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洪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何星亮[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文中认为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是中华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章从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和单一民族研究视角,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各类研究成果及特点。
张建芬,梁国峰,胡奇玮,李杰,自建周,李学兰[2](2022)在《景洪电站运营期生态环境管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不断凸显,生态管理、生态修复理念正在不断地贯穿于水电站运营整个过程之中。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景洪电站总体情况、面临的问题和需解决的矛盾,库区生态管理、漂浮物无害化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助推扶贫援助等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其经验以供同类型水电站借鉴。
周增春,岳存桂,李瑞涛[3](2021)在《西南地区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文中提出在近年异常气候和特殊区位综合影响下,西双版纳州首府所在地景洪市环境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通过综合分析2016—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污染天数集中出现在每年旱季的2—5月,主要污染因子为细颗粒物,在不利气候条件下生物质焚烧境外输入污染影响更为突出。为持续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需密切关注气候变化趋势,强化大气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建立跨境雾霾防控机制和大气污染防控长效机制。
赵云娇[4](2021)在《傣族乡村聚落的多维空间模式及演变研究 ——以西双版纳勐龙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星运,张翊,张银[5](2021)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景洪市生态风险评价》文中提出选取云南省景洪市2009年、2013年和2017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综合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地统计学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景洪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且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着,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2)研究区莫兰指数分别为0.801 0、0.805 1、0.806 4。生态风险"高—高"聚集区大面积分布在景洪市南部地区,生态风险"低—低"聚集区大面积分布在景洪市北部地区。(3)2009以来景洪市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各类风险转化显着,除中风险区面积减少之外,其余风险区面积逐渐增大。景洪市生态风险总体呈现出减弱的趋势,生态安全状况良好。
吕艳[6](2021)在《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恙螨是恙虫病的唯一传播媒介,其中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媒介恙螨。中国西南地区是恙虫病流行的重要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5个省(市、自治区)。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2001-2019年采集的地里纤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6种主要恙螨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系统研究了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在云南南部的季节消长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地里纤恙螨等6种主要恙螨在西南地区的分布规律及相关生态研究1.1宿主捕获及恙螨采集情况在2001-2019年的“面上调查”中,从我国西南地区91个调查点共捕获小兽宿主19,375只,其中19,300只鉴定到了“种”,隶属于6目12科41属84种。从捕获的19,375只小兽体表采集恙螨170,945只,其中166,925只鉴定到了“种”,隶属于1目2科3亚科26属308种。在308种恙螨中,数量最多的6种恙螨占全部恙螨的33.91%(56,610/166,925),依次为:小板纤恙螨(10.55%,17,617/166,925)、中华纤恙螨(6.25%,10,438/166,925)、地里纤恙螨(5.08%,8,479/166,925)、密点纤恙螨(4.18%,6,982/166,925)、西盟合轮恙螨(4.15%,6,927/166,925)和攸氏无前恙螨(3.69%,6,167/166,925)。在这6种主要恙螨中,地里纤恙螨是我国恙虫病的第一大传播媒介,小板纤恙螨是我国恙虫病的第二大传播媒介。小板纤恙螨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量存在,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只是地里纤恙螨一种主要媒介,提示我国西南地区可能同时并存两大恙虫病主要传播媒介。1.2六种主要恙螨的地点分布在所调查的91个县(市)中,仅有14个调查点采集到地里纤恙螨,其中有12个来自云南且45.87%的地里纤恙螨采自云南景洪,22.17%的该螨采自贵州榕江,仅景洪和榕江2个调查点所采集的地里纤恙螨的构成比高达68.04%。结果提示,地里纤恙螨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全境的优势螨种,可能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优势螨种和主要媒介,这与传统认为的地里纤恙螨是广大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大部)的优势恙螨种类以及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的观点有所不符。在91个县(市)中,有19个调查点采集到小板纤恙螨,其中72.31%来自云南大理。这一结果显示,此前普遍认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小板纤恙螨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量存在,该螨可能是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优势螨种和传播媒介。中华纤恙螨和西盟合轮恙螨在大理的采集数量也较多,构成比分别为95.39%和75.16%。密点纤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较均匀,这两种恙螨并没有大量集中于某一个调查点,提示这两种恙螨适宜生存的地理环境较广。1.3六种主要恙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在不同纬度分布上,地里纤恙螨主要分布在21~23°N低纬度地带,且该螨的感染率和平均多度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在北纬28°以北地区的3,250只小兽体表未采集到该螨。纬度对地里纤恙螨的影响较大,该螨偏好纬度较低的地区。除地里纤恙螨外的5种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和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主要集中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但它们在北纬29°以北的地带分布数量极少。