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的临床特点、脑脊液检查意义、治疗现状,为其及时准确诊断、治疗选择、疗效观察等提供参考。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12-2010.11期间经脑脊液检查确诊的75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脑脊液检查时间分成入院后首次、治疗后不同时期、出院前末次等组别,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两组均值t检验,两组率卡方检验,各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与首次比较Dunnett-t检验,组间多重比较Games-Howell检验、LSD-t检验,结果:75例隐脑患者男女比例1.41:1,40岁~4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多为慢性起病,误诊率44%,误诊结核性脑膜炎13例,仅7例未合并基础疾病,存在7例脑膜刺激征阴性。两组脑脊液比较:脑脊液压力降低、白细胞数、乳酸盐、隐球菌计数减少,糖、氯化物则升高,淋巴细胞比率、蛋白质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组与首次比较:压力、白细胞数、乳酸盐渐下降,糖、氯化物渐升高;淋巴细胞比率、蛋白质无显著变化,隐球菌计数仅在7天内迅速下降。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98.67%,首次脑脊液检查阳性率81.33%;真菌培养阳性率55.56%。抗真菌治疗应分阶段联合用药,以两性霉素B+氟康唑方案规范有效,但治愈率(21.21%)低于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75.00%)。脑脊液引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但需配合充分抗真菌治疗。结论: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匿、慢性起病,免疫损害患者多发,临床表现非特异,易误诊。2.多次送检脑脊液、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隐脑早期诊断。3.脑脊液指标动态监测有助于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但蛋白质、淋巴细胞意义有待验证。4.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作为新药,疗效佳,可进一步观察研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论文; 脑脊液论文; 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