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图书 路在何方?(论文文献综述)
胡婕[1](2020)在《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开端,这二十年来由于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学术图书出版行业受到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技术的进步简化了学术图书出版的内容生产流程,改善了学术知识的传播效果,并为受众市场分散的学术图书出版创造了提供个性化产品和知识服务的技术条件,且倒逼着学术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的能力的提升,为其数字化转型与变革打开了豁口。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进步也让学术图书出版暴露了许多遗留性问题,其仍然面临着如内容生产方面的学术出版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知识传播方面的营销观念落后、渠道单一和知识服务方面的技术投入资金缺乏等困境,这便是论文主要探究的着眼点之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为了争取出版市场的有利机遇,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单位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解决固有问题,重视知识服务,推动自身产业转型,为学术图书出版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知识生产理论,通过对知识生产和学术图书出版的契合性进行梳理,将学术图书出版视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进而探究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知识生产境遇以及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意义。分析其与学术着作、学术专着的关系,并介绍知识生产的概念,然后根据其与知识服务的关系,构建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循环路径图。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概况。首先从政策、经济、技术和行业等四个方面分析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背景,并简要分析数字化给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变革,也对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国内学术出版单位中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展启示。第四部分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首先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问题,然后分析数字化给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机遇。第五部分结合前四章内容,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以及知识服务三个方面探究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钱苗苗[2](2019)在《浅阅读时代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研究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对公众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爆炸”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既没了时间,也没了耐心,总习惯于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面对这种状态,许多评论投其所好,以各种心灵鸡汤和焦虑贩卖,使读者产生某些极端和片面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迎难而上的深度评论就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个案,目的在于探讨这类深度评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为当前的新闻评论实践提供借鉴思路。考察发现,《今日话题》在内容生产和栏目设置上有这样一些变化:2016年开始引进特约作者的原创深度评论,改变了由编辑部撰写所有文章的局面,且特约评论文章占全部文章的比例有所上升,写作主体由单一化趋向于开放化和多元化;开辟了《短史记》、《较真》等核心子栏目,形成了多元化的栏目矩阵;2019年初推出主打轻便阅读的“翻呀”小程序作为深度评论的补充;取消了“读者来信”、“玫瑰直播”“编读往来”、“异见”等互动栏目,读者互动途径有窄化的趋势。随后,本文通过运用统计分析法对《今日话题》的阅读量、跟帖量以及投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今日话题》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有上升趋势,但用户互动量呈下降趋势。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社会、媒体和读者这三个层面分析了浅阅读时代《今日话题》等深度类评论的生存和发展逻辑:从社会层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浅”层次的东西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深度评论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解读和理性思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媒体层面来看,媒体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肩负着社会责任,深度评论的发展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塑造媒介品牌,提高媒介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对经济效益具有正面的回馈作用,实现了媒体对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追求;从读者层面来看,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在新闻过载的时代,深度评论这种知识化的内容仍然是稀缺资源,人们需要通过深度评论来认知社会,缓解焦虑,疏导情绪。最后,本文对深度类网络评论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测并进行了反思。以《今日话题》为代表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生存状况良好,且有逐渐变多的趋势。在“观点先于事实”、“情感大于理性”的后真相传播语境下,需要有更多的深度评论来传达独立思考的声音,从而构建理性的公共讨论环境。
姬建敏[3](2014)在《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编辑学研究也一年比一年进步。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媒体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编辑学研究较往年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比如,追逐热点、大事,关注焦点、现实,注重理论、学术等。笔者在此仅通过2009年发表的相关编辑学文章,对此做一探讨。
张玲[4](2014)在《职能混合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介绍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职能混合型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大众、政府机关等不同对象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服务,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供借鉴。
姬建敏[5](2014)在《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编辑学研究也一年比一年进步。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媒体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编辑学研究较往年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比如,追逐热点、大事,关注焦点、现实,注重理论、学术等。笔者在此仅通过2009年发表的相关编辑学文章,对此做一探讨。关注大事,追逐热点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社会都在庆祝、纪念,"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60年的辉煌灿烂"也成为
付天松[6](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张吉响[7](2012)在《“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图书出版发行是中国书业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家对此加大了各方投入,但发展形势仍旧严峻。当前,我们除了要做好"三农"图书出版工作,还有必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变"三农"图书发行难的问题。