在经度水平上,除攸氏无前恙螨主要分布在97~99°E外,其余5种恙螨大多数分布于99~101°E经度地带,但各恙螨的数量并未随经度变化形成明显规律性改变,提示经度跨度对这6种恙螨感染的影响不明显。从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来看,80.80%的地里纤恙螨来自海拔10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且该螨感染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提示地里纤恙螨偏好低海拔地区。74.18%的小板纤恙螨采自于2000~2500m高海拔地区,且该螨感染率和平均多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提示海拔高差对其影响较为明显。除小板纤恙螨外,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也主要采自中高海拔地区,其中西盟合轮恙螨的感染率和平均多度也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1.4六种主要恙螨的地理景观及生境分布在地理景观分布上,地里纤恙螨明显倾向分布在坝区景观,其在坝区的各感染指标均较高(P<0.05)。其余5种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和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在山区景观的数量远高于坝区,其感染率和平均多度也高于坝区(P<0.05)。在生境选择上,6种恙螨均大量来自室外生境,除密点纤恙螨外,其余5种恙螨在室外的感染率和平均多度均比室内生境高(P<0.05)。结果提示,在恙虫病媒介监测和防控中,应同时做好平原坝区地里纤恙螨和山地山区小板纤恙螨等媒介恙螨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减少或避免恙虫病从鼠类向人类传播。1.5六种主要恙螨的宿主选择地里纤恙螨等6种恙螨均可同时寄生多种小兽,宿主特异性低,跨“目”和跨“科”寄生现象明显。这6种恙螨在不同科目宿主的感染情况差别较大,但在啮齿目动物体表采集到的数量最多,这除了恙螨对啮齿目宿主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倾向外,还可能与啮齿目小兽捕获的数量大有一定关系。黄胸鼠是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的优势宿主,大绒鼠是小板纤恙螨和西盟合轮恙螨的优势宿主,大绒鼠和树鼩是中华纤恙螨的优势宿主,大绒鼠和齐氏姬鼠是密点纤恙螨的优势宿主,黄胸鼠和社鼠是攸氏无前恙螨的优势宿主。这6种恙螨在所对应主要宿主的不同个体间均呈聚集型分布。地里纤恙螨等6种恙螨均倾向选择成年宿主。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和密点纤恙螨倾向选择雄性宿主,其在雄性宿主的感染率及平均多度均高于雌性(P<0.05),宿主动物身体参数(体重、体长)对6种恙螨感染的影响不明显。1.6六种主要恙螨的种间关系及宿主生态位地里纤恙螨等6种主要恙螨在其优势宿主体表的种间关系显示,除小板纤恙螨与中华纤恙螨之间协调系数较高(V=0.568)外,其余各螨种间的协调系数值较小,协调关系微弱,提示它们在宿主选择上的相互依赖或相互排斥倾向不明显。在所捕获的84种宿主动物中,地里纤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和攸氏纤恙螨寄生的宿主种类数依次为34种、24种、22种、31种、23种和23种,各螨种的宿主生态位均较宽,宿主特异性低。6种主要恙螨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的是攸氏无前恙螨(Bi’=6.735),其余5种恙螨生态位宽度指数差异不大,其中生态位宽度指数最低的是地里纤恙螨(Bi’=2.113)。通过对6种恙螨在84种宿主的选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西盟合轮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最先聚为一类,表明这两种恙螨在宿主选择上较为一致,生态位重叠高。接着是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和密点纤恙螨聚为一类,表明这三种恙螨在宿主选择上较为相似。地里纤恙螨与其他5种恙螨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重叠很低)。2.云南南部地里纤恙螨及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连续12个月的定点调查中,共捕获鼠类等小兽宿主2,434只,其中有2,424只被鉴定为4目5科10属15种。在所有捕获的宿主动物中,斯氏家鼠数量最多(84.35%,2,053/2,434)。从斯氏家鼠体表采集恙螨99,221只,隶属于1科2亚科12属102种。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是斯氏家鼠体表的优势螨种,构成比分别为19.02%(18,867/99,221)和3.83%(3,798/99,221)。地里纤恙螨全年均有出现,该螨种季节消长呈夏秋型,7月出现第一个高峰,也是全年最高峰,10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小板纤恙螨从12月份开始急剧升高,至次年1~2月份达到高峰,于4月份降至一个较低水平,4~11月份偶有该螨出现,但数量极少,该螨属冬春型季节分布,温度是该螨活动和繁殖的主要因素,呈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地里纤恙螨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全境的优势螨种,仅是北纬28°以南部分低纬度、低海拔和炎热潮湿坝区的优势螨种。此前普遍认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小板纤恙螨可能是我国西南地区中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区域的优势螨种和传播媒介,在这一区域内,地里纤恙螨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小板纤恙螨取代。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也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和中高海拔地区的山区地带,特别是山区的室外生境。地里纤恙螨等6种主要恙螨均可同时寄生多种小兽,宿主特异性低。地里纤恙螨全年均有出现,种群季节消长属于夏秋型,有两个繁殖高峰。小板纤恙螨种群季节消长属于冬春型。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这两大媒介恙螨季节消长的关键因素。该论文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西南地区恙虫病媒介的监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肖悦[7](2021)在《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护税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自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在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重点针对当前实际部门反响较大的申报操作、征收管理基础、第三方监测机构、部门协作等环节,尤其是环境税征管中存在的程序复杂,征收管理基础水平不高,部门协作机制未完全构建,监测机构监管不完善等征管障碍,开展对症分析。首先,从我国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的历程发展进行梳理,从“面到点”引出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的实践情况,介绍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在实际开征前做的准备工作,通过税源与建档、制度的制定和征管工作的推进来描述景洪市环境保护税的具体征收情况,之后通过实际数据与调查问卷研究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的成效,使其更具有可信度。