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 ——以民国三种诠释方式为例

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 ——以民国三种诠释方式为例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哲学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随之而来,有识之士各显其能,望凭己论以规“中国哲学史”学科之方,各种“中国哲学史”著述频频出版,以胡适和侯外庐学派为代表的“以西释中”诠释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以中释中”诠释模式,以冯友兰和张岱年为代表的“平章中西”诠释模式,竞相争艳、各领风骚。笔者看到在中国学术界百花齐放的同时,由于各派理论的殊相而导致的观点相悖,又各持论据,从而给后学在入中国哲学门之初就带来极大困扰。本文首先试图通过各章第一二节的论述,使后学明了几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写作背景,论述大意。从而给后学有的放矢的选择阅读带来帮助。金岳霖先生在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做审查报告中提出的“困难”为本文主线。首先本文在第二章分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与侯外庐学派《中国思想通史》这种“以西释中”诠释模式为“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一态度中的“根据一种哲学的主张来写中国哲学史”;其次本文在第三章分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与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这种“平章中西”诠释模式为“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一态度中的“以普通哲学形式来写中国哲学史”;最后本文在第四章论述笔者对于“反向格义”的关注并且阐述钟泰《中国哲学史》这种“以中释中”诠释模式是“中国哲学的史”此种态度的一次尝试,虽就学术成果而言,此著不甚满意,但就先生文化自觉之自强不息精神而言,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反思”为本文的文胆,本文从第三章开始分述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反思;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对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反思;钟泰《中国哲学史》对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反思;以及当代学者对于“反向格义”的反思。“以中释中”是笔者的精神依归。在本文最后笔者提出一课题“以中释中”之“中”为何?有待博士阶段解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西学东渐”
  • 第二章 “以西释中”
  • 一、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 (一) 著者背景
  • (二) 篇章结构
  • (三) 导言之梳理
  • (四) 《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写作特长
  • (五) 所谓“开山”
  • (六) 各方评价
  • 二、侯外庐学派与《中国思想通史》
  • (一) 著者背景
  • (二) 《中国思想通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章中西”
  • 一、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
  • (一) 著者背景与篇章结构
  • (二) 绪论之梳理
  • (三) 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反思
  • 1、同情的理解
  • 2、“释古”与“疑古”
  • 3、宋学与汉学
  • 二、张岱年与《中国哲学大纲》
  • (一) 著者背景
  • (二) 《中国哲学大纲》
  • (三) 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反思
  • 1、一般与特殊
  • 2、综合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向格义”兼论“以中释中”
  • 一、“反向格义”与释中之困境
  • (一) “格义”与“反向格义”
  • (二) 释中之困境
  • 二、钟泰与《中国哲学史》
  • (一) 著者背景
  • (二) 篇章结构
  • (三) 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反思
  • 1、中学统系
  • 2、时代与历史
  • 三、“以中释中”为何?
  • 本章小结
  • 尾声
  • 参考文献
  • 著作部分
  • 论文部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形神之辩”到“理气之争”——中国哲学的话语转向[J]. 枣庄学院学报 2019(06)
    • [2].从《我的『七零』印迹》看白乐桑的中国哲学观[J]. 探求 2019(06)
    • [3].感受与中国哲学如何做事——对“事”哲学的方法论考察[J]. 哲学动态 2020(03)
    • [4].“中国哲学”何以正当的最早论说——明清之际西人之证言[J]. 哲学研究 2019(07)
    • [5].论中国哲学对“道”的揭示以及达“道”的方法[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06)
    • [6].百年中国哲学的回顾[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6)
    • [7].“中国哲学”从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刍议[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 [8].“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哲学动态 2017(01)
    • [9].“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创作——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J]. 哲学分析 2019(05)
    • [10].中庸之道与意象哲学:中国哲学的重构与诠释[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11)
    • [11].再思中国哲学[J]. 船山学刊 2017(06)
    • [12].中国哲学之于哲学[J]. 汉字文化 2018(03)
    • [13].“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哲学史 2018(01)
    • [14].论太阳与中国哲学的关系[J]. 中州学刊 2017(01)
    • [15].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的“三重约束”[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4)
    • [16].以中国话语阐释和翻译中国哲学[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17].谢春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回答中国的问题[J]. 前线 2017(07)
    • [18].经学视野下“中国哲学”学科建构问题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9].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安顿“普遍性”?[J]. 哲学研究 2014(10)
    • [20].浅论博弈学与中国哲学[J]. 商 2015(11)
    • [21].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中国哲学开展[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5)
    • [22].不懂中医就把握不住中国哲学根本特征[J]. 意林文汇 2018(08)
    • [23].中国哲学特点的研究纵论[J]. 长江丛刊 2018(32)
    • [24].人生的四种境界[J]. 基础教育课程 2017(12)
    • [25].品析中国哲学[J]. 散文百家 2018(04)
    • [26].AR/VR靠边站,MR说要终结这一切![J]. 科学大众(中学生) 2016(11)
    • [27].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J]. 青年文学家 2016(36)
    • [28].本末[J]. China Today 2017(01)
    • [29].侠肝义胆寄丹青[J].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6(10)
    • [30].夏天该吃哪些辣[J]. 东方文化周刊 2017(01)

    标签:;  ;  ;  ;  ;  

    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 ——以民国三种诠释方式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