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芥菜型油菜(A~rA~rB~cB~c)的培育

新型芥菜型油菜(A~rA~rB~cB~c)的培育

论文摘要

甘甘蓝型油菜(AnAnCnCn,2n=38),芥菜型油菜(AjAjBjBj,2n=36)和白菜型油菜(ArAr,2n=20)是目前全球主要种植的油料作物,其中芥菜型油菜的田间产量最低。虽然使用芥菜型油菜杂交种可以使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有所增加,但一般只能达到900-1200kg/ha,远远不够实际生产的需要。在芸薹属作物中,有三个基本染色体组(A,B,C)及相应的三套亚基因组(Ar,An,AJ,Bn,BJ,Bc,Co,Cn,Cc),该亚基因组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油菜中开展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增加油菜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且研究者通过导入属内其他物种中的相应亚基因组(Ar,Cc)替换原有的An和Cn亚基因组,创建出新型甘蓝型油菜,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配制的杂种表现出很强的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木研究拟将白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Bc基因组大规模导入至常规芥菜型油菜中培育新型芥菜型油菜,拓宽新型芥菜型油菜与常规芥菜型油菜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为开拓芥菜型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和提高芥菜型油菜产量奠定基础。木研究首先将大量白菜Ar基因组和埃芥Bc基因组导入到芥菜型油菜,利用埃塞俄比亚芥和白菜来源的芸薹属六倍体(ArArBcBcCcCc,2n=54)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结合细胞学鉴定的方法从F1群体中获得芸薹属五倍体(ArAjBcBjCc,2n=45)。其次从芸薹属五倍体自交种中筛选出C基因组染色体完全丢失且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条的新型芥菜型油菜,其基因组中白菜Ar和埃芥Bc基因组的平均含量为50%。为了进一步增加Ar和Bc外源基因组的含量,紧接着F1代芸薹属五倍体又与埃芥和白菜来源的芸薹属六倍体回交,从BC1F1群体中获得芸薹属五倍体(ArAjBcBjCc,2n=45),预计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75%。自交BC1F1代,通过染色体数目统计从BC1F2群体中获得不仅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75%,而且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的C基因组丢失的新型芥菜型油菜。最后利用创建的新型芥菜型油菜(Ar/jAr/jBc/jBc/j,2n=36)与常规芥菜型油菜(AjAjBjBj,2n=36)杂交配制基因组间杂种,对亚基因组杂种的杂种优势进行初步研究。目前通过将埃芥白菜来源的芸薹属六倍体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共获得102个杂交组合的F1代杂种。随机从14个杂交组合后代中各选取10个单株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真假杂种鉴定,结果发现138株为真杂种,仅两株为假杂种。应用细胞学方法对F1群体体细胞染色体进行统计,筛选出染色体数目为45的五倍体(ArAjBcBjCc,2n=45)52株,染色体数为43、44和46的五倍体候选材料169株。将染色体数目为43、44、45和46的五倍体和五倍体候选材料作为母本与埃芥白菜六倍体回交,收获48份回交组合的BC1F1代回交种,下一季度田间播种48份;将染色体数目为44、45、46的五倍体和五倍体候选材料套袋自交,收获的102份F2代自交种,下一季度田间播种95份。运用细胞学方法从F2群体中随机选择99株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统计,筛选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的F2代单株4棵,预测这4株即为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50%,可作为新型芥菜型油菜(Ar/jAr/jBc/jBc/j)的候选材料。同时对302株BC1F1群体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鉴定,得到38棵染色体数2n=45的BC1F1代植株,这38株基因组有相当一部分为芸薹属五倍体(AABBC,2n=45),能从BC1F1代芸薹属五倍体自交一代中获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并且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75%的新型芥菜型油菜。本实验从芸薹属SSR引物数据库中筛选出14对芸薹属六倍体和常规芥菜型油菜间特异的A基因组和B基因组SSR引物,运用其对BC1F1群体中4个回交组合的27个单株进行外源基因组含量进行评估,分子标记试验结果表明Ar和Bc的外源基因组含量为75.88%,与预计的结果相符合。这也说明F1代中Ar和Bc的外源基因组含量为50%,并且可以通过分子标记的方法从BC1F2代中筛选出Ar和Bc的外源基因组含量超过75%,甚至部分达到90%的新型芥菜型油菜植株。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芸薹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基础
  • 1.1.1 禹氏三角
  • 1.1.2 A,B,C三基因组的亲缘关系
  • 1.1.3 A,B,C三基因组的染色体配对
  • 1.2 芥菜型油菜简介
  • 1.3 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内容
  • 3 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常规芥菜型油菜
  • 3.1.2 芸薹属六倍体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安排
  • 3.2.2 分子标记分析方法
  • 3.2.3 染色体数目鉴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芸薹属六倍体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创建芸薹属五倍体群体
  • 4.1.1 芸薹属六倍体与常规芥菜型油菜间的远缘杂交
  • 4.1.2 芸薹属六倍体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后代杂种的形态学鉴定
  • 4.1.3 SSR标记鉴定芸薹属六倍体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后代杂种
  • 4.1.4 细胞学筛选芸薹属五倍体整倍体
  • 1代中染色体数目对自交结实率的影响'>4.1.5 F1代中染色体数目对自交结实率的影响
  • 1代五倍体与芸薹属六倍体的回交'>4.2 F1代五倍体与芸薹属六倍体的回交
  • 1群体与芸薹属六倍体的回交结实统计'>4.2.1 F1群体与芸薹属六倍体的回交结实统计
  • 1代五倍体(ArAjBcBjCc)与芸薹属六倍体的回交组合'>4.2.2 F1代五倍体(ArAjBcBjCc)与芸薹属六倍体的回交组合
  • 1代芸薹属五倍体自交一代染色体数目统计'>4.3 F1代芸薹属五倍体自交一代染色体数目统计
  • 1F1群体(五倍体×六倍体)外源Ar和Bc基因组含量分析'>4.4 BC1F1群体(五倍体×六倍体)外源Ar和Bc基因组含量分析
  • 1F1群体(五倍体×六倍休)染色体数统计'>4.5 BC1F1群体(五倍体×六倍休)染色体数统计
  • 5 讨论
  • 5.1 新型芥菜型油菜的遗传稳定性改良
  • 5.2 新型芥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及性状改良
  • 5.3 新型芥菜型油菜在油菜遗传改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藏自治区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聚类分析[J]. 河南农业 2018(29)
    • [2].芥菜型油菜不同叶色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02)
    • [3].盐和干旱胁迫对芥菜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8(10)
    • [4].晋北区芥菜型油菜抗旱性鉴定及综合抗旱指标筛选[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11)
    • [5].西藏高原环境下印度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2)
    • [6].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J]. 西藏科技 2010(05)
    • [7].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J]. 西藏科技 2009(12)
    • [8].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生态性状相关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2)
    • [9].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获得及鉴定[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01)
    • [10].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J]. 生态科学 2008(02)
    • [11].高硫甙芥菜型油菜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病害防治效果试验简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20(05)
    • [12].芥菜型油菜新品种——晋油12号的选育[J]. 陕西农业科学 2014(08)
    • [13].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典范相关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03)
    • [14].芥菜型油菜硫代葡萄糖苷基因的研究进展[J].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1)
    • [15].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变异及其统计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3)
    • [16].芥菜型油菜莫利(Moricandia arvensi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2)
    • [17].中外合作开展芥菜型油菜地理起源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09)
    • [18].阴山北麓保护性耕作芥菜型油菜田杂草综合控制技术规程[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06)
    • [19].青海紫叶芥菜型油菜叶片颜色的遗传[J]. 种子 2013(10)
    • [20].芥白杂交后代芥菜型油菜遗传物质渗入分析[J]. 青海大学学报 2018(01)
    • [21].芥菜型油菜转录因子BjWRKY33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9(07)
    • [22].西藏一种芥菜型油菜PGI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植物保护 2018(02)
    • [23].芥菜型油菜A9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和结构变异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4].芥菜型油菜优良性状导入甘蓝型油菜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06)
    • [25].西藏试种9份印度芥菜型油菜的抗旱性评价[J]. 西藏科技 2013(11)
    • [26].芥菜型油菜BjuA09DFR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转化和表达[J]. 西北植物学报 2019(01)
    • [27].重金属胁迫下青藏高原芥菜型油菜种子发芽特征研究[J]. 种子 2018(04)
    • [28].螯合剂对用芥菜型油菜修复镉污染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J]. 能源环境保护 2013(01)
    • [29].芥菜型油菜品种四川黄籽的BAC文库构建与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9(05)
    • [30].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的小孢子培养[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2)

    标签:;  ;  ;  ;  

    新型芥菜型油菜(A~rA~rB~cB~c)的培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