其次,设定景洪市不同基层各个征管部门与环保税纳税人为调查对象,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并结合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景洪市环境保护税的税收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通过使用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等,梳理、总结了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再次,立足于景洪市实际征收管理现状,从多角度分析证实,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在税收征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存在着普遍性因素,也存在独属于景洪市特殊环境导致的原因。最后,以强化景洪市税收征管能力建设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可行性的建议,为景洪市推行环境保护税法政策改革及落实,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参考,以期促进景洪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玄杨静和[8](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万盛云[9](2021)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背景下,健康旅游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全域旅游的推广,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对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资源分布最集中且民族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之一,边疆各民族有着独特的餐饮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南边疆地区已经进一步成为了中国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陆上前沿门户。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二次开发,促进边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就必须对当地餐饮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本文基于旅游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文献法、田野调研法等方法,分析了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及构成、开发现状,并深入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餐饮文化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分布零散、文化体验性不足、餐饮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系统开发、产业融合性不强、缺乏品牌观念意识、缺乏创意创新意识、特色不鲜明、缺乏生态可持续意识等,继而以问题为导向,本着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开发并重、创新性开发等原则,针对勐腊县提出了增强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提升城镇风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推广营销方式、推动餐饮服务规范化打造品牌效应、不断发掘民族餐饮文化内涵等对策建议,进而开发南腊河民族餐饮文化街区、易武镇普洱茶文化乡村旅游、神秘克木人餐饮文化之旅、边境口岸城市民族餐饮与异国风味体验之旅和重点景区餐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形象重塑等5个餐饮文化资源线路。旨在借动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指引其他边疆地域或民族的餐饮文化开发及形象提升。促进开发区旅游业良性发展助力经济增长。
林昱辰[10](2021)在《“三生空间”视角下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变分析》文中提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随着城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一种城市发展状况的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云南省作为我国边疆省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对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研究是推动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支撑。根据“十九大”报告中“新时期我们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本文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相融合,从城市生产空间承载能力、生活空间承载能力、生态空间承载能力三方面出发,研究云南省16个政府所在地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本文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克里金插值法、等多种计量模型对云南省16个政府所在地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时间、空间两种尺度的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可知:从地理分区来看,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滇中地区、滇东南地区、滇西南地区、滇西地区、滇东北地区、滇西北地区。从城市来看,昆明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水平最高,平均值大于0.60,昭通市、泸水市、香格里拉市的数值在0.30-0.40之间,个别年份数值甚至低于0.30,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处于最低水平,其他12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同,全部集中在0.40-0.50之间。(2)通过对城市生产空间承载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可知:从地理分区来看,云南省城市生产空间承载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滇中地区、滇东南地区、滇西地区、滇东北地区、滇西北地区、滇西南地区。从城市来看,玉溪市、昆明市的城市生产空间承载能力发展水平最高,景洪市、香格里拉市、楚雄市紧随其后,昭通市城市生产空间承载能力水平处于最低水平,其余10个城市则处于一般水平。(3)通过对城市生活空间承载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可知:从地理分区来看,云南省城市生活空间承载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滇中地区、滇东北地区、滇东南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南地区、滇西北地区。从城市来看,城市生活空间承载能力最高的城市为昆明市,泸水市、香格里拉市生活空间承载力处于最低水平。(4)通过对城市生态空间承载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可知:从地理分区来看,云南省城市生态空间承载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滇西南地区、滇西地区、滇东南地区、滇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滇中地区。从城市来看,普洱市生态空间承载能力最高,昆明市、玉溪市处于生态空间承载能力最低水平。