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传统的翻译标准是通过对原文和译文逐字逐句的比较去衡量译文,即译者必须努力使其译文在内容以及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这是无法正确评价一个译者的翻译的,尤其当译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完成的时候,因为译者是特定文化条件下的译者,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体现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其中Andre Lefevere的操纵理论对长期以来为翻译“对等”的樊篱所缚的翻译界无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操纵学派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因为它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意识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准则,它对主题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诗学作为一个社会文学标准的总和,对翻译中语言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赞助人,包括政党、阶级、宫廷、宗教组织、出版社和大众传播机构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陆志韦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他在大学时代(1913-1914)曾翻译过六首英语诗歌。这对早期的翻译活动及社会都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改动现象,如删节,添加,改写原文的语言、文体及韵律等。按照传统的翻译标准,这是对原文的不忠不实。然而,根据Lefevere的操纵理论,所谓忠实,只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翻译就是一种重写。只要有翻译的存在,就会有操纵现象的发生。因此,笔者试图把操纵理论运用到陆志韦的翻译研究中,看它对陆志韦的翻译实践有着怎样的解释力。本文以Andre Lefevere的操纵理论为基础,结合陆志韦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意识形态,诗学观以及赞助人,对陆志韦的翻译实践进行研究,探讨陆志韦的翻译是如何受操纵理论的三要素影响的。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结构、研究课题和方法以及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接着具体阐述了Andre Lefevere的操纵理论以及对翻译施加影响的三个因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然后从陆志韦的翻译作品中举出大量例子来分析他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他翻译实践的影响。在意识形态部分,从当时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陆志韦本人的意识形态分析译本。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及文化意识形态操纵了译者在主题方面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的运用。在选题方面,他选择了反映异国贫困阶级生活的作品(如华兹华斯的《贫儿行》)以及被压迫民族斗争的诗篇(如丁尼生的《波兰革命行》和《哀波兰》等)。而这种选材正好配合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在翻译策略的运用方面,陆志韦对原文进行了一些改写,如改写标题、删节与添加等,使其译文更能达到服务于译入语国意识形态的目的。而陆志韦本人的意识形态也在某种程度上操纵了他的翻译。在诗学观部分,从语言、文体、节奏及韵脚分析了陆志韦对原文的改写并指出他做出这些改写的原因,即为了符合当时主导的译入语国诗学观,从而能被其读者接受。在赞助人部分,指出了当时操纵陆志韦翻译的赞助人——东吴大学学报《学桴》。为了确保翻译的作品能顺利出版及被读者接受,陆志韦必须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改写,使其符合赞助人的要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几首译作中确实存在操纵现象。同时,通过本研究,笔者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翻译就是重写,是译者服务于他/她所处的社会的一种手段。翻译主题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的运用是操纵理论三要素结合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仅以对不对等作为评价一个译者的翻译的标准,要结合译者所处的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分析,尤其要注意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及赞助人对译者在翻译时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可以使我们对译者有一个更全面,更公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