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废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稠油废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一、稠油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仝坤,谢加才,刘杰,王东,曾魏,张皓[1](2020)在《稠油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稠油废水达标排放问题,构建了5 m3/h中试实验装置,以经过除油、浮选和过滤预处理的富含溶解性有机化合物、氮磷缺乏的低浓度难生化稠油废水为原水,开展了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活性焦吸附、活性焦吸附-生物降解-臭氧催化氧化、臭氧催化预氧化-生物降解-臭氧催化氧化3种不同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稠油废水研究。实验各运行30 d。结果表明:在确保处理后水质满足辽宁省DB 21/1627—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条件下,3种工艺成本均可控制在6元/m3以内,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活性焦吸附工艺处理效果最好,成本最低,仅为4.31元/m3。采用吸附生化出水且尚未饱和的活性焦吸附原水,既提高了活性焦的利用率,也降低了生化降解的负荷,为稠油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达标外排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朱汉青[2](2018)在《稠油污水软化系统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城油田从开发之初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生态油田、绿色油田,实现可持续开发。油田开发过程中采出液处理后形成的稠油废水的处理问题不可避免,从2010年开始,风城油田实现了全部稠油废水经过净化和软化处理后回用油田注汽锅炉的目标。但是软化系统每天产生高含盐水约2000方,低含盐水约6100方,无法处理回用,外排至暂存池,依靠自然蒸发维持生产,由于目前暂存池库容仅剩余40%,预计3年内达到警戒液位,是较严重的环保和生产隐患,实现含盐废水回收或达标排放,迫在眉睫。由于风城油田含盐废水具有高氯、高温、高矿化度且盐成分复杂、有机物种类多、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导致目前采用的常规处理工艺难以满足石油类及COD等污染物达标排放,特别是对于COD和挥发酚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首先开展了废水产生工艺和水质的调查,摸清污染物来源,对现场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调整,减少了废水的产量并降低了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降低了后期处理难度;其次开展试验,针对混凝沉淀、微生物处理、臭氧催化氧化等工艺对废水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最终确定选用混凝沉淀加臭氧催化氧化的处理方法作为废水深度处理工艺。通过研究确定了“混凝沉淀加臭氧催化氧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其中混凝沉淀工艺对废水COD和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06%和25.3%;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对废水COD和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3.1%和50.0%;最终污水排放指标满足COD小于150mg/L,挥发酚小于0.5 mg/L,石油类小于10 mg/L的排放要求。

吴中杰,李燕,张永,谢连科,毛煜东[3](2018)在《高浓度酯类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有长链脂肪酸酯的污水处理难度较大,极难实现达标排放,开展高浓度酯类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设计可为废水在较低成本下的达标排放提供指导思路。文章分析了长链脂肪酸酯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各项理化指标,优化了药剂预处理、氧化处理等工艺,研究了废水经过处理后的可生化性和工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可实现高浓度酯类废水的低成本达标排放,使废水经过处理后,悬浮物、COD和油类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98.5%、97.6%和100%,p H值为8.2,水体由红褐色变为无色透明。

仝坤,宋启辉,王东,任雯,张明栋[4](2017)在《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褐煤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稠油废水的中试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稠油废水的达标排放问题,构建了半饱和褐煤活性焦(HSLAC)预吸附—生物降解—褐煤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稠油废水的中试装置(5 m3/h)。稠油废水经已吸附生化出水的HSLAC吸附预处理后,生物降解出水COD均值大幅降至82.49 mg/L,总出水COD均值为39.22 mg/L,实现了出水达标(COD≤50 mg/L)。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经HSLAC吸附预处理后,生化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浓度较未经吸附预处理时大幅降低,石油类和腐殖质是生化难降解的有机物。HSLAC预吸附可大幅降低处理成本。