本刊编辑部[8](2012)在《白云回望合 江上数峰青——本刊2011年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冯智勇[9](2011)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图书出版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版权贸易活跃,从每年图书出版品种、数量等方面看,我国已步入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学术图书出版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是学术出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在我国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中,影印、翻译、编译等出版形式占了较大比重,原创性的学术图书很少,尤其缺乏经典的学术着作。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出版的英文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占据了世界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主流,代表了当前国际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趋势和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出版的英文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分析,探求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出版规律;并通过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寻找缩小差距的对策,对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针对生物医学发展与学术图书出版之间的关系,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对中外围绕同一主题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发现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差距;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的出版规律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选题策划进行了预测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结果针对缩小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差距、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首先,在对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做了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取3个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重组DNA”或“分子克隆”技术发明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发明与应用、“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通过对围绕以上3个重大事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相关英文学术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图书主题分化分析、图书出版机构分析,得到以下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学术图书出版品种的高峰一般在论文发表数量高峰后的25年出现;首部学术图书通常出现在知识源出现后的14年,出版形式以论文集为主;经典专着出版的时间一般是在知识源出现后10年左右;实验技术类图书出版具有周期性,目前周期为3年左右;技术手册是生物医学图书出版的永恒主题,随着研究进展出版主题越来细化;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商业性出版社仍占有重要地位,学术出版社也可以依托母体优势形成出版特色。第二部分是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组”为主题的学术图书出版品种、首部学术图书出版时间、图书出版方式、图书出版机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在品种上存在巨大差距;中国首部同样主题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比国外首部图书出版时间要晚;国外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以原创性着作为主,中国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中影印、翻译或编译等出版方式占了较大比重,原创性着作较少;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国外学术出版社和商业出版社各有特色,中国出版企业战略不明确,选题策划能力较低。为了探求以上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从出版资源要素、出版产业政策要素、出版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要素、出版技术要素四个方面对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较低。第三部分是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发现的出版规律,通过对2006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和《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中有关生物医学内容的分析,预测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重点选题领域:①基因测序与基因治疗;②蛋白质组研究;③干细胞研究;④细胞重新编程技术;⑤合成生物学。其次,基于第二部分发现的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差距,为缩小中外差距,提出了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对策:加大出版力度,增加出版品种;抢占优势资源,提高原创水平;发展版权贸易,引进优秀图书;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出版特色。最后,基于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国际竞争力的差距,提出了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国家要加大生物医学科研投入;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给予优惠的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组建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出版集团;出版企业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技术。第四部分是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姬建敏[10](2011)在《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文中研究说明从2009年发表的编辑学论文来看,我国的编辑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它们是:关注大事,追逐热点;注重实践,聚焦现实;重视理论,探究学理。如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编辑学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对编辑学现实问题的争鸣与讨论,对编辑学基本理论的重新审视与深度思考等,对此进行探讨,既可以总结经验、展示成绩,又可以激励当今,开创未来。
二、科技图书 路在何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图书 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术图书出版的重要性 |
1.1.2 数字化时代中的学术图书出版 |
1.1.3 知识生产下的学术图书出版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2 学术图书出版相关概念概述 |
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 |
2.1.1 学术图书出版 |
2.1.2 学术图书和学术着作、学术专着 |
2.2 学术图书出版特征与意义 |
2.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特征 |
2.2.2 学术图书出版的意义 |
2.3 知识生产的概念 |
2.4 学术图书出版与知识生产 |
3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 |
3.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背景分析 |
3.1.1 政策环境:政策支持带来时代红利 |
3.1.2 经济环境:付费阅读市场需求勃发 |
3.1.3 技术环境:技术迭代升级的两面性 |
3.1.4 行业环境:学术出版竞品博弈激烈 |
3.2 数字化时代学术图书出版的变革 |
3.3 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 |
3.3.1 部委出版社 |
3.3.2 地方出版社 |
3.3.3 大学出版社 |
3.4 学术图书出版主体案例分析 |
3.4.1 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3.4.2 部委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4.3 地方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4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 |
4.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困境 |
4.1.1 内容生产:学术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尚弱 |
4.1.2 知识传播:学术图书出版的传播影响力不强 |
4.1.3 知识服务:学术图书出版的全新生命力不足 |
4.2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机遇 |
4.2.1 数据技术变革知识生产流程 |
4.2.2 数字出版丰富图书出版形式 |
4.2.3 精准营销优化知识传播效果 |
4.2.4 新兴技术助力知识服务建设 |
5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
5.1 内容生产:诞生“社会性质上的新知识” |
5.1.1 生产精品学术图书 |
5.1.2 建设一流编辑队伍 |
5.1.3 推行专家评审制度 |
5.1.4 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 |
5.2 知识传播:促成“主观性质上的新知识” |
5.2.1 加强出版单位品牌建设 |
5.2.2 推动学术知识二级传播 |
5.2.3 推动优秀学术图书走出去 |
5.3 知识服务:关注到“用户需要什么信息” |
5.3.1 以专业技术为依托,搭建知识服务平台 |
5.3.2 以专业内容为核心,加强知识服务管理 |
5.3.3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激发用户潜在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浅阅读时代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研究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浅阅读和深度类网络评论的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浅阅读的概念界定 |
