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探讨山东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演变趋势,利用系谱亲缘系数法、田间农艺和生理性状数据及SSR标记技术,对山东省建国以来主要推广品种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主要取得以下结果:对山东省建国以来历经9次品种更换的66个小麦品种的2145个组合进行亲缘系数分析。结果表明:67.44%品种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所有品种亲源系数(COP)值变异范围为0.00-0.8203,平均为0.06249,高于平均值的占21.53%。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年代之内品种间COP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到90年代有所降低,然后又再增大。各年代内品种的COP普遍高于年代间品种的COP。早期的品种与以后年代的品种间的COP较小,中期和近期品种与以后年代的品种间的亲缘系数较大。同一个年代的品种,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则随着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减小。对品种间COP进行聚类分析,除徐州438、齐大195、烟农78在COP为0处单独聚在一起外,其余63个品种可以聚为6个大类群,大多是同一年代的品种聚在一起,体现了不同年代的特点。山东省历史上年种植面积较大或推广时间较长的17个小麦品种,大都是较早利用引进亲本进行组配选育而成,亲本的COP较小,遗传差异较大。山东省小麦的种质资源可基本上追溯到碧玉麦、Villa Glori(中农28)、洛夫林系、蚰子麦等四大骨干亲本体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日趋狭窄,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23个形态性状、12个农艺性状、7个品质、生理性状的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HMW-GS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自90年代以来,含有5+10亚基的品种比例有所提高。总体来看,在Glu-A1、Glu-B1和Glu-D1 3个位点中Glu-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其次为Glu-D1位点,Glu-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Glu-1在不同年代的多态性指数的平均值从50年代的高点开始下降,在60年代达到最低点,之后缓慢上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点,但当前品种又表现为稍有下降的趋势。品种的整体性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形态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总体上大于50年代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某些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但是随着年代的增进,育成品种形态性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有下降的趋势。利用分布在21对染色体臂上的77对SSR引物对山东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亲缘系数聚类法及其在浦东白猪遗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04)
- [2].青藏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亲缘系数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6)
- [3].基于RAD-seq简化基因组测序估算狼山鸡分子亲缘系数和近交系数[J]. 中国家禽 2019(10)
- [4].近交对狼山鸡繁殖性状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家禽 2020(03)
- [5].医学本科生AR遗传病探究式导向结合CBL的教学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05)
- [6].近亲婚配有害效应的数理分析[J]. 生物学教学 2009(10)
- [7].我国杂交粳稻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10)
- [8].混合家系随机抽样群体期望亲缘系数的计算[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 [9].大麦主栽品种亲缘系数和对叶斑病的抗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4)
- [10].中国育成黄麻主要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0)
- [11].杂交粳稻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9)
- [12].基于亲缘系数的高油酸花生骨干亲本开选016的育种价值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9)
- [13].2007—2008年度冀鲁豫川四省小麦区试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和抗条锈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8)
- [14].基于亲权鉴定的千岛湖社鼠家群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特征研究[J]. 生态学报 2016(03)
- [15].1983—2010年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J]. 作物学报 2013(09)
- [16].四川小麦育种骨干亲本的应用与种质资源创新[J]. 科技导报 2015(13)
- [17].黔蔗自育品种(系)基础种质的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11)
- [18].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间亲缘系数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 [19].动物的亲缘选择[J]. 生物学通报 2013(12)
- [20].两个个体间常用亲缘关系指数的统一算法[J]. 法医学杂志 2011(05)
- [21].河南省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和抗条锈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S1)
- [22].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Ⅱ_1系基础群的组建[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