仝坤,孙静文,唐智和,宋启辉,王东,王恩旭[5](2017)在《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4级固定化生物滤池降解—褐煤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超稠油废水》文中认为采用半饱和褐煤活性焦(HSLAC)预吸附—4级固定化生物滤池(I-BFs)降解—褐煤活性焦(LAC)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超稠油废水。实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能达到出水COD≤50 mg/L的排放标准;4级I-BFs可完全去除有机酸、酯、呋喃类有机物,部分去除酚类物质,不能去除酰胺类物质,可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烷烃;I-BFs对疏水性有机碳和中性有机物有较高的去除率和去除量,较难去除腐殖质和腐殖质降解产物;4级I-BFs反应器内优势菌为类杆菌(Bacteroide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异养反硝化菌(Thermomonassp.)、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 sp.)、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和根瘤菌(Rhizobium sp.)。

陈颖[6](2017)在《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预处理技术及可生化性测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采油工业已进入三次采油阶段,聚合物驱采油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强化采油的方法,对于我国油田原油稳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油田采出水中的聚合物主要是聚丙烯酰胺(PAM),其含量不断增加,粘度也随之增加,可生化性差,成分更为复杂,处理难度大。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更加严格要求和油区居民对环境的日趋重视,采油废水的治理形势相当严峻。为减少实际采油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减轻后续生化处理压力,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很有必要。对于某油田以聚丙烯酰胺为特征污染物的三次采油废水采油废水,通过O3/UV、O3/H2O2、UV/H2O2、H2O2/O3/UV工艺作为预处理方法,以提高实际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并通过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好氧呼吸速率法及赞恩-惠伦思实验可生化性表征方法对预处理出水进行表征,更加准确反映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与单独O3相比,O3/UV、O3/H2O2、UV/H2O2以及H2O2/O3/UV联用技术对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中的COD及PAM的去除效果更为显着,BOD5增加更为明显。其中H2O2/O3/UV联用技术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B/C)提高最为显着,废水可生化性得到明显改善。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在单独O3、O3/UV、UV/H2O2、O3/H2O2、以及H2O2/O3/UV氧化体系作用下,B/C分别可提高至0.011、0.092、0.13、0.175以及0.22,五种工艺下对实际采油废水可生化性提高程度大小分别为:H2O2/O3/UV>O3/H2O2>UV/H2O2>O3/UV>O3。O3/UV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0,O3浓度为19.7 mg/L,紫外灯功率为18W,氧化时间为30min,;O3/H2O2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0,O3浓度为19.7mg/L,H2O2与O3摩尔比0.3,氧化时间为30 min。UV/H2O2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处理的最佳条件为:pH=7.0,H2O2投加量为2mL/L,氧化时间为30min;H2O2/O3/UV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53,O3浓度为25mg/L,H2O2与O3摩尔比0.5,氧化时间为30 min。用稀释接种法测定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及O3/H2O2预处理后的采油废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对于BOD5的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需严格控制:在BOD5测定前需调节pH为6~8之间,过酸或过碱条件下都会导致BOD5测定值偏小;温度对BOD5测定影响较大,温度越高,微生物活性越大,因而在BOD5测定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为20±1℃;接种液所用盐溶液中,磷酸盐缓冲溶液对于BOD5测定过程中微生物最为必须,氯化铁溶液最次;不同接种液对于BOD5的测定结果不同,其中HACH菌种对于预处理采油废水BOD5测得效果较好,青春河河水上清液及长桥上清液测定结果类似;铜离子、镍离子及五氯苯酚对于水质BOD5测定均会有影响,造成测定结果偏小;随着氯化铵浓度的增加,葡萄糖-谷氨酸标准溶液的BOD5值逐渐增大,硝化作用显着,加入丙烯基硫脲作硝化抑制剂可消除硝化作用对BOD5测定的干扰。通过好氧呼吸速率法及赞恩-惠伦思实验考察实际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及经过03/H202预处理后的实际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表明预处理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部分分解为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废水可生化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减轻后续生物处理压力。比较国标稀释接种法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在线监测仪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好氧呼吸速率法以及赞恩-惠伦思实验来表征废水的可生化性。国标稀释接种法测定BOD5方法最为经典,应用广泛,但操作过程比较复杂;BOD5在线监测仪在此基础上改进为自动检测,操作较国标简单,国标稀释接种法与BOD5在线监测仪测定BOD5结果略有误差,但均在测量误差范围,这有可能受制于仪器灵敏度和精密度以及人为操作误差。好氧呼吸速率法另辟蹊径,但稳定性不高,对活性污泥有一定要求,适用于成分稳定的特定水样分析研究;赞恩-惠伦思实验需要28d,难以快速反应水质可生化性情况。

