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CNA,Ki-67,胃癌,免疫组化
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9)在《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肿瘤增殖标记分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正常细胞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当细胞受到外界致癌因子影响时,平衡被打破,导致癌基因被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正常细胞有丝分裂周期调控失控、细胞增殖失控,细胞发生癌变。癌细胞处于恶性增殖状态,可通过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从而判断细胞是否发生了恶变。PCNA、Ki-67是目前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的主要的生物学因子。PCNA是一种36KD的酸性核蛋白,在静止细胞内几乎不表达,仅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阶段性表达。PCNA能辅助DNA聚合酶δ合成DNA,参与损伤DNA的修复合成,并且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Ki-67是另一种细胞增殖蛋白,与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可以被当做识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标志物,在周期性增殖细胞中表达。Ki-67在细胞分裂周期中阶段性表达,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与DNA、核糖体、核仁的合成密切相关。PCNA、Ki-67为细胞分裂周期中重要组成蛋白,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及促进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这两种蛋白能有效的反映细胞分裂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良恶性诊断、评估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目前对于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研究诸见报端,但是,经查证尚未有学者对胃癌组织进行PCNA和Ki-67联合检测的报道。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分别检测胃癌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PCNA、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胃癌发生发展的联系及其影响机制,以及两者与CEA在胃癌中的相关性分析;同时探讨两者与胃癌细胞分化等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并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87例,所有患者均按照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的标准诊断。患者术后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标本保存完好,住院病历资料及检验、病理资料完整可查。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医学部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的病理组织标本35例,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PCNA、Ki-67在胃癌组织、胃癌前病变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查阅胃癌患者检验资料,了解患者术前血清CEA表达情况。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运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应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MedCalc作ROC曲线分析特异度。结果:胃癌组织中,77例为PCNA阳性表达,10例为阴性表达,阳性率为88.51%;87例正常胃组织中,3例呈阳性表达,84例阴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45%;35例胃癌前病变组织切片中,17例呈阳性表达,18例为阴性表达,阳性率为48.57%;胃癌组织较胃癌前病变、正常胃组织中PCNA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χ~2=22.509、126.705 P<0.001),胃癌前病变组织中PCNA较正常胃组织具有显着性差异(χ~2=37.078 P<0.001)。胃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等级等临床特征无显着性相关(χ~2=0.302、1.049、0.302、0.019 P=0.583、0.306、0.583、0.889);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显着性相关(χ~2=9.621、7.206、12.978 P=0.007、0.002、<0.001)。胃癌组中,75例为Ki-67阳性表达,12例为阴性表达,阳性率为86.21%;87例正常胃组织中,5例呈阳性表达,82例阴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75%;35例胃癌前病变组织切片中,14例呈阳性表达,21例为阴性表达,阳性率为40%;胃癌组织较胃前病变组织、正常胃组织中的Ki-67表达存在显着性差异(χ~2=27.006、113.378 P<0.001);胃癌前病变组织中Ki-67较正常胃组织具有显着性差异(χ~2=22.272 P<0.001)。胃癌组中Ki-6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等临床特征无显着相关(χ~2=0.125、0.554、0.989、2.071 P=0.724、0.457、0.320、0.150);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显着性相关(χ~2=11.853、8.046、13.749 P=0.001、0.005、<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PCNA对胃癌诊断优于Ki-67。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胃癌组中PCNA和CEA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_s=0.682P<0.001)、Ki-67和CEA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_s=0.595 P<0.001);PCNA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_s=0.692 P<0.001)。结论:(1)PCNA、Ki-67在胃癌组织中过度表达,表明它们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2)PCNA、Ki-67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着相关,提示它们可能与癌细胞侵袭、转移有关。(3)PCNA、Ki-67及CEA两两呈正相关性,叁者联合检测可能对评估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童杨雯,李汉林[2](2017)在《增殖细胞核抗原、β-连环蛋白与胃肿瘤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与胃肿瘤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7-2012-07收治的75例胃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中取胃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另取同期在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47例正常患者胃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织样本中PCNA、β-catenin表达情况,分析PCNA、β-catenin表达与临床资料的关系;胃肿瘤患者随访3年,比较PCNA、β-catenin表达与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CNA的诊断胃肿瘤ROC曲线的AUC为0.879,β-catenin为0.704,PCNA的AUC显着高于β-catenin(Z=2.531,P=0.021),PCN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5.2%和87.4%,β-catenin分别为83.8%和62.4%。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胃肿瘤组织PCNA、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r=0.318,P=0.017)。PC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50.7%,PCNA表达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9,P=0.015);β-catenin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53.4%,PCNA表达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29.5%,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3,P=0.000)。结论:PCNA、β-catenin在胃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CNA诊断胃肿瘤的价值高于β-catenin,但PCNA、β-catenin均可以作为胃肿瘤预后评估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期刊2017年06期)
周淑君,周洪友,杨惠芬,卢锦,孙苏[3](2017)在《宫颈上皮内肿瘤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相关抗原指标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妇科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宫颈锥切术或行宫颈活检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宫颈炎患者35例,CINⅠ期患者45例,CINⅡ期患者21例,CINⅢ期患者1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32例;观察所有患者病理组织中HPV检测结果,PCNA以及Ki-67表达情况,分析比较。结果慢性宫颈炎患者PCNA阳性率17.14%,CINⅠ期患者PCNA阳性率62.22%,CINⅡ期、CINⅢ期以及早期宫颈癌患者阳性率均为100.00%,与慢性宫颈炎患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宫颈炎患者中Ki-67阳性率只有4.57%,CINⅠ期患者阳性率57.78%,CINⅡ期、CINⅢ期以及早期宫颈癌患者Ki-67阳性率均较高,与慢性宫颈炎患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共检出91例HPV阳性患者,PCNA在HPV阳性患者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HPV阴性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HPV阳性患者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HPV阴性患者,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宫颈炎患者中HPV阳性率为8.57%,CINⅠ期患者HPV阳性率为64.44%,CINⅡ期患者HPV阳性率为76.19%,早期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为84.38%,CIN患者和早期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显着高于慢性宫颈炎患者,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和不同CIN分期患者宫颈病变组织中PCNA和Ki-67水平各不相同,均随病情进展严重而阳性表达率升高;同时HPV病毒阳性患者病变组织中PCNA和Ki-67水平均存在过表达情况,临床上可对HPV、PCNA以及Ki-67等多种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宫颈癌、CIN等宫颈病变疾病诊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7年14期)
高立伟,李宁宁,王继英,贾惊,尹海[4](2014)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抑制蛋白(COX-2)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2年3月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和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60例NSCLC组织中PCNA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和60.0%。同步放化疗后,PCNA阳性表达肿瘤客观缓解率高(P=0.046),COX-2阳性表达肿瘤客观缓解率低(P=0.027);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呈显着负相关(P=0.001)。结论 PCNA、COX-2蛋白表达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预后有一定预测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4年03期)
孙志敏,李晓江[5](2013)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细胞增生活性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un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非组蛋白性的核蛋白,与细胞增殖和DNA合成有关,可反映细胞增殖程度和所处周期期,它作为细胞增殖活性指标,已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研究,在常见的头颈部肿瘤中PCNA的表达可以作为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作用.对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杨运高,华何与,陈先明,王学良,王程[6](2013)在《中药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脾移植肝转移模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医经典活血化瘀方剂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脾移植肝转移模型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复制小鼠结肠癌脾移植肝转移模型,测定瘤重、肝重和抑瘤率,取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动物接种瘤细胞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肿瘤转移情况,其中以病理对照组转移最为严重,与抵当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正常对照组组PCNA表达阴性,病理对照组的PCNA阳性率以叁级最多,而抵当汤组的PCNA阳性率主要在一级。抵当汤组的叁级阳性率较病理对照组明显为低(P<0.01)。结论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脾移植肝转移模型增殖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张峻霄,王世阆,姚先莹[7](2012)在《增殖细胞核抗原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外阴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nm23在不同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PCNA指数及nm23蛋白表达与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外阴上皮、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及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nm23蛋白均在正常外阴上皮、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外阴鳞状细胞癌较VIN及正常外阴上皮显着降低(P<0.05),不同级别VINnm23蛋白阳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NⅡ、Ⅲnm2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癌与中分化癌及高分化癌与低分化癌之间nm23蛋白表达的阳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nm23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原发灶nm23阳性值与转移灶nm23蛋白阳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无转移者原发灶与淋巴结有转移者原发灶nm23蛋白阳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而与绝经状态及年龄无关。对PCNA在不同外阴组织表达进行检测表明正常外阴上皮、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指数随VIN级别的增加而升高,VINⅠ与Ⅲ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INⅠ与Ⅱ及VINⅡ与ⅢPCN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鳞状细胞癌PCNA指数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其中Ⅰ、Ⅱ级PCN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级与Ⅰ、Ⅱ级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原发灶PCNA指数较淋巴结无转移者原发灶PCNA指数明显升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有转移患者PCNA指数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灶较原发灶高。PCNA指数随着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期别增加而升高(P<0.05),Ⅰ期与Ⅳ期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绝经状态对PCNA指数无影响,死亡患者nm23蛋白阳性值低,PCNA指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PCNA指数较正常外阴上皮高而nm23蛋白表达降低,在外阴鳞状细胞癌中,随着组织学分级增加,PCNA有升高趋势,nm23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反之亦然。Nm2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呈负相关,PCNA指数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故对于PCNA指数高,而nm23蛋白表达阴性的未转移病例应加强随访,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2年10期)
王芙蓉,刘斌,苏勤军,杨艳丽,钱震[8](201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肿瘤细胞与S期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尚未找到结直肠癌干细胞理想的标志物,结合周期蛋白能更精确的找到GO/G1期癌干细胞。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CD44+肿瘤细胞与S期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1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44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细胞数远多于CD44+细胞数,CD44+癌细胞形态有两种,一种核较大,染色质边集,呈空泡状,核膜核仁清晰,这些细胞大多数呈PCNA阳性;另一种核较小,染色质致密,呈小圆形,部分表达PCNA。在大多数病例中,CD44+细胞中90%以上的瘤细胞同时为PCNA阳性,只有(3.38±2.08)%细胞为单纯PCNA阳性。说明结直肠癌组织中大多数CD44+细胞呈现S期标志物PCNA阳性,处于S期;只有极少数CD44+/PCNA-处于G0/G1期的细胞可能为肿瘤干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40期)
马文群,李利敏,宋国智[9](2011)在《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增殖不仅是人体细胞,也是所有细胞延续生命存在的形式。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增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增殖受控,后者增殖失控。细胞异常增殖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肿瘤细胞的增殖率是决定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重要(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1年04期)
王安群,刘静之,杨永红,谢刚,谢春燕[10](2011)在《葡萄糖转运蛋白Ⅰ型与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Ⅰ型(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和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6月不同卵巢上皮性肿瘤病变患者119例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GLUT1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交界性、恶性上皮性肿瘤灶性或广泛高表达GLUT1和Ki-67,其表达强度有差异。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不表达GLUT1和Ki-67。在卵巢癌中GLUT1及Ki-67的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预后有关。GLUT1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无关,Ki-67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有关。结论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GLUT1和Ki-6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的良恶性质和增殖状态有关,二者同时检测可以全面了解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性质、卵巢癌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对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预后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1年01期)
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与胃肿瘤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7-2012-07收治的75例胃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中取胃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另取同期在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47例正常患者胃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织样本中PCNA、β-catenin表达情况,分析PCNA、β-catenin表达与临床资料的关系;胃肿瘤患者随访3年,比较PCNA、β-catenin表达与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CNA的诊断胃肿瘤ROC曲线的AUC为0.879,β-catenin为0.704,PCNA的AUC显着高于β-catenin(Z=2.531,P=0.021),PCN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5.2%和87.4%,β-catenin分别为83.8%和62.4%。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胃肿瘤组织PCNA、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r=0.318,P=0.017)。PC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50.7%,PCNA表达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9,P=0.015);β-catenin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53.4%,PCNA表达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29.5%,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3,P=0.000)。结论:PCNA、β-catenin在胃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CNA诊断胃肿瘤的价值高于β-catenin,但PCNA、β-catenin均可以作为胃肿瘤预后评估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肿瘤增殖标记分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西南医科大学.2019
[2].童杨雯,李汉林.增殖细胞核抗原、β-连环蛋白与胃肿瘤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7
[3].周淑君,周洪友,杨惠芬,卢锦,孙苏.宫颈上皮内肿瘤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相关抗原指标变化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
[4].高立伟,李宁宁,王继英,贾惊,尹海.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刊.2014
[5].孙志敏,李晓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
[6].杨运高,华何与,陈先明,王学良,王程.中药抵当汤对小鼠结肠癌脾移植肝转移模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7].张峻霄,王世阆,姚先莹.增殖细胞核抗原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外阴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2
[8].王芙蓉,刘斌,苏勤军,杨艳丽,钱震.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肿瘤细胞与S期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9].马文群,李利敏,宋国智.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1
[10].王安群,刘静之,杨永红,谢刚,谢春燕.葡萄糖转运蛋白Ⅰ型与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华西医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