(5)通过对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可知:(1)生产-生活-生态视角:云南省16个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总体呈增长态势并向协调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2)生产-生活视角:云南省16个城市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趋势,除昭通市外,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呈不同幅度增长,但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绝对差距在扩大。(3)生产-生态视角:云南省16个城市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总体呈下降趋势,除景洪市外,其余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绝对差距在扩大。(4)生活-生态视角:云南省16个城市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总体呈上升趋势,除昭通市外,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呈不同幅度增长,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绝对差距在缩小。(6)通过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障碍度的分析可知:在障碍度模型的系统层分析中,除昆明市的主要障碍因子为生态空间承载能力、蒙自市的主要障碍因子为生产空间承载能力以外,其余14个城市的主要障碍因子均为生活空间承载能力。在指标层的计算分析中得出,土地资源、人均工业产值、人口规模、服务业占GDP比重、公共设施用地比重等5个指标对云南省各城市的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是制约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的重要障碍因素。
二、景洪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洪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性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一)专着类 |
(二)论文类 |
1. 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作用和贡献研究 |
2. 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传播和交流研究 |
二、区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一)专着类 |
1.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2.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二)论文类 |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2. 新疆和内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3. 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三、单一民族的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一)壮族传统稻作农业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二)哈尼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三)傣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四)蒙古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五)侗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六)维吾尔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七)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的特点 |
(一)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单一民族研究成果总量高于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 |
(二)研究地域和研究对象的相对集中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日趋多元 |
(3)西南地区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空气污染整体状况 |
2.2 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成因分析 |
2.2.1 气候条件相关性分析 |
2.2.2 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分析 |
2.2.3 环境空气质量发展趋势研判 |
3 结论与讨论 |
(5)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景洪市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采样方式 |
2.2.2 生态风险指数法 |
2.2.3 生态风险空间分析方法 |
(1)空间自相关分析 |
(2)半变异函数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地利用转换分析 |
3.2 生态风险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 |
3.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
3.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
3.3 生态风险指数的半变异函数拟合 |
3.4 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演变 |
3.5 各等级生态风险的管理对策 |
4 结论与讨论 |
(6)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恙螨的分类地位及生活史 |
2 恙螨的分布 |
3 恙螨的宿主选择 |
4 恙螨与疾病的关系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调查资料及恙螨采集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现场调查地点筛选及调查设计 |
1.3 主要器材及试剂 |
1.4 恙螨幼虫的采集及宿主鉴定 |
1.5 恙螨幼虫标本制作与分类鉴定 |
1.6 数据录入与筛选 |
2 数据分析 |
2.1 常规统计分析 |
2.2 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分析 |
2.3 营养生态位分析 |
2.4 种间关系分析 |
2.5 Pearson相关分析 |
2.6 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地里纤恙螨等6 种恙螨在西南地区的分布规律及相关生态研究 |
1 小兽宿主动物捕获情况及恙螨采集情况 |
2 地里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
2.1 地里纤恙螨采集情况 |
2.2 地里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
2.3 地里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
2.4 地里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
2.5 地里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
2.6 地里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 小板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
3.1 小板纤恙螨采集情况 |
3.2 小板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
3.3 小板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
3.4 小板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
3.5 小板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
