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针尖电场作用下自组装单层膜的活化及其表征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作者: 肖新星
导师: 肖忠党,陆祖宏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针尖电场,自组装单层膜,纳米刻蚀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原子力显微镜(AFM)凭借着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原子级分辨率等优点,在生物学、材料学、纳米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导电模式原子力显微镜,一方面在获得样品表面形貌及力学性质同时,可以完成对样品导电特性的测量;另一方面通过针尖与样品之间施加电场,可以完成对不同要求下的各种分子组装和刻蚀。很明显,AFM针尖的尺寸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范围,电场作用下针尖上自组装单层膜将发生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表征方法来检测针尖表面性质的变化。本论文发展了针尖上自组装单层膜在纳米尺度上的表征方法,研究了电场引起的变化规律,并对针尖电场在基片上自组装单层膜的刻蚀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半导体针尖在各种条件下的导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半导体针尖在去除表面氧化层前后的导电性质明显不同,同时随着针尖悬臂梁上受力的改变、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变化,半导体针尖的导电特性呈规律性变化。针尖在未除去表面氧化层时呈现较大的导电电压阈值,除去氧化层后表现出典型点接触半导体特性:正向较小的导电电压阈值,反向较大的击穿电压值。在低湿度下(如相对湿度RH< 40%),导电电压阈值随着针尖压力增大而减小,当超过一定值(如典型值25 nN)时,导电电压阈值基本不变。在低湿度(如RH小于25%)情况下,导电电压阈值不随湿度变化,但随着湿度增大而增大,其原因可能是较厚水层构成了较大的导电势垒。在导通状态下,电导率不随针尖压力变化而变化,并且在低湿度环境中(RH小于40%)电导率保持一恒定值,但高湿度(如RH为55%)电导率显著增大。2.半导体针尖上OTS自组装单层膜的电场活化及表征。通过对半导体针尖/导电基片的有限元建模,得到了针尖处的电场分布,针尖与导电基片接触点处的电场最强,并随着立体角增大而减弱,这为电场方法选择活化针尖上自组装单层膜提供理论支持。施加不同电压值对针尖上OTS自组装膜进行氧化活化,通过检测活化后的针尖与标准样品间毛细力来表征有机单层膜的变化,电压在0~0.5 V范围,毛细力保持与没活化前一致(约19.2 nN),说明小于0.5 V电压不能使针尖上OTS单层膜氧化;电压在0.6~1.6 V范围内,毛细力增大为24~25 nN,显示OTS单层膜表面被氧化;再增大电压,毛细力增大更明显,但变化无规律。选择几个典型电压对针尖上OTS单层膜氧化相同时间(5 s)后,在一系列pH溶液中对针尖表面的基团在羟基表面进行化学力滴定,结果表明:在电压较小时(如1.5 V),氧化后针尖的表面端基可能是羧基和烷基混合;电压增大(如5.0 V),氧化后的表面端基是羧基;再增大电压(如10.0 V),针尖表面端基为羟基,这个结果提示应用不同氧化条件应得到不同表面端基,这是一现象至今还未见报道。3.发展了正烯烃在针尖的硅氢表面制备高质量的有机单层膜方法,并对针尖进行了电压氧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重复性比OTS针尖更好;建立了定量计算氧化面积的理论模型,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电压0~0.5 V,针尖上单层膜没有被氧化;电压0.6~1.0 V,氧化面积直径约31.2 nm;电压为1.1 V,氧化面积直径为46.9 nm,这一尺寸已经接近针尖尖端整个表面;更高的电压将产生更大的氧化面积。4.采用针尖电场对硅片上自组装单层膜表面进行选择氧化,研究了各种条件对氧化过程的影响。在OTS自组装单层膜上,能形成氧化点的最低电压为7.5 V;氧化点大小对湿度、作用时间很敏感,随着湿度和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大。虽然氧化点大小随氧化偏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影响不显著。实验结果还表明针尖压力对氧化点大小没影响。在硅氢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层膜,其成膜质量更高,粗糙度小于0.57 nm。并且由针尖电压引起的氧化点大小容易控制在很小范围,如8 V电压可得到20 nm左右的氧化点。氧化点可以吸附液态颗粒,这为组装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器件提供了新方法。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1.1.1 课题背景
