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摘要: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drug,ATD)指的是能消除(暂时或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的有效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并探究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种类包括硫脲类、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和β受体阻断药[1],其中甲硫咪唑(Thiamazole,MMI)、丙基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甲基硫氧嘧啶(Methylthiouracilum)、卡比马唑(Kabimazol)最为常见。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二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2],对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产生消极影响。本次对抗甲状腺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详细内容如下:
1.造血系统损害
粒细胞缺乏和减少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使用甲硫咪唑的发生率较高,通常在用药1-2个月内出现。临床认为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出现粒细胞缺乏的主要原因在免疫因素作用、药物对骨髓直接的细胞毒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的减少、个体基因差异等[3]。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严重粒细胞减少有关,说明免疫机制与骨髓抑制存在关联。抗甲状腺药物中的半抗原可结合白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或者是附着的蛋白质,全抗原的形成会破坏粒细胞。临床研究表明,在中性粒细胞小于1.0×109/L需停止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当中性粒细胞值的区间为1.0-1.5×109/L暂时不需要停药,必须对患者血常规进行密切的监测。在首次用药时,应将健康处方的内容、用法、目的以及监测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针对在家中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次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叮嘱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回院就诊,对粒细胞和白细胞进行检查。同时应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擅自更改剂量、停药等情况的发生。
2.药物性肝损害
抗甲状腺药物中的丙基硫氧嘧啶会导致百分之十六点零三至百分之二十七点八的患者出现肝损害[4],以亚临床肝损害为主,仅会出现百分之零点一至百分之零点五的症状性肝损害。汇管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是丙基硫氧嘧啶所致肝损害的主要病变表现,且一般在用药初期出现。甲硫咪唑所致的肝损害一般在服药后1个月内出现,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病理表现,百分之九十点零六的患者在减量或者是停药后1个月内可恢复肝功能。丙基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相比,前者的肝毒性潜伏期更长,会出现严重的硬变、炎症等情况。因此临床认为在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前,需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查[5]。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时停止用药,并遵医嘱使用保肝药治疗。
3.狼疮样综合征
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狼疮样综合征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以发热、关节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可在停药后或者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失。经临床研究发现,其存在基因易感性的特点。
4.肾脏损害
抗甲状腺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紫癜、血尿等情况,且国内外多个报道均表现抗甲状腺药物中的丙基硫氧嘧啶会损害肾脏,以坏死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为主要病理表现。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是肾损害的实质,在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丙基硫氧嘧啶的细胞毒性会比较明显,外界多种因素会激活中性粒细胞,因此会释放大量髓过氧化物酶,在髓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丙基硫氧嘧啶会释放大量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
5.嗅觉系统的损害
临床试验表明,甲硫咪唑会损害患者的嗅觉系统,在用药1小时后,在显微镜下可见上皮分泌导管细胞和鲍曼氏腺腺泡损害,在服药2小时后可观察到线粒体的肿胀、膨胀,从而损害嗅粘膜。临床认为使用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美替拉酮)可对嗅觉系统的损害进行阻止。
6.相关性胚胎病
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相关性胚胎病会出现食管闭锁、鼻后孔闭锁、发育迟缓等表现。临床研究数据表明,甲硫咪唑、丙基硫氧嘧啶通过乳汁的比例为1:10,在分娩后使用丙基硫氧嘧啶的毒副作用不明显,但仍可能导致胎儿出现甲状腺肿、全身水肿等情况,需使用羊膜内左旋甲状腺素对其进行治疗。
7.其他不良反应
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还会出现药物热、脱发、低血糖综合征、药物性皮疹、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等不良反应。另外还有报道称,抗甲状腺药物会导致哮喘发作。
8.小结
总而言之,抗甲状腺药物会导致较多抗甲状腺激素外的反应发生,在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时,需加强相关健康教育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反复叮嘱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发热、关节痛、水肿等)时,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且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者需加强安全高效的抗甲状腺药物的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姣.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107-108.
[2]连小兰.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利与弊[J].药品评价,2014,11(3):22-25.
[3]陈旖鹛,李万根,张彤,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调查[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4):276-276.
[4]张靖.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30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73-74.
[5]高洪伟.抗甲状腺药物在甲状腺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药品评价,2015,12(9):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