3.6 小板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 中华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
4.1 中华纤恙螨采集情况 |
4.2 中华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
4.3 中华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
4.4 中华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
4.5 中华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
4.6 中华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5 密点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
5.1 密点纤恙螨采集情况 |
5.2 密点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
5.3 密点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
5.4 密点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
5.5 密点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
5.6 密点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6 西盟合轮恙螨的分布规律 |
6.1 西盟合轮恙螨采集情况 |
6.2 西盟合轮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
6.3 西盟合轮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
6.4 西盟合轮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
6.5 西盟合轮恙螨的宿主选择 |
6.6 西盟合轮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7 攸氏无前恙螨的分布规律 |
7.1 攸氏无前恙螨采集情况 |
7.2 攸氏无前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
7.3 攸氏无前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
7.4 攸氏无前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
7.5 攸氏无前恙螨的宿主选择 |
7.6 攸氏无前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8 六种主要恙螨的种间关系分析 |
9 六种恙螨的宿主生态位分析 |
9.1 六种恙螨生态位宽度分析 |
9.2 六种恙螨生态位重叠及系统聚类分析 |
第二节 云南南部地里纤恙螨及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 |
1 宿主动物及恙螨采集情况 |
2 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 |
3 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季节消长与气候因子波动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1 地里纤恙螨等6 种主要恙螨的医学意义及媒介地位 |
2 六种恙螨的地理分布 |
3 六种恙螨的宿主选择 |
3.1 六种恙螨在不同宿主(科、属、种)的感染情况分析 |
3.2 六种恙螨在宿主体表的空间分布型 |
3.3 不同宿主参数(性别、年龄、体重、体长)下6 种恙螨的感染情况分析 |
3.4 六种恙螨宿主选择相互重叠分析 |
4 六种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5 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季节消长规律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排污费 |
二、环境保护税 |
三、税收征收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税收遵从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章 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环境保护税制度实施进程 |
一、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历程 |
二、景洪市环境保护税机构设置 |
第二节 环境税征管工作的具体情况 |
一、税源与建档调查 |
二、征管制度的制定 |
三、征管工作的推进 |
第三节 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成效分析 |
一、税收征收管理初见成效 |
二、环境税政策减免有序落实 |
三、纳税人环保意识逐步在提高 |
四、问卷调查统计整理情况 |
第三章 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一节 环境保护税申报方面 |
一、部分纳税人自主申报困难 |
二、纳税人税源信息采集不全 |
三、无法确定申报数据真实性 |
第二节 征收管理基础方面 |
一、税收征收管理系统不完善 |
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实时 |
三、税收征管人员配置不合理 |
第三节 第三方监测机构方面 |
一、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费用过高 |
二、第三方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 |
第四节 部门协作方面 |
一、环保与税务之间职责不清 |
二、税收征管部门间配合不畅 |
第四章 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程序复杂 |
一、环保税申报操作专业要求较高 |
二、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不合理 |
三、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相比较低 |
四、环保税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不高 |
第二节 征收管理基础水平不高 |
一、未建立信息实时共享平台 |
二、未分级分类配备征管人员 |
第三节 监测机构监管不完善 |
一、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成本较高 |
二、没有相应的监测机构监管机制 |
第四节 部门协作机制未完全构建 |
一、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
二、申报复核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优化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税收征管机制 |
一、建立争议处理机制 |
二、健全部门协作机制 |
第二节 完善顶层税制设计 |
一、充实税收优惠政策 |
二、适当提升适用税额 |
第三节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
一、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平台 |
二、强化税收征管系统建设 |
三、培养征收管理专业人才 |
四、适时扩大纳税认定范围 |
第四节 完善监测机构管理 |
一、构建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 |
二、进一步发展景洪市监测机构交易市场 |
第五节 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
一、创新行政理念 |
二、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
三、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
四、扩大公众监督参与力度 |
第六节 其他保障措施 |
一、加强培训宣传 |
二、做好舆情管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西南边疆地区 |
2.1.2 餐饮文化旅游资源 |
2.1.3 全域旅游 |
2.2 基本理论 |
2.2.1 旅游人地关系 |