1.1.2 纳米科学与技术
1.1.3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
1.2 课题完成的任务
1.3 课题的创新处
1.4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硅针尖导电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设备及试剂
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硅针尖(去除氧化层前后)与金针尖电特性比较
2.3.2 悬臂梁上施力对导电AFM 模式下硅针尖阈值电压的影响
2.3.3 湿度对I-V 曲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针尖上自组装单层膜的活化及表征
3.1 针尖电场的模拟
3.2 力曲线表征针尖/样品间力的作用
3.3 硅针尖进行OTS 自组装膜修饰及电场作用结果表征
3.3.1 实验部分
3.3.2 针尖上OTS 自组装膜电场作用前后表面性质表征
3.4 针尖上OTS 自组装膜电场作用后化学力滴定检测
3.4.1 实验部分
3.4.2 结果与讨论
3.5 硅针尖上烯烃自组装膜的电场作用及其表征
3.5.1 实验部分
3.5.2 烯烃硅针尖电场作用前后性质表征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针尖电场对有机单层膜的刻蚀研究
4.1 前言
4.2 OTS 在硅片表面的成膜及AFM 针尖电场活化研究
4.2.1 实验研究
4.2.2 针尖电场活化硅片上OTS 单层膜研究
4.3 在硅氢表面烯烃自组装膜的形成及其氧化过程的AFM 研究
4.3.1 实验研究
4.3.2 硅片上正13 烯烃薄膜活化条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附表1 VBScript 程序实现
附表2 Matlab 程序实现曲线数据分析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苯丙氨酸二肽可控自组装及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D]. 张秋芳.江南大学2013
- [2].促血管生成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的筛选及细胞学评价[D]. 乔琳.清华大学2012
- [3].再生丝素蛋白自组装分子机理及影响因素探究[D]. 马梦佳.上海交通大学2014
- [4].新型自组装肽水凝胶对成骨前体细胞粘附、增殖和成骨作用的研究[D]. 陈贝克.第三军医大学2016
- [5].设计新型自组装短肽用于细胞三维培养和修复损伤心肌组织[D]. 岳媛媛.重庆医科大学2015
- [6].新型自组装多肽支架对小鼠MSCs的粘附、增殖及成骨效应的体外研究[D]. 刘健.第三军医大学2015
- [7].自组装肽纳米纤维支架用于骨修复的研究进展[D]. 何彬.重庆医科大学2015
- [8].新型自组装短肽用于细胞三维实时监控和抗衰老研究[D]. 徐晓帆.重庆医科大学2016
- [9].基于多肽自组装的三维细胞培养支架的构建及性质研究[D]. 张强.北京化工大学2016
- [10].离子互补型多肽自组装的研究[D]. 王洪阳.南京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静电放电(ESD)辐射特性的研究[D]. 吴健.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 [2].针—板电晕电场的构建及针板电晕电场介导大豆DNA转化花棒的初步研究[D]. 高晶.内蒙古大学2009
- [3].糖尿病病历数据集成可视化的设计与实现[D]. 姜涛.浙江大学2007
- [4].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电化学研究[D]. 王洪华.上海师范大学2007
- [5].不同清洗方法对金基底及其自组装膜表面性质影响的研究[D]. 马纪伟.华中师范大学2006
- [6].硅烷/稀土自组装薄膜制备及其摩擦学研究[D]. 蒋喆.上海交通大学2007
- [7].基于自组装膜和金纳米颗粒增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D]. 黎振华.湖南大学2007
- [8].辛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D]. 冯军勇.浙江大学2007
- [9].分子自组装单层(SAMs)材料处理有机废水研究[D]. 于红.武汉理工大学2007
- [10].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末端功能基团对化学气相沉积铜薄膜的影响[D]. 刘铮铮.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