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于2006-2007年度在中国科学院湖南省桃源农业生态站试验场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经过18年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试验分别采用静态箱法和密闭室法,研究了红壤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稻田氮损失的途径及规律,以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氮平衡和转化的机理,为切实减少红壤稻田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双季稻N2O排放模式在早稻和晚稻期间存在显著不同,早稻期间由于持续淹水N2O排放通量较小,偶有排放峰;而晚稻期间排水晒田显著促进了N2O排放,尤其在生育后期出现较大排放峰。各处理间N2O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2.稻田N2O排放受水分状况、温度和施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水分状况是主导因子,排水或干湿交替时N2O排放明显增强,而淹水时几乎检测不到N2O排放峰;温度对N2O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两者间无显著相关性;施肥促进N2O排放,但这种影响受水分条件制约。3.水稻生长季中,晚稻期间N2O排放量要高于早稻期间,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的累积排放量则分别处于0.06~0.46 kg·hm-2及0.23~0.93 kg·hm-2之间,冬闲期N2O排放量远高于水稻生长季,N2O累积排放量在3.25~20.56 kg·hm-2之间。4.有机无机配施的OM处理无论是在早、晚稻季还是冬闲期,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都是最高。缺素处理NP和NK两处理排放量要高于平衡施肥的NPK处理,且早、晚稻间有不同规律,早稻期间NP处理N2O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三处理间最高,分别为10.61 ug·m-2·h-1和0.22 kg·hm-2,其次是NK处理,NPK处理排放量最低;而晚稻期间则是NK处理的排放量最高,NP其次。5.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模式基本相同,施肥后1-3天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一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稻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 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 kg·hm-2,分别占施N量的5.0%~13.4%和15.4%~37.4%;而晚稻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 kg·hm-2、12.3~26.8 kg·hm-2和1.4~2.4 kg·hm-2,占施N量的比例分别为11.1%~19.3%、24.2%~52.8%和14.0%~29.6%。6.相较于不施肥,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氮施用量下,NK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早、晚稻氨挥发总量分别为13.7 kgN·hm-2和37.1 kgN·hm-2。有机肥施用对氨挥发的影响在早、晚稻季有不同规律,早稻生长季OM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最高,达21.1 kgN·hm-2,NPK处理为11.6 kgN·hm-2,而JF处理的氨挥发总量只有8.0 kgN·hm-2,早稻期间有机肥施用并不表现出对氨挥发的促进作用,甚至要小于化肥的效应。晚稻期间OM和JF两个处理氨挥发总排放量分别为32.8 kgN·hm-2和20.6kgN·hm-2,高于NPK处理,这与早、晚稻基肥施用的秸秆腐熟程度以及生长季气候差异有关。7.氨挥发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和施肥方式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高温,少雨,强光照有利于氨的产生和挥发;肥料混施入土壤有利于尿素水解的NH4+被土壤吸附固定,减少进入田面水的可能,从而降低氨挥发,而表面撒施极大地促进了田面水NH4+-N浓度的增加及转化为NH3的潜力。8.施肥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N、P、K肥的均衡全面施用是实现高产稳产的保证,单一养分或养分平衡失调都会导致产量下降,同时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并有助于降低产量年际波动系数,OM处理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比CK增产164.3%、45.0%,其次是JF制度,其早、晚稻相对于CK的增产率分别为126.5%、39.7%,而NPK的水稻增产率为111.0%、44.7%,接近于JF施肥制度,远高于NP及NK等缺素型施肥制度。9.单施氮钾或氮磷肥,肥料利用率低而且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平衡施肥或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肥料利用率有不同程度地增高。NPK处理的N肥利用率最高,为31.8%,其次为JF,其N肥利用率为30.9%,而较高水平有机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制度(OM)虽然经济产量相对较高,但其几种肥料利用率却并不高(29.2%),这与其肥料施用量偏大有关。10.长期不施肥或偏施某几种养分,稻田生态系统养分的亏缺现象严重,NP和NK两处理氮亏缺量分别为16.4 kg·hm-2和44.7 kg·hm-2,平衡施肥的NPK处理由于较多的氮素通过作物收获移出也存在一定亏缺。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有机肥有助于稻田系统氮平衡状况的改善,OM处理氮素盈余70.5 kg·hm-2,JF处理也略有盈余,为4.3 kg·hm-2。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设施蔬菜微灌施肥制度的拟合研究初探[J]. 种子科技 2020(19)
- [2].不同施肥制度对褐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03)
- [3].苹果园施肥制度[J]. 现代农村科技 2016(15)
- [4].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环境质量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4)
- [5].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微团聚体内氮素肥力的变化规律[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04)
- [6].微灌施肥制度拟定方法——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农技推广 2015(08)
- [7].同步辐射中能X射线近边吸收谱方法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中硫形态的影响[J]. 核技术 2010(01)
- [8].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制度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17(07)
- [9].培养实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中层黑土氧化亚氮的排放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2)
- [10].长期定位监测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蚕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云南农业科技 2012(04)
- [11].不同施肥制度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9(01)
- [12].不同施肥制度下我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的组分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 [13].不同施肥制度对黄泥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06)
- [14].不同施肥制度下中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氮的组分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5)
- [15].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0(06)
- [16].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微团聚体碳氮分布变化及其对肥力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8(04)
- [17].不同施肥制度对石灰性紫色水稻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21)
- [18].施肥制度对川中丘陵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 [19].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晚稻田CH_4的排放[J]. 生态学报 2008(06)
- [20].不同施肥制度对褐土及其微团聚体磷素肥力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1(06)
- [21].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01)
- [22].不同施肥制度对平凉市黑垆土地力贡献率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11(08)
- [23].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02)
- [24].我国肥料正进入“微补肥时代”[J]. 烟台果树 2010(01)
- [25].不同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0)
- [26].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氮吸收、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03)
- [27].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01)
- [28].不同施肥制度下冀东褐土肥力演化的主成分分析[J]. 土壤通报 2008(02)
- [29].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J]. 山西农经 2020(10)
- [30].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钾肥力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