凌大为[7](2016)在《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胜利油田稠油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现有稠油深度废水工艺中生化压力大,成本高昂等问题,采用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胜利稠油废水,通过多种方法分析褐煤活性焦的性质、特点,通过检测稠油废水中pH、BOD/COD和COD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液相-有机碳联用仪等表征分析有机物去除过程,探讨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稠油废水的相关机理。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胜利稠油废水,在去除部分无机离子的同时,可去除大部分有机物质,主要去除的是最难被生物降解或对水生生物极毒的胺类有机物。褐煤活性焦吸附可提高稠油废水的pH和BOD/COD,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压力。褐煤活性焦对稠油废水COD的吸附量随着初始COD浓度升高而增大;两次吸附的吸附量较单次吸附增加一倍以上;两次吸附均去除了含氮物质,初次吸附去除的污染物主要是偏碱性的化合物,可去除2种有机物;再次吸附去除的污染物主要是偏酸性的有机物,可去除21种有机物。两次吸附后的饱和褐煤活性焦体与油泥加工焦泥混掺燃料,最佳质量比为:焦体/油泥(含水50%)=3/1;其燃烧后排放的烟气、废渣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经济效益明显。

白小霞,杨庆,丁昀,魏巍,丁洁,钟莺莺[8](2016)在《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难降解石化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催化臭氧氧化的主要类别,分述了均相与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在难降解石化废水方面的已有应用和催化机理,探讨了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简述了p H值、温度、臭氧和催化剂投加方式与投加量、催化剂体系等因素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中的影响规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催化臭氧氧化与生化处理相结合的建议并佐证了其可行性;预测了催化臭氧氧化未来的研究方向;针对活性炭在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难降解石化废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对活性炭的改性研究,同时对某些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掌握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催化臭氧氧化的机理作出努力。

仝坤,蔺爱国,宋启辉,刘国廷,王恩旭,李勇[9](2015)在《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油田废水技术评述》文中提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因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固液分离效果好、污泥产生量少等优点而广泛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文章简要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起源,发展过程,制备材料和方法,特点和优点;对其高效降解油田废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高盐采油废水、稠油废水、舍聚废水、石油污染地表水等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油田废水降解效率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王东,宋启辉,魏新华,薛男,王星晖[10](2015)在《稠油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稠油废水的来源与性质,提出3种处理技术,即"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臭氧催化氧化",出水CODCr为48.6 mg/L,去除率达到86.55%,处理成本为6.03元/m3;"活性焦预吸附-厌氧-固定化微生物BAF-活性焦后吸附",出水CODCr为40.2 mg/L,去除率达到88.97%,处理成本为5.45元/m3;"强化絮凝-活性污泥MBR",出水CODCr为36.8 mg/L,去除率达到82.64%,处理成本为5.76元/m3。第2种工艺处理效率与处理成本略优。

二、稠油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稠油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稠油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水解酸化反应器。
        2)固定化生物滤池。
        3)微生物。
        4)稠油废水。
        5)褐煤活性焦(LAC)。
        6)臭氧催化剂。
        7)Agilent 6890N-597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
    1.2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1)实验装置
        2)工艺流程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质性质分析
    2.2 处理结果
        2.2.1 污染物去除对比
        2.2.2 运行成本
    2.3 机理分析
3 结 论

