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endaravone,MCI-186)和能量代谢调节剂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FDP)联合应用对在体外循(cardiopulmonarybypass,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和全身抗炎作用。方法选取ASAⅡ~Ⅲ级、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和联合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MCI-186组(B组)、FDP组(C组)和联合用药组(D组),每组lO例。A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B组MCI-186 0.5mg/kg一次性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中,C组主动脉阻断前15分钟静脉滴注FDP200mg/kg,D组联合用药剂量同B,C两组。四组病人均以咪达唑仑0.1~0.12mg/kg、依托咪酯0.2~0.3mg/kg、哌库溴铵0.1~0.15mg/kg和芬太尼10~15μg/kg诱导麻醉,术中按需间断静注芬太尼、依托咪酯和哌库溴铵维持麻醉。麻醉后,行桡动脉及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IBP)和中心静脉压(CVP)。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CPB停止2h(T3)、CPB停止6h(T4)和术后24h(T5)采集桡动脉血,测定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②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水平③细胞炎性因子: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电除颤次数、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术后24h创面引流量。结果1.四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式、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机械通气停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浆SOD和MDA活性变化:①A,B,C三组SOD活性在T2时点下降至最低(P<0.05),T3~T4时点活性逐渐恢复,于T5时点活性恢复于术前;其中在T3~T4时点A组下降幅度最大(与其他三组比较,P<0.05);而D组各时点SOD活性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②四组血浆MDA的浓度在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升高明显,至T4时点达峰值(P<0.01),T5时点恢复。在T3~T4时点A组升高幅度最为明显(与其他三组比较,P<0.05),而B,C,D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血浆CK-MB和cTnI:①四组血浆CK-MB活性在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升高明显(P<0.01),T4时点达峰值,在T5时点有所回降,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1)。其中A组的升高幅度最大(在T3~T5时点,与其它三组比较,P<0.05),B组和C组升高幅度较小,D组升高幅度最小,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四组血浆cTnI水平于T2时点开始升高(P<0.05),T3~T4时点逐渐升高(P<0.01),在T5时点达最高值(P<0.01)。其中A组的升高幅度最大(在T3时点,与T1比较,P<0.01;与B,C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1),B组和C组升高幅度较小(在T3、T4时点,与A组比较,P<0.05);D组升高幅度最小(在T3、T4时点,与C组比较,P<0.05)。4.血浆细胞因子水平:①四组血浆TNF-α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峰值(P<0.05),T4时点逐渐恢复,T5时点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A组升高幅度最大(在T3,T4时点,与其他三组比较,P<0.05),各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四组血浆IL-6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峰值(P<0.01),T4时点逐渐下降(P<0.05),T5时点恢复于术前水平。A组升高幅度最大(在T3~T4时点,与其他三组比较,P<0.05)。③四组血浆IL-8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峰值(P<0.01),T4时点逐渐下降,于T5时点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A组升高幅度明显(在T2时点,与B组,D组比较,P<0.05);A组升高幅度最大(在T3~T4时点,与其他三组比,P<0.01),D组升高幅度最小(与C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但水平较B组低)④四组IL-10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至T3时点达到峰值(P<0.01),T4时点逐渐恢复(P<0.05),T5时点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增高幅度最小(在T3时点,与C,D组比较,P<0.05),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临床观察中,A组4例自动复跳,6例除颤复跳;复跳后有3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室性早搏,2例复跳后再次出现室颤;复跳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剂量5.33±0.92(μg/kg·min)。B组7例自动复跳,3例除颤复跳,1例出现室性早搏,多巴胺剂量4.13±0.82(μg/kg·min)。C组6例自动复跳,4例除颤复跳,复跳后有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多巴胺剂量4.56±0.93(μg/kg·min)。D组9例自动复跳,1例除颤复跳,未发现心律失常,多巴胺使用3.62±0.75(μg/kg·min)。A组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的使用明显高于D组(P<0.05)。术后24h引流量A组明显多于D组(P<0.05)。结论1.在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CPB期SOD活性减少,MDA浓度增高,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6,IL-8,IL-10水平明显增高,CK-MB,cTnI水平上升明显,表明围CPB期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全身炎性反应。2.在主动脉阻断前给与依达拉奉和1,6-二磷酸果糖可以减低自由基损害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且两者联合明显优于两药单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人人健康 2020(02)
- [2].依达拉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 医学综述 2014(20)
- [3].依达拉奉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05)
- [4].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19)
- [5].依达拉奉联合加兰他敏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分析[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2(01)
- [6].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19)
- [7].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08)
- [8].依达拉奉(必存)治疗急性脑出血60例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0)
- [9].依达拉奉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作用[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03)
- [10].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9(01)
- [11].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 医药世界 2009(06)
- [12].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9(06)
- [13].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预后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11)
- [14].依达拉奉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6)
- [15].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J]. 天津药学 2008(03)
- [16].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探讨[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7].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探讨[J]. 中外医疗 2020(27)
- [18].依达拉奉注射剂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J]. 河北医药 2014(14)
- [19].依达拉奉在脑外科的应用[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4(03)
- [20].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 山西医药杂志 2012(01)
- [21].依达拉奉对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 2012(07)
- [22].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62例临床观察[J]. 中外医疗 2012(18)
- [2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5)
- [24].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效果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23)
- [25].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75例的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06)
- [26].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02)
- [27].依达拉奉联合黄芪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1(08)
- [28].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J]. 黑龙江医药 2011(05)
- [29].依达拉奉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氧自由基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1)
- [30].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11)
标签:依达拉奉论文; 二磷酸果糖论文; 氧自由基论文; 细胞因子论文; 炎性反应论文; 心肌再灌注损伤论文; 心肌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