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粒骨打压植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LIF,微粒骨打压植骨,Cage,骨移植
微粒骨打压植骨论文文献综述
徐松,解京明[1](2007)在《经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与Cage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脊柱不稳是脊柱外科中常见的病理现象,重建脊柱的稳定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首要任务,脊柱融合是重建脊柱稳定的主要手段,脊柱融合方法经历了后路椎板融合、后外侧融合、前路椎体间融合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椎体间融合最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要求,前路椎体间融合不能兼顾椎管的环形减压,且需另取切口。经后路(本文来源于《玉溪市第叁届骨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9-01)
解京明,张颖,王迎松,徐松,王大兴[2](2006)在《经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在椎间融合术应用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4月,对59例脊柱疾病患者采取了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男 23例,女36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 32例、60岁以下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L1骨折脱位2例(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1-01)
徐松[3](2006)在《经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与Cage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在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应用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 方法 2003年9月~2005年8月,将9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打压植骨组和Cage组进行治疗。对56例患者采取了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对43例患者进行了后路椎间Cage植入融合。打压植骨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57.7±10.4(37~82)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29例、60岁以下腰椎退变性疾病2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进行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进行椎间融合,总共手术融合节段99个。Cage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龄55.8±8.0(39~77)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22例、60岁以下腰椎退变性疾病2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进行后路椎体间Cage置入进行椎间融合,总共手术融合节段71个。对两组资料的年龄和性别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手术前后和随访的症状、体征、放射学上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手术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手术中植骨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后CT检查椎体间植骨面积,同时随访6~23个月观察初期临床疗效、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的变化。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X~2=0.006,P=0.937和t=1.040,P=0.301)。两组患者术后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的症状和体征均缓解,两组临床优良率统计学上无差异(X~2=0.001,P=0.975)。两组手术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0.179,P=0.858和t=-0.537,P=0.593)。打压植骨组椎间植骨量明显大于Cage组(t=22.617,P<0.001)。打压植骨组手术融合节段所增加的医疗费用明显低于Cage(t=-81.327,P<0.001)。术后3(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期刊2006-05-01)
解京明,徐松,王迎松,张颖[4](2006)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方法对28例60岁以上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例L1骨折脱位患者和1例T12硬脊膜瘤患者行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症状、体征、X线片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以及手术后CT检查椎体间植骨面积。结果随访6~26个月。术前症状及体征均缓解,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均有明显恢复,脊柱融合率达96.1%。未发生植入骨的吸收、移位和沉陷。主要有手术中硬脊膜撕裂、神经根牵拉以及手术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是一种可行的椎体间融合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微粒骨打压植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在椎间融合术应用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可行性。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4月,对59例脊柱疾病患者采取了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男 23例,女36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 32例、60岁以下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L1骨折脱位2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粒骨打压植骨论文参考文献
[1].徐松,解京明.经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与Cage的临床对比研究[C].玉溪市第叁届骨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
[2].解京明,张颖,王迎松,徐松,王大兴.经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3].徐松.经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与Cage的临床对比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
[4].解京明,徐松,王迎松,张颖.后路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J].临床骨科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