(2)稠油污水软化系统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污水处理工艺简述
        1.3.2 国内油田污水生化处理现状
        1.3.3 软化系统废水处理存在的难题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2章 现场工艺及水质分析
    2.1 废水产生工艺
        2.1.1 反洗
        2.1.2 进盐
        2.1.3 置换
        2.1.4 一次正洗
        2.1.5 二次正洗
        2.1.6 小结
    2.2 废水排放现状
        2.2.1 水量估算
        2.2.2 排放工艺
    2.3 废水水质分析
        2.3.1 再生各阶段水质
        2.3.2 高、低含盐水水质
        2.3.3 系统中污染物变化分析
    2.4 含盐废水可生化性研究
    2.5 含盐废水结垢趋势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3.1 混凝沉淀技术研究
        3.1.1 实验方法及设备
        3.1.2 实验分析及结论
    3.2 微生物技术研究
        3.2.1 实验方法及设备
        3.2.2 实验分析及结论
    3.3 高级氧化加生化处理研究
        3.3.1 实验方法及设备
        3.3.2 实验数据分析
        3.3.3 实验结论
    3.4 混凝沉淀加微生物处理研究
        3.4.1 实验方法及设备
        3.4.2 实验数据分析
        3.4.3 实验结论
    3.5 混凝沉淀加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研究
        3.5.1 试验方法及设备
        3.5.2 实验数据分析
        3.5.3 实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价
    4.1 废水外排工艺改造
        4.1.1 改造技术原则
        4.1.2 改造基本方案
        4.1.3 改造工作小结
    4.2 深度处理现场应用
        4.2.1 工艺方案
        4.2.2 关键参数
        4.2.3 主要系统
        4.2.4 主要设备
    4.3 使用效果分析
    4.4 处理工艺优化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高浓度酯类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材料与理化指标
    1.1 试验仪器和试剂
    1.2 污水理化指标
2 废水处理工艺实验
    2.1 废水药剂预处理
    2.2 废水氧化处理
    2.3 废水活性污泥处理
3 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
    3.1 初始药剂筛选
    3.2 氧化剂筛选及剂量优化
    3.3 可生化性与稳定性优化
    3.4 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4)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褐煤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稠油废水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COD的去除
    2.2 处理效果对比
    2.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
    2.4 处理成本对比
3 结论