一、浅阅读的定义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三、浅阅读的特征 |
第二节 深度类网络新闻评论的界定 |
第二章 《今日话题》在浅阅读时代的发展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今日话题》栏目发展变化 |
一、内容生产:坚持深度评论,引进特约作者 |
二、栏目设置:打造多元矩阵,互动途径窄化 |
第二节 《今日话题》相关数据分析 |
一、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 |
二、电脑网页端的跟帖量 |
三、“新闻立场”的投票量 |
第三章 《今日话题》等深度类网络评论的生存和发展逻辑 |
第一节 社会层面:转型时期面临的困惑 |
第二节 媒体层面: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契合 |
第三节 读者层面:浅阅读时代的知识焦虑 |
第四章 关于浅阅读时代深度类网络评论发展的反思 |
第一节 深度类网络评论的发展前景 |
第二节 后真相传播语境下的新闻求真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职能混合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职能混合的背景 |
2 职能混合型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
3 面向科研人员的服务创新 |
3.1 利用职能混合的优势汇聚文献资源 |
3.2 创建科技查新站服务科研人员 |
3.3 为科研人员办理“鸿儒卡” |
4 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创新 |
4.1 设立馆外服务站,将服务延伸到企业 |
4.2 为企业开展培训服务 |
5 面向社会大众读者开展科普教育服务 |
6 面向政府机关提供情报研究服务 |
(6)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三农”图书出版、发行的现状 |
“三农”图书出版、发行难的症结 |
1. 出版发行不尽如人意。 |
2. 价格是农民的神经。 |
3.编写真正受欢迎的“三农”图书并不容易。 |
“三农”图书出版难、发行难的解决办法 |
1.新华书店作为主渠道, 要改变“三农”图书不作为、严重滑坡的局面。 |
2. 重视农村民营书店的建设和发展。 |
3. 改变农村盗版图书泛滥的局面。 |
4. 农家书屋要求真务实, 抓出成效。 |
(9)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七、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 |
一、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回顾和重大事件的选择 |
(一) 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回顾 |
(二) 现代生物医学重大事件的选择 |
二、研究资料及数据获取方法 |
(一) 知识源确定方法 |
(二) 论文和英文图书数据获取方法 |
(三) 经典着作确定方法 |
(四) 研究指标的确定 |
三、案例研究 |
案例1:“重组DNA”或“分子克隆”技术及相关学术图书出版研究 |
(一) 知识源 |
(二) 经典着作 |
(三) 论文发表数量与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四) 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 |
(五) 图书主题分化分析 |
(六) 图书出版机构分析 |
案例2:“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及相关图书出版研究 |
(一) 知识源 |
(二) 经典着作 |
(三) 论文发表数量与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四) 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 |
(五) 图书主题分化分析 |
(六) 图书出版机构分析 |
案例3:“基因组”研究及相关图书出版研究 |
(一) 知识源 |
(二) 经典着作 |
(三) 论文发表数量与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四) 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 |
(五) 图书主题分化分析 |
(六) 图书出版机构分析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 |
一、研究资料及资料获取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国外出版的英文图书资料 |
(三) 中国出版的图书资料 |
二、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
(一) 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
(二)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
(三) 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品种比较 |
(四) 分析与讨论 |
三、首部学术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
(一) 首部以“重组 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
(二) 首部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
(三) 首部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时间比较 |
(四) 分析与讨论 |
四、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
(一) 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
(二)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
(三) 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方式比较 |
(四) 分析与讨论 |
五、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
(一) 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
(二)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
(三) 以“基因组”为主题的图书出版机构比较 |
(四) 分析与讨论 |
六、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比较 |
(一) 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构成 |
(二) 出版资源要素比较 |
(三) 出版产业政策要素比较 |
(四) 出版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要素比较 |
(五) 出版技术要素比较 |
(六) 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对策研究 |
一、基于出版规律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选题预测研究 |
(一) 研究依据 |
(二) 资料来源 |
(三) 研究方法 |
(四) 选题预测 |
(五) 选题对策 |
二、基于缩小中外差距的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对策研究 |
(一) 加大出版力度,增加出版品种 |
(二) 抢占优势资源,提高原创水平 |
(三) 发展版权贸易,引进优秀图书 |
(四) 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出版特色 |
三、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策略研究 |
(一) 加大生物医学科研投入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
(二) 优惠的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
(三) 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出版集团建设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四) 出版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
(五)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技术是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
第四部分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关注大事, 追逐热点 |
注重实践, 聚焦现实 |
重视理论, 探究学理 |
四、科技图书 路在何方?(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D]. 胡婕.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浅阅读时代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研究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D]. 钱苗苗. 苏州大学, 2019(04)
- [3]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J]. 姬建敏. 中国编辑研究, 2014(00)
- [4]职能混合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为例[J]. 张玲.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04)
- [5]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A]. 姬建敏. 中国编辑研究(2012), 2014
- [6]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7]“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J]. 张吉响. 出版广角, 2012(07)
- [8]白云回望合 江上数峰青——本刊2011年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编辑之友, 2012(01)
- [9]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与对策研究[D]. 冯智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10]编辑学研究的新动向[J]. 姬建敏. 中国出版,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