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寺院经济是清代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内部结构和经营方式,对清代内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的兴衰,不仅有助于了解近300年以来的内蒙古社会历史变迁,尤其有助于对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有总体上的深刻认识,而且对研究清代蒙古史,乃至研究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根据遗留性蒙古文档案、相关文献资料、地方史志、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结合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内蒙古寺院经济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等组成,约三万余字。前言简要说明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状况及相关档案文献资料,论文新颖之处及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寺院经济畸形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即清朝政府对藏传佛教采取的利用、扶植和鼓励政策、蒙古王公贵族和广大蒙民笃信藏传佛教以及呼图克图、活佛、札萨克大喇嘛系统的形成和大小寺院的遍布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论述了清代内蒙古寺院经济畸形发展的表现,即寺院经济基础-土地和牲畜的出现、寺院劳动者—沙毕纳尔阶层的形成、丰厚的多种经济收入和佛事收入。第三部分主要从清朝对蒙古宗教政策的改变、蒙古社会经济的萧条与广大蒙民的贫困化以及寺院和呼图克图、活佛的巨大开支与上层喇嘛的腐败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晚清以来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