(6)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预处理技术及可生化性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采油废水的来源和性质
    2.2 废水预处理技术
        2.2.1 吸附法
        2.2.2 化学法
        2.2.3 膜技术
        2.2.4 微电解技术
        2.2.5 电化学法
        2.2.6 生物法
    2.3 高级氧化法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2.3.1 Fenton氧化法
        2.3.2 O_3氧化技术
        2.3.3 O_3 /UV组合过程
        2.3.4 O_3/H_2O_2氧化技术
    2.4 废水可生化性表征方法
        2.4.1 BOD_5/COD法
        2.4.2 好氧呼吸速率法
        2.4.3 固有生物降解性赞恩-惠伦斯法
        2.4.4 脱氢酶活性指标法
        2.4.5 有机物的可生化性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试剂
    3.3 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水质
    3.4 实验方法
        3.4.1 O_3/UV氧化实验
        3.4.2 O_3/H_2O_2氧化实验
        3.4.3 UV/H_2O_2氧化实验
        3.4.4 H_2O_2/O_3/UV氧化实验
        3.4.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测定的影响
        3.4.6 好氧呼吸速率法
        3.4.7 固有生物降解性赞恩-惠伦斯实验
    3.5 分析方法
        3.5.1 pH值
        3.5.2 化学需氧量(COD)
        3.5.3 PAM浓度
        3.5.4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
        3.5.5 H_2O_2浓度
第4章 高级氧化法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
    4.1 O_3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
        4.1.1 氧化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2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 O_3/UV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
        4.2.1 氧化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紫外灯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O_3/H_2O_2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
        4.3.1 氧化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2 H_2O_2与O_3的摩尔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UV/H_2O_2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
        4.4.1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2 H_2O_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 H_2O_2/O_3/UV处理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
        4.5.1 H_2O_2与O_3的摩尔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2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5.3 紫外灯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测定研究
    5.1 稀释接种法测定BOD_5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1.1 pH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1.2 温度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1.3 营养盐溶液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1.4 接种液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1.5 有毒物质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1.6 硝化作用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1.7 硝化抑制剂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测定的影响
    5.2 好氧呼吸速率法
    5.3 固有生物降解性赞恩-惠伦斯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胜利油田稠油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概述
        1.2.2 吸附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1.2.3 机理分析
        1.2.4 存在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褐煤活性焦吸附提高稠油废水可生化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褐煤活性焦吸附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吸附前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2.3.2 活性焦投加量对p H的影响
        2.3.3 活性焦投加量对BOD/COD的影响
        2.3.4 GC-MS分析
        2.3.5 扫描电镜(SEM)分析活性焦吸附前后形态变化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7 Boehm滴定法分析活性焦吸附前后表面官能团的变化
        2.3.8 液相色谱-有机碳联用仪LC-OCD分析活性焦吸附去除的有机碳
        2.3.9 活性焦吸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活性焦两次吸附处理稠油废水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方法
        3.2.2 活性焦吸附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进水COD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3.3.2 半饱和活性焦再次吸附稠油废水
        3.3.3 GC-MS分析
        3.3.4 LC-OCD分析活性焦吸附去除的有机碳
        3.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7 Boehm滴定法分析活性焦吸附前后表面官能团的变化
        3.3.8 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饱和活性焦的处理
    4.1 引言
    4.2 原材料与研究方法
        4.2.1 原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饱和活性焦和油泥的元素分析
        4.3.2 烟气分析
        4.3.3 灰渣中重金属分析
        4.3.4 经济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难降解石化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
2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
3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p H值的影响
    3.2 温度的影响
    3.3 无机阴离子影响
    3.4 臭氧和催化剂的投加方式与投加量的影响
    3.5 催化剂体系的影响
4 组合工艺推荐
5 展望

(9)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油田废水技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2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油田废水
    2.1 降解机理
    2.2 高盐采油废水
    2.3 稠油废水
    2.4 含聚废水
    2.5 石油污染地表水
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3.1 优缺点分析
    3.2 未来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10)稠油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来源与组分分析
2 处理工艺、特点与试验参数
    2.1“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臭氧催化氧化”工艺 (工艺1)
    2.2“活性焦预吸附-厌氧-固定化微生物BAF-活性焦后吸附”工艺 (工艺2)
    2.3“强化絮凝-活性污泥MBR”工艺 (工艺3) 试验工艺流程见图3。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行状况及处理效果
    3.2 运行成本分析
4 结论

四、稠油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稠油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J]. 仝坤,谢加才,刘杰,王东,曾魏,张皓.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0(06)
  • [2]稠油污水软化系统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 朱汉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3]高浓度酯类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研究[J]. 吴中杰,李燕,张永,谢连科,毛煜东.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8(04)
  • [4]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褐煤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稠油废水的中试研究[J]. 仝坤,宋启辉,王东,任雯,张明栋. 化工环保, 2017(06)
  • [5]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4级固定化生物滤池降解—褐煤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超稠油废水[J]. 仝坤,孙静文,唐智和,宋启辉,王东,王恩旭. 化工环保, 2017(03)
  • [6]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预处理技术及可生化性测定研究[D]. 陈颖.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7]褐煤活性焦吸附处理胜利油田稠油废水的研究[D]. 凌大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8]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难降解石化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J]. 白小霞,杨庆,丁昀,魏巍,丁洁,钟莺莺. 化工进展, 2016(01)
  • [9]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油田废水技术评述[J]. 仝坤,蔺爱国,宋启辉,刘国廷,王恩旭,李勇.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5(02)
  • [10]稠油废水处理工艺研究[J]. 王东,宋启辉,魏新华,薛男,王星晖. 环境保护科学, 2015(03)

标签:;  ;  ;  ;  ;  

稠油废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