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

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历史渊源,其历史根基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代及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到“礼之用,和为贵”,从“适中是最完美的”到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到了近代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也随之有了质的飞跃,人本思想也日渐被搬上社会的舞台。和谐社会是一种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核心是社会公正问题,而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因此人本也就在这一层面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在强调公平公正的状态下,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重新被纳入人们的视野,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加以讨论,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合理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归宿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正。“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人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生成,人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人既是实践的动力,也是实践的目的。关于人本的问题历史上一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派别对“人”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路角度,在谈及人的问题上,也经历了曲折的探寻,直到现代哲学实现了由认识论向人本学的转向,从而人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将在对以往谈及的和谐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的深入剖析来论证阐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社会的公正。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章 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和谐的认识
  • 第二节 西方对和谐思想的认识
  •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观
  • 二、柏拉图的和谐思想
  • 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
  • 第二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
  • 第一节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理解“现实的人”
  • 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体,这是人的恒久的现实形态
  • 二、作为个体的属的类,即人类,这也是人的恒久的现实形态
  • 三、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如家庭、阶层、阶级、人群、人民等等,这是历史的变化着的人的形态
  • 第二节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根本
  • 第三节 人本思想的历史
  •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 三、人与人的和谐
  • 四、人自身的和谐
  • 第三章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 一、“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 二、“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社会顺利建设
  • 三、“以人为本”要在发展和谐中实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相对富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稳定的、有秩序的、充满活力的社会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公正的社会
  •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 一、社会主义性质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 二、和谐社会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和谐社会要求统筹发展
  • 四、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特征
  • 五、协调沟通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我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我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勇于迎接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马克思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六节 “以人为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 一、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 二、“以人为本”对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J]. 科技风 2016(08)
    • [2].论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特征[J]. 文教资料 2011(33)
    • [3].和谐社会思想之研究[J]. 国际儒学研究 2008(00)
    • [4].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宗教和谐思想的关系——以伊斯兰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例[J]. 青藏高原论坛 2013(04)
    • [5].和谐思想与中西文化的交融——《西方古典思想家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研究》评介[J]. 武陵学刊 2014(03)
    • [6].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生成的资本主义批判前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3)
    • [7].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02)
    • [8].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启示[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1(04)
    • [9].和谐社会思想理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J]. 中国民族 2010(06)
    • [10].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时代先进性[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2)
    • [12].试论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演进[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7)
    • [13].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才智 2009(33)
    • [1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思想探微[J]. 大众文艺 2009(23)
    • [15].试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初期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01)
    • [16].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 [17].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初探[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8].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7)
    • [19].以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指导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0].傅立叶和谐社会思想析要[J]. 人民论坛 2015(08)
    • [21].论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1)
    • [22].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浅析[J]. 党史博采(理论) 2012(10)
    • [23].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4].美国和谐社会思想资源与战后族群关系的重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 [25].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研究述评[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 [26].和谐社会思想理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J]. 中国民族 2010(07)
    • [27].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轨迹[J]. 传承 2009(02)
    • [28].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探析[J].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6)
    • [29].和谐社会思想渊源探析[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30].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比较研究[J]. 学习月刊 2008(10)

    标签:;  ;  ;  

    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