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筛选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tDCs)的体外培养方法,探索其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为tDCs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雌性Balb/c小鼠为供体,雌性昆明小鼠为受体。取供体小鼠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不同因子组合分为五组进行体外诱导培养:空白组(不加任何因子)、常规DCs组(GM-CSF 100ng/ml+IL-4 100ng/ml )、VD1–DCs组(GM-CSF20ng/ml+VIP40ng/ml +DXM10ng/ml)、VD2–DCs组(GM-CSF20ng/ml+VIP40ng/ml +DXM50ng/ml)、VD3–DCs组(GM-CSF20ng/ml+VIP40ng/ml +DXM100ng/ml)。光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80、CD86、CD40、CD11c表达,MTT法检测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40只受体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DCs组、单纯照射组。模型组:昆明小鼠经X射线亚致死量(7Gy)全身均匀照射后,于4小时内自尾静脉输入Balb/c小鼠的胸腺淋巴结细胞1×106/只。tDCs组:制模后第3天、第5天分别输注tDCs1×106/只。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小鼠濒死时(或制模后第28天),取股骨行骨髓病理切片观察,计数单侧骨髓有核细胞数,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测定CFU–GM集落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CD8+T细胞、CD4+CD25+ T细胞的表达。结果:1、利用GM-CSF、IL-4、VIP、DXM、LPS等因子体外培养能诱导生成具有典型树枝状突起的DCs。常规DCs组、VD1-DCs组、VD2–DCs组、VD3–DCs组CD11c的表达较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VD1-DCs组、VD2–DCs组、VD3–DCs组CD40、CD80、CD86表达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常规DCs组(P<0.05),其中VD1-DCs组(VIP浓度为40ng/ml、DXM为10ng/ml)最低,差异最明显。3、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持续下降,制模后第28天生存率10%,单侧股骨骨髓有核细胞数及CFU–GM集落数明显减少,与tDCs组、单纯照射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骨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极度减少,大量脂肪细胞填充骨髓腔。脾淋巴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升高,CD4+CD25+T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与tDCs组、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4、tDCs组小鼠在制模后白细胞数有所下降,第10天下降至低点(1.52×109/L),此后逐渐恢复至正常。制模后第28天生存率70%。tDCs组单侧股骨骨髓有核细胞数及CFU–GM集落数与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骨髓病理切片示骨髓增生活跃,脂肪细胞较少,与正常对照组相似。tDCs组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25+T细胞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VIP、DXM、LPS联合诱导培养生成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其中VIP40ng/ml联合DXM10ng/ml的培养条件最佳。2.小鼠经X射线7Gy全身均匀照射后,于4小时内自尾静脉输入供体小鼠的胸腺淋巴结细胞1×106/只,能较好的制备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3.体外培养的tDCs输入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可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生成,促进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12)
- [2].肺抑瘤膏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肺腺癌23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3].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02)
- [4].白血病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5].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33)
- [6].不同浓度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4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2)
- [7].肝树突状细胞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J]. 肝脏 2014(04)
- [8].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3)
- [9].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激活信号通路[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01)
- [10].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4)
- [1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06)
- [12].应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11)
- [13].基于模糊树突状细胞算法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21)
- [14].激活树突状细胞β-catenin能调控肠道免疫耐受[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11)
- [15].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3)
- [16].用于实时异常检测的树突状细胞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3(01)
- [17].结果可控树突状细胞算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3(01)
- [18].树突状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J].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3(08)
- [19].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 2012(16)
- [20].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03)
- [2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对聚肌苷酸胞苷酸刺激的反应性[J]. 广东医学 2012(15)
- [22].基于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2(06)
- [23].细胞毒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靶向树突状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J]. 口腔生物医学 2012(04)
- [24].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09)
- [25].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核细胞及其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的早期影响[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09)
- [26].猪皮肤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7)
- [27].基于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分类方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31)
- [28].树突状细胞的发育生物学[J].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3(02)
- [29].树突状细胞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 实用肿瘤杂志 2013(01)
- [30].树突状细胞与肺癌免疫的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04)
标签: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论文; 免疫耐受论文; 小鼠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 调节性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