等7条染色体,其中,以叶绿素抗性指数为指标,2006年检测到3个与耐Cd有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2,3,11染色体上,解释了14%,9%,9%的表型变异,2007年检测到2个QTLs,分别位于第2,4染色体上,解释了38%和7%的表型变异;以根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2006年只检测到1个位于第1染色体上控制耐Cd的QTLs,解释了9%的表型变异,2007年检测到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1个QTL,解释了12%的表型变异;用株高抗性指数进行定位,2006共有3个与耐Cd相关的QTLs,位于1,1,11染色体上,分别解释了10%,27%,10%的表型变异,2007年检测到2个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6和第7染色体上,均解释了8%的表型变异;而以叶长抗性指数进行水稻秧苗耐Cd性表现的QTL定位,2006年发现也有2个QTLs与其耐Cd反应有关,它们分别位于1,11染色体上,解释了21%,12%的表型变异,2007年检测到2个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2,6染色体上,解释了11%,12%的表型变异。同时也检测到5个加性与环境互作相关的QTLs,其中用株高抗性指数进行定位有2个,均位于第1染色体上,解释了10.94%和34.64%的表型效应;以叶绿素抗性指数为指标也检测到2个,分别位于第2和第11染色体上,解释了9.66%和18.37%的表型效应;以根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检测到1个,位于第1染色体上,解释了8.88%的表型效应。检测到6对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相关的QTLs,其中用株高抗性指数进行定位的有2对,分别位于第1,1染色体和第4,11染色体上,上位性效应的贡献率为0和3.44%,与环境互作效应解释了3.58%和16.38%的表型变异;1对以根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耐Cd QTL,位于第10,10染色体上,上位性效应贡献率为7.65%,与环境互作效应解释了12.71%的表型变异;1对以叶绿素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耐Cd QTL,上位性效应的贡献率为2.93%,与环境互作效应解释了7.37%的表型变异;2对以叶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耐Cd QTLs,分别位于第1,10染色体和第1,1染色体上,上位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21.93和0,与环境互作效应解释了3.84%和10.47%的表型变异。分析表明,在采用不同评价指标所检测到的27个与耐Cd相关的QTLs中,有12个集中于第1染色体上。结果还指出以株高和叶绿素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检测到的QTLs最多,根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最少。研究还发现在第1、2和第11染色体上的相同区间内同时检测到以不同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多个与耐Cd相关的QTLs,推测它们可能是功能相同的几个紧密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也可能就是同一等位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也说明了该评价指标用于基因定位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综述
  • 1.1 重金属的概念
  • 1.2 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
  • 1.3 镉的来源
  • 1.4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 1.5 福建省水稻稻米Cd污染状况调查
  • 1.6 Cd在水稻体内的行为特征和水稻对Cd累积的特性
  • 1.6.1 Cd在水稻体内的行为特征
  • 1.6.2 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迁移
  • 1.6.3 水稻对镉的富集
  • 1.6.4 Cd对水稻的毒害
  • 1.6.4.1 Cd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1.6.4.2 Cd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危害
  • 1.6.5 水稻对镉的解毒和抗性
  • 1.7 水稻Cd累积的特性
  • 1.7.1 水稻Cd累积的基因型差异
  • 1.7.2 水稻Cd低累积基因的筛选与定位
  • 1.8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研究进展
  • 1.8.1 传统数量学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8.2 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
  • 1.8.2.1 遗传标记
  • 1.8.2.2 用于构建分子图谱的遗传群体类型及特点
  • 1.8.2.3 构建遗传图谱的软件
  • 1.8.2.4 QTL分析方法
  • 1.8.2.5 QTL定位分析软件
  • 1.9 本研究的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水稻RIL群体遗传图谱的建立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DNA的提取
  • 2.1.2.2 DNA浓度估计及质量检测
  • 2.1.2.3 PCR反应
  • 2.1.2.4 电泳
  • 2.1.2.5 图片保存
  • 2.1.2.6 数据统计
  • 2.2 水稻高镉的QTL分析
  • 2.2.1 供试材料
  • 2.2.2 数据整理
  • 2.2.3 QTL定位
  • 3.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RIL群体遗传图谱的构造
  • 3.2 水稻抗镉的QTL分析
  • 3.2.1 水稻抗镉性状表现
  • 3.2.2 水稻苗期耐镉的QTLs
  • 3.2.2.1 水稻苗期耐镉的加性QTLs
  • 3.2.2.2 水稻苗期耐镉的上位性QTLs
  • 3.2.3 水稻抗镉的QTLs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3.2.3.1 水稻抗镉的加性QTLs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3.2.3.2 水稻抗镉的上位性QTLs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4.结论与讨论
  • 4.1 关于新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图
  • 4.2 水稻抗镉的QTL分析
  • 4.2.1 水稻抗镉的指标
  • 4.2.2 不同的QTLs或同一QTLs的不同等位基因影响不同环境下的表型变化
  • 4.2.3 水稻抗镉相关性状的"一因多效"或"基因连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玉米株高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中国种业 2008(S1)
    • [2].提高棉花种植密度对产量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J]. 棉花科学 2013(01)
    • [3].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0(03)
    • [4].玉米产量的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空间分布规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24)
    • [5].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含水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11(03)
    • [6].玉米穗高系数遗传主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3)
    • [7].4个玉米早代材料应用潜力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02)
    • [8].玉米穗位高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玉米科学 2009(02)
    • [9].玉米不同叶位叶面积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4)
    • [10].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发育遗传动态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3)
    • [11].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2)
    • [12].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06)
    • [13].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2)
    • [14].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J]. 作物学报 2015(06)
    • [15].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J]. 植物学报 2014(03)
    • [16].籼粳交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三明农业科技 2011(01)
    • [17].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叶片保绿度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8(03)
    • [18].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5)
    • [19].水稻重组自交群体灌浆速率的遗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1)
    • [20].玉米果穗出籽率遗传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3)
    • [21].水稻籽粒灌浆速率的发育遗传机制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04)
    • [22].双子叶植物丝瓜种子发芽性状遗传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2)
    • [23].烟草品种在不同海拔生产的农艺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10)
    • [24].水稻亲本、杂交后代的成熟期倒伏指数及关系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8)
    • [25].水稻RIL群体单穗重基因加性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22)
    • [26].玉米叶片保绿度F_1杂种优势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8(02)
    • [27].甘蓝型油菜生育期性状的遗传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16(05)
    • [28].花椰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 科技通报 2010(03)
    • [29].甘蔗品种的区试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5)
    • [30].水稻抽穗期QTLs的检测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标签:;  ;  ;  ;  ;  

    水稻苗期耐镉胁迫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