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论文题目: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作者: 赵连军

导师: 谈广鸣

关键词: 河道演变,河口演变,相互作用,数学模型,水位,冲淤量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前在黄河口淤积延伸和流路变迁对黄河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问题上,许多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作者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后认为,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影响因素繁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过去各家由于受研究手段的限制,不能理清各个因素的作用与全面地分析各种关系,切入点不同,结论也就各不相同。黄河口为弱潮陆相河口,从长时段看,因进入河口沙量很大,河口演变主要表现为流路的淤积延伸与改道,两者交替发展形成了目前的三角洲。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影响非常大,河床(包括河口)冲淤变形调整非常剧烈,这一点是其它任何河流也不可比拟的。例如,有的改道初期上游来沙量很大,其作用掩盖了改道溯源冲刷的发展,造成改道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的假象。因而,单纯的不全面的实测资料分析往往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本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运用较全面反映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对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冲淤演变之间的关系以及来水来沙对它们的影响作系统的、定量的研究。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水沙演进传播及演变特点,本文通过理论探讨与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糙率公式、含沙量及悬沙组成沿河宽分布公式及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基本方程,对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基本方程中的有关参数、黄河下游水流挟沙力计算、河槽在冲淤过程中河宽变化调整模拟方法、床沙粒径调整计算方法、河口淤积延伸计算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统一计算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耦合作用的水沙数学模型,并采用1976年7月~1996年6月水沙系列对模型进行了系统检验。 本文采用天然实测资料分析与多种组合方案下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把来水来沙、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河口淤积延伸以及流路改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得出如下几点认识与创新: (1) 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年际变化很大,以致于河道演变出现了总体上为累积淤积,但在某些时期冲淤交替发展的过程。利津以下河口段河道的冲淤演变既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又受河口改道变迁与延伸的影响。黄河口延伸长度与进入河口沙量成正比,但不同河口流路、或同一流路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比例系数并不相同。 (2) 来水来沙条件是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的主要因素,花园口~利津河段的年冲淤量与花园口来水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来沙量成正比,淤积量及淤积比随来沙组成的变粗而增大,根据实测资料回归建立了体现上述规律的长系列多年平均情况下该河段河道冲淤量计算公式。当花园口来沙量增加或减少时,各河段淤积量均随之增大或减少;河道冲淤幅度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的,河道纵比降也将作出新的调整;通过几百公里河道的冲淤调节,进入河口沙量仍不

论文目录:

中文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预期成果

第2章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与输移规律研究

2.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2.2 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变化分析

2.3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分析

2.4 黄河下游河床阻力特性研究

2.5 黄河下游悬移质含沙量及悬沙组成沿河宽分布规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口变迁与演变分析研究

3.1 黄河口历史变迁与三角洲演变

3.2 黄河口海洋动力特性

3.3 黄河口来水来沙特征

3.4 神仙沟流路河口演变分析

3.5 刁口河流路河口演变分析

3.6 清水沟流路河口演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耦合水沙数值模型研究

4.1 模型原理与数值解法

4.2 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模拟方法

4.3 水沙输移模拟技术

4.4 模型的验证计算概况

4.5 模型的验证计算结果

4.6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计算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沙与边界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影响研究

5.1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与来水来沙的关系

5.2 水沙条件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及沿程分布影响研究

5.3 黄河下游河床边界条件变化对河道冲淤演变影响研究

5.4 黄河下游沿程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演变影响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6.1 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相互作用关系

6.2 水沙条件变化对清水沟流路河口延伸影响研究

6.3 1976~1995年河口改走清水沟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影响研究

6.4 1976~1995年清水沟流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影响研究

6.5 河口延伸反馈影响范围变化规律研究

6.6 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后河口延伸与其反馈影响关系的调整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小浪底水库修建后黄河下游河道高效输沙水量研究[D]. 严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
  • [2].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机理与基本输水输沙通道规模研究[D]. 陈建国.武汉大学2013
  • [3].黄河下游河道冰动力行为二维数值模拟研究[D]. 阮雪景.中国海洋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黄河中游不同区来水来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演变的响应分析[D]. 贺莉.清华大学2009
  • [2].冲积河道纵向冲淤和横向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D]. 王新宏.西安理工大学2000
  • [3].基于现代技术的河道浅滩演变研究[D]. 陈一梅.河海大学2002
  • [4].小浪底水库修建后黄河下游河道高效输沙水量研究[D]. 严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
  • [5].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 张晓龙.中国海洋大学2005
  • [6].水库下游河床调整及防护措施研究[D]. 黄颖.武汉大学2005
  • [7].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 何用.武汉大学2005
  • [8].河口、海岸波浪、潮流、泥沙数值模拟[D]. 孔令双.青岛海洋大学2001

标签:;  ;  ;  ;  ;  ;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