2.2.2 旅游扶贫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及构成 |
3.1 勐腊县区域概况 |
3.1.1 总体区位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3.1.3 交通现状 |
3.1.4 社会经济概况 |
3.2 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与环境 |
3.2.1 旅游资源概况 |
3.2.2 旅游政策概况 |
3.2.3 游客情况分析 |
3.3 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
3.3.1 丰富性 |
3.3.2 独特性 |
第4章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餐饮文化旅游开发调查研究设计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过程 |
4.2 问卷及田野调研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4.2.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4.2.2 勐腊县现有餐饮商家分布 |
4.2.3 勐腊县现有市场餐饮类型分析 |
4.2.4 勐腊县现有市场餐饮口味及服务水平分析 |
4.2.5 勐腊县现有市场餐饮消费水平分析 |
4.2.6 游客对勐腊县现有餐饮文化感知分析 |
4.3 开发存在的问题 |
4.3.1 餐饮文化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分布零散,缺乏集聚效应 |
4.3.2 文化体验性不足 |
4.3.3 餐饮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4.3.4 缺乏系统开发,产业融合性不强 |
4.3.5 缺乏品牌观念意识 |
4.3.6 缺乏创意创新意识,特色不鲜明 |
第5章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
5.1 市场定位和开发原则 |
5.1.1 市场定位 |
5.1.2 开发原则 |
5.2 开发策略 |
5.2.1 不断发掘民族餐饮文化内涵 |
5.2.2 增强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
5.2.3 提升城镇风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5.2.4 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推广营销方式 |
5.2.5 推动餐饮服务规范化,打造品牌效应 |
5.3 开发线路设计及优化方案 |
5.3.1 南腊河民族餐饮文化街区 |
5.3.2 易武镇普洱茶文化乡村旅游 |
5.3.3 神秘克木人餐饮文化之旅 |
5.3.4 边境口岸城市民族餐饮与异国风味体验之旅 |
5.3.5 重点景区餐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形象重塑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关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三生空间”视角下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地域系统理论 |
2.1.3 协同发展理论 |
2.1.4 短板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三生空间 |
2.2.2 城市 |
2.2.3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来源 |
第4章 “三生空间”视角下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特征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特征 |
4.2.1 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 |
4.2.2 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空间差异分析 |
4.3 云南省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特征 |
4.3.1 云南省城市生产空间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特征 |
4.3.2 云南省城市生活空间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特征 |
4.3.3 云南省城市生态空间承载能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特征 |
第5章 云南省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度分析 |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5.1.1 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 |
5.1.2 耦合协调类型划分标准 |
5.2 云南省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
5.2.1 云南省城市“三生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
5.2.2 云南省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
5.2.3 云南省城市生产-生态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
5.2.4 云南省城市生活-生态空间承载能力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
第6章 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障碍度诊断 |
6.1 障碍度模型 |
6.2 城市“三生空间”障碍度分析 |
6.3 障碍因子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优化产业结构,创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 |
7.2.2 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 |
7.2.3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
7.2.4 实现城市“三生空间”协同发展 |
7.3 创新点与不足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景洪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J]. 张燕,何星亮. 贵州民族研究, 2021(06)
- [2]景洪电站运营期生态环境管理措施[A]. 张建芬,梁国峰,胡奇玮,李杰,自建周,李学兰. 水库大坝和水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新进展, 2022
- [3]西南地区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例[J]. 周增春,岳存桂,李瑞涛. 环境生态学, 2021(09)
- [4]傣族乡村聚落的多维空间模式及演变研究 ——以西双版纳勐龙镇为例[D]. 赵云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景洪市生态风险评价[J]. 宋星运,张翊,张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1(03)
- [6]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D]. 吕艳. 贵州大学, 2021(01)
- [7]景洪市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优化研究[D]. 肖悦.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民族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万盛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三生空间”视角下云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变分析[